查看: 617|回复: 2

子路做慈善请百姓喝粥,孔子为何派子贡把锅砸了,把粥倒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6 01:34: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家哲学一直以“仁者爱人”为核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孔子提倡“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想取得乐成、古迹顺遂,你就要帮助别人取得乐成。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想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你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提倡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办事方法。

023507m3b8wbua3nnuuw7b.jpg

忠恕之道是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代价准则,它反映了儒家哲学含情脉脉的一面。
究竟上,仁者爱人只是一种道德理想,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善。天下杂浊世事复杂,只提倡爱显然无法有用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孔子对此心知肚明。
他知道,善需要用恶来实现。于是度量规复周礼空想建设大同天下的他,又提出了“礼”,并把礼上升到道德和社会准则层面。孔子告诉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是不服从礼,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
孔子眼中的礼,并非行走揖让、婚丧嫁娶那些繁文缛节,礼是社会等级秩序。不同于法家的法,法是通过强制的气力去实现,而孔子的礼则是道德层面的“软法律”。
孔子要求人们对礼保持充实的热爱与尊重。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即使服从了礼,那也是矫饰的。
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仁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礼是外在社会规范。没有仁就无从说礼;没有礼连社会存在都成题目,仁者爱人就无从谈起。

023508j4ls6ildbomxs7de.jpg

题目是,礼真的是纯善的吗?不通过恶的办法真的能够规范人的行为吗?法家头脑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就讲了如许一个故事。
孔子的自得弟子子路做了鲁国的地方长官。执政者季康子派老百姓发掘大沟。子路看百姓辛劳,就拿自己的粮食煮了粥给他们喝。孔子听说后,派子贡到了现场,把煮粥的锅砸了,把粥也倒了。
子路怒发冲冠地跑去诘问孔子。孔子辅导子路说,你请人喝粥是仁爱,但你却违背了礼。根据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其国,大夫爱他的官职,士爱其家。但如果爱超过了界限,这就叫做侵占。
如今是鲁国国君治理百姓,应当由国君对百姓施行仁爱,而你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你就要大祸临头了!

023508e1f3rtuvp3mjv14v.jpg

原来爱也分等级,爱也需要资格。换句话说,礼让你爱谁你就要爱谁,礼不让你爱谁,你就不能爱谁!
子路跟着孔子一辈子,只学会了孔子的仁爱,却没有学会孔子的礼;只学会了孔子温柔的善,却没有学会孔子理性的恶。
孔子治国理念是仁礼一体。仁是人性之情感,是虚无缥缈的道德层面;而礼则是实着实在的社会等级秩序。对国家来说,可以不仁,但绝对不能无礼。
当年孔子在齐国时,齐国国君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的话意味深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君心心相印。礼的真谛是“名”,执行礼就要“正名”。就像安装螺丝钉,“名”把每个人都装在他应该的位置上,并且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各安其位、各安天命,这就是礼的妙处。
由此可见,仁与礼永久无法融合,所谓的仁礼一体只是漂亮的假象。仁是善的,但礼是恶的。善必须用恶来维持,才能建设有序社会,而社会安定有序,才是儒家的王原理想,才是人间的大仁大爱。

023509fo35yp53n5z5ftz9.jpg

仁与礼不但无法融合,还是一种类似于二十二条军规那样的悖论。
于子路而言,子路要实验仁爱,那他就不能实验仁爱,因为按照礼的尺度,子路实验仁爱,就是违背了礼,违背了礼就是恶;
于孔子而言,孔子制止子路实验仁爱的本意是善的,但他却让子贡去把锅砸了,却实着实在的是一种恶;
于百姓而言,能喝到粥就是善的,喝不到就是恶的。
由此可知,仁者爱人的善是相对的,而强调等级秩序的礼,却是绝对的恶。
智慧的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至此已经不言自明白——儒家的礼着实也就是法,不外披了一件暖和的外套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6 01:51: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6 02:13: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是圣人,倒粥是正确的,煮粥也是正确的只不过煮的方法不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