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5|回复: 0

宝宝为啥爱打妈妈的脸?背后藏着这样的婴幼儿生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2 10:01: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啪啪啪!冷不丁地,宝宝给你脸上来了几巴掌。
打就打吧,小家伙下手还特殊重,完全不拿你当亲妈;
打就打吧,打完人家还 “嘿嘿” 笑个不停。
这...也太嚣张了吧?!
因为宝宝的打脸 “癖好” ,不少妈妈思来想去,坐立不安:
学坏了?小小年纪就有暴力倾向?这可咋整?!
小婴儿打人 ≠ 攻击行为
稍安勿躁。
首先咱们先明白一点,小婴儿啪啪啪打大人脸,并不是一种攻击行为,更不意味着宝宝有暴力倾向。
相反,这是小婴儿探索世界的过程。
美国《生理学前沿杂志》2019 年登载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 24 个 2 ~6 个月大的婴儿,并进行追踪研究,直到他们一岁。

图片泉源:网络
研究人员用相同的玩具去接近宝宝,比如额头,比如左右面颊,同时观察婴儿的反应。
效果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会用手去碰玩具,用手的方式也在「进化」。
一开始用小拳头、手背去碰,慢慢就酿成用手掌手指去触摸,甚至到后来用力去抓。
不管是去轻轻地去碰,照旧去摸,甚至是看起来比较粗暴的抓和打,在小宝宝的角度,都是他们「触摸」物体的方式。
完成一个触摸动作,不仅需要触觉、视觉的发育,更需要去借助手部、甚至身体肌肉群的和谐。
而当精细动作、大动作都没有发育好的时间,小婴儿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速度。
一般来说,小婴儿打大人的脸,每每都是因为喜欢、因为高兴。大家想想,咱们成年人说话激动了,还忍不住巴掌一拍,更何况是小宝宝呢!
为什么「挨打」的总是妈妈?
被打脸、拽头发、抠鼻孔……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妈妈?!
生理学家 Johnson 和 Morton 曾对 24 个新生儿展开了一场视觉研究。研究人员给小婴儿们展示了几张人脸巨细的纸片,一张画着正常的人脸五官,一张打乱了五官,还有一张则完全空白。
研究效果发现,新生儿对人脸五官最感兴趣。

图片泉源:网络
然而并不是全部人的脸都能收获宝宝的喜爱,他们最爱的照旧妈妈的脸。
迈阿密大学曾对 24 个三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一场人脸实验。
实验人员给婴儿分别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妈妈在微笑,一张是生疏人。效果体现小婴儿格外偏幸妈妈,他们花了更长的时间盯着妈妈的照片。

图片泉源:网络
平常抱着娃,大人宝宝的视线都平行,宝宝瞅见:「嘿!这不是我爱的老母亲么!我要摸摸她!」
娃一伸手「抚摸」,可不就是一巴掌么!
被宝宝打脸
要不要赶紧制止?
每一次「触碰」爸爸妈妈的脸之后,都能收获笑声和笑容,这对于小婴儿来说,可太神奇了!
所以,假如被宝宝「打」,建议大家先冷静,最好的方法是:
以稳定应万变,不要做出太过浮夸的心情,适当时间可以拿个玩具去转移娃的注意力。
别的,分享一个小妙招!
大家可以试着牵过宝物的小手,把「打脸」慢慢引导成「打手」,也就是跟宝宝击掌!

图片泉源:网络
每一次击掌,父母都可以给特别外浮夸的心情、声音, 比起没有回应「打脸」,几次之后宝宝或许就对击掌更「上瘾」啦!
如许引导
让宝宝不再“打人”
假如大月龄宝宝还经常爱打人,爸爸妈妈可以如许引导:
1. 制止但不回应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首先要及时制止,用平静但刚强的语气告诉他 “不可以” 。
在制止孩子之后,把脸扭到一边,停顿5~10秒之后再与孩子互动。
期间不要出现任何心情回应,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回应风趣。
别的,咱们前面也说到:有些时间,打人只是他的生理需求。

图片泉源:网络
面临这种环境,家长可以鼓励宝宝通过拍打玩具的方式,来探索动作和效果的因果关系。
2. 示范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示范、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开心时,可以鼓鼓掌,拉拉手,但不可以打人。
也可以陪孩子读一些绘本,比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牙不是用来咬人的》。
告诉孩子,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大家都不喜欢。
3. 正向引导,以身作则
平常给孩子看的动画片,肯定要提前筛选。
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观看,假如观看到不良行为,及时引导告知。

图片泉源:网络
父母自己也要起到表率作用。
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想要孩子改掉“打人”的坏风俗,首先自己就要暖和有耐心。
4. 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陪伴不是陪着。
带娃时手机不离身,陪的是手机,不是孩子。
平日里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在行动中表达给孩子的爱。
不缺爱的孩子,就不需要通过题目行为来争取。
孩子打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应对的态度;孩子不会一成稳定地按照我们的盼望发展。
当孩子出现题目行为时,不责备,不焦虑,正确引导,熊孩子也能发展为优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