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常听到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不会,却老是嫌我做的饭不好吃,老想吃外卖,烦死人了”“让孩子帮忙清洗橱柜,她脚下一滑,摔坏盘碗不说,手还割了一个口子,还不如自己清洗”“我身体不舒服,上初二的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我静待他的表现,想不到一连三天,他连给我送一杯水也没有”……也有家长感叹,“还是许老师说得对,教育就是生活和做人,孩子不懂得生活和做人,书读得再好也白搭。我们最终会害了孩子”。
教育的本真是生活和做人,不是我的发现。从马克思的这句“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的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至少可以得到四点启示:教育要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人;教育要使人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教育要创设合乎人性的环境,促进人的性格的完善;教育应让人在社会中发展真正的天性,迸发天性的力量。
教育要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人,就要使人认识生活,参与生活,积极生活,从中认识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教育要使人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就要明白做人不能坐享其成,不劳动者不得食,自觉掌握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生产创造,从中认识劳动和创造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教育要创设合乎人性的环境,促进人的性格的完善,就要在关注人的学业成长、学养形成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让人从中懂得身心健康、崇善向善是做人的第一需要;教育要使人在社会中发展真正的天性,迸发天性的力量,就要切实保护人的天性和灵性,在集体和社会共性要求之上充分发挥人的健康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个性优势蓬勃发展,使人从中领悟人的天性灵性和个性优势是为社会服务、贡献的第一需要。
这四个“第一需要”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本真,离开了这一本真,教育人和培养人就无从谈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思维、有思想、能创造。教育只有促使人的思维活动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产生生活、做人和实践、创造的奇伟力量,也才能证明学习应用的有用性、有效性和价值性。很显然,人的教育和人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在人的实践及其理解中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生产实践劳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劳动”“教育即做人”,已是被公认的教育经典。我国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原则就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周恩来总理曾指出,“如果我们不把书本上的知识跟实践相结合,这个知识就是死的,没有用的”,鼓励要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要勇于到社会中的风浪中去磨炼,要勇于在社会生活和做人实践中直面困难、解决困难。
由此反观当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几乎没有把学生当成全面发展的人,只是把学生当作应试和升学的工具,更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担当人之为人的义务和责任,因而普遍缺失教育人性,严重背离四个“第一需要”的教育本真,与生活和做人越来越远,以致孩子的成长出现四种怪象:成为“寄生虫”,没能认识和履行人之为人的义务和责任,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成为“神兽”,缺失崇善向善的人性,性格严重缺陷,狭隘自私,贪图享乐,不懂得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成为“鸡娃”,失去天性和灵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劳动实践和创造能力,随波逐流,盲目为考试、升学玩命;成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没有远大志向,缺失自我教育、自我鼓励、自我向上、自我成长的能力,陷入教育的怪圈不能自拔。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成于万事万物,万物万事成于人。教孩子学做人,当从尊严始,从规矩起。尊严,是还孩子尊贵的地位,使孩子有庄严的自尊;规矩,是给孩子做人的准则,使孩子能自觉地自律。尊重孩子,就是还孩子尊贵的地位;爱护孩子,就是使孩子有庄严的自尊;教育孩子,就是让孩子懂得爱护万事万物的行为和准则;要求孩子,就是让孩子晓得遵循万事万物的秩序和规律。这就是“人为万物之灵”之所在。
其实,回归四个“第一需要”的教育本真,教好孩子不难,教好孩子是快乐的。愿更多的家长醒悟到这一点,一方面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人养,给孩子学做人的自尊、做好人的自信,懂得如何去做人和做好人;另一方面自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用爱心、真心、耐心、细心去开化心智,化育品格,让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真人,让教育入脑入心,成为孩子深情的记忆。
(作者系退休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8日第4版
作者:许序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