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0|回复: 0

[购车优惠] 蔚来,“祸不单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13:08: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伊始,各家车企纷纷公布了最新销量数据,一扫十月的低谷阴霾造车新势力们在11月交出了破万辆的优秀答卷。但在一片喜报频传之中,蔚来被一则处罚新闻以并不光彩的方式推上风口浪尖。
据报道,北京蔚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海淀第一分公司被罚20万元。该公司原销售人员刘某为增加销售业绩,错误地宣传北京小客车牌照管理政策,误导消费者可通过租赁小客车指标的方式进行购车。
众所周知,由于非常严格的摇号政策,北京的小客车指标可谓“一号难求”,中签概率微乎其微,据相关车企销售人员透露,“卖车租牌照”,是行业中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大多数销售人员会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暗示车主,例如询问其他车主有无多余牌照等,但无论如何,“绝对不会向顾客提及‘租牌照’一事,这是行业大忌”。
此次接受处罚的蔚来销售分公司,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冒进之举,我们暂时无从考证,但从销售人员较为激进的销售策略中,我们或可一窥蔚来现阶段的压力来源——交付量。
1
交付量陷入下滑“怪圈”

2021年10月交付成绩出炉,蔚来遭遇沉重打击,交付量仅为3667辆,环比9月大幅下滑65.5%。蔚来称,交付量大幅缩水主要是受生产线升级和新品预备的影响。
除了生产线受阻,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也透露,电池供应仍是蔚来实现交付的“天花板”,即使其独家供应商宁德时代已经投资扩产,但依然很难预期哪一款芯片会突然出现何种问题。
因10月交付量缩水,直接导致蔚来下调第四季度交付指引至23500-25500辆。而对比11月单月交付新车10878辆,按上述交付指引计算,蔚来对于12月的交付状况显然不乐观。
大家都还记得,在2021年初,蔚来制定了年销10万辆的“小目标”。从行业看,年交付10万辆新车,也是规模效应的起点意味着盈利可能性大幅提升而新势力们想要改善亏损的劣势,持续自我造血能力,交付量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
以新势力“鼻祖”特斯拉为例,其2017年交付新车10.32万辆,随后在2018年,特斯拉即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成绩。从经营层面来看,10万辆同样被视为新势力们经营业绩转危为安的关键节点。
但今年来,蔚来的交付量始终在跌宕中处于低位,7月失去新势力交付量头把交椅后,8月也持续走低,9月难得突破万辆关口,又被10月的谷底拖累,甚至跌出新势力头部阵营。
1-11月,蔚来共计交付新车80940辆,这意味着12月需至少交付19060辆新车,才可达成10万辆的“小目标”。这也难怪销售们疯狂推销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不过,就现状而言,在交付层面蔚来已难以回天。
受交付量拖累的还有蔚来的三季度业绩。三季度蔚来营收98.1亿元,距离百亿营收仅差一步之遥。加上研发增长、亏损未止等负面因素,蔚来的百亿营收之梦,恐怕还需时日
2
“百亿营收之梦”隐患重重

乱花渐欲迷人眼,细看蔚来的三季度财报,尽管营收逼近百亿关口,净亏损同比收窄,但真实的业绩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从三季度总营收98.1亿元入手,其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售卖碳积分带来的收入。
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包括碳积分在内的其他收入高达11.68亿元,同比增长350%。在双积分政策指导下,售卖碳积分无需任何成本,因此对于营收及净利润的贡献非常明显。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积分价格一定会日渐萎缩,这笔“不可持续收入”也是制约蔚来今后业绩增长的一大隐患。
此外,蔚来的研发费用支出,也是干扰其“百亿营收之梦”的又一隐患。
今年前三季度,蔚来累计研发费用27.63亿元,距离2021年初规划的50亿元仍有较大差距。而手握470亿元现金储备的蔚来之所以没有全力投入,恐怕也是担忧高额的研发支出会拖累整体的业绩表现。是选择靓丽的财报数据还是全心的研发投入,第四季度的研发费用或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方面的吝啬支出,也使蔚来在产品层面出现了问题,目前三款在售车型均是基于第一代NT1.0平台打造而来,而不管是基于NT2.0新平台打造的ET7,还是未来低价位的新车型,要到量产交付大约都排在了2022年之后,且新品上市后的产能爬坡仍是关键难题,面对新势力阵营的排名动荡、小米等跨界新势力的蚕食,以及传统车企高端品牌的异军突起,留给蔚来反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与此同时,蔚来的销售管理支出也在三季度创下新高,这部分费用增加主要是销售服务职能人员成本增加,以及销售及服务网络扩张相关的成本增加。加上蔚来中心和蔚来空间的全国扩张,蔚来在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剧。伴随交付量的提升,用户运营成本也会激增,这部分成本与蔚来盈利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凸显。
凡此种种,蔚来的“百亿营收之梦”尽管已经近在咫尺,但其中的隐患也在重重叠加,如何破局,仍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3
NOP秒变“马路杀手”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回顾蔚来的2021年,交付量和经营业绩的压力,远远不如产品安全性层面带给蔚来的负面舆论威压。
2021年7、8两月,蔚来连续爆发三起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原因均与蔚来的NOP领航功能,也就是蔚来一直鼓吹的驾驶辅助功能相关。蔚来副总裁甚至亲自为该功能站台,声称在NIO Pilot的帮助下,可以“放心地边吃东西边开车”,而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内,是严禁驾驶者双手脱离方向盘驾驶的。
“车载人工智能系统”、“轻松实现智能驾驶”、“全场景智能座舱”、“定义量产车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全新标准”……自智能汽车问世以来,这样的描述层出不穷,车企们为消费者勾勒了一副近乎完美的出行体验,而这体验背后究竟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这样的故事在造车新势力中更是屡见不鲜,对于“没二百亿不要造车”的新势力而言,他们太需要一场华丽盛大的资本故事,来包装自身的产品与技术,而最早赴美上市的蔚来,更是深谙此道。
李斌曾对外透露,目前蔚来NIO Pilot选装率已高达80%,蔚来NOP甚至还解锁了高精度地图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快速路场景,这样的过度包装之下,驾驶辅助系统更像是被“赶鸭子上架”,真实技术是否能够经得起道路考验,甚至已经不在车企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最终受害者就是造车新势力的用户们。在不断用“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安全性能提升”等措辞的暗示下,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概念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发生事故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更令蔚来用户们寒心的,则是蔚来在事故发生后的态度问题。由于各种“擦边球”打得飞起,因此尽管事故直接或间接均指向驾驶辅助功能,但蔚来仍强调“不能把NOP等同于自动驾驶”,这意味着一旦发生事故只能判定车主全责,而车辆是否存在系统缺陷,并没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有权作出检测并予以担责。
诚然,新技术的进化始终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更迭,其中难免会遭遇瓶颈,但这绝不是以牺牲驾乘人员生命安全为前提。不让智能汽车沦为“马路杀手”,是每一家车企的应尽之责。上述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使市场对蔚来的品牌印象大打折扣。
结语
在新能源汽车崛起后的拥挤赛道中,掘金者众,当局者迷。“鼻祖”特斯拉要在成立17年后才迎来首个“盈利年”,刚刚成立7年的蔚来相较而言,还是一个小学生。如何跑赢其他竞争对手,对于曾经稳坐新势力头把交椅的蔚来而言,“跳出舒适圈”已经迫在眉睫。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转载原创文章需获授权。
End

精选原创回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