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3|回复: 0

胡文涛:好的居家干预应该是怎样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9 02:38:57|来自:中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今天《居家干预大咖谈》的内容
错过直播的家长们,
小星帮你总结了直播精华哦!
还有~
明天 上午9:00-10:30
《居家干预大咖谈》第5期
小墨妈妈连线大咖罗一凯,
带你了解“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步骤有哪些?”
收听链接 见文末海报
来看看今日直播的内容回顾吧~
居家干预为什么如此重要?
居家干预具有功能性
居家干预之所以重要,第一个原因是具有功能性。
这是暖星到家入户服务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们在入户服务中,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比如帮妈妈收衣服、丢垃圾、擦桌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在后期线上回访的时候,家长反馈说最近没有再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在追问下,家长说出了很多原因 —— 孩子不愿意、孩子年龄太小了,没必要......
我们用一些问题引发了家长的思考。
胡文涛:孩子现在在机构上感统课,会做各种活动,那目的是什么呢?
家长:可能要练习孩子听从指令,遵守规则,然后这个过程中可能发展他的运动能力,或者是他去进行动作计划和行为组织的能力。
胡文涛:家长说得都很对。那孩子在参与家庭事务中,是不是也会练习和使用到这些能力呢?如果同样可以,那为什么不让孩子继续参与呢?
胡文涛:这两种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本质区别就在于,感统活动只是发生在一个远离真实生活的场景,而居家生活中的家务活动不只是练习孩子的一些能力,本身就具备功能性。
小墨妈妈:所有的训练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所有的训练最终目标是要有功能性,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在机构的训练其实都是形式化的,这些形式最终要落到生活中,那与其在机构训练,再去迁移,再去泛化,那不如在生活中直接训练。

居家干预
具有重复叠加性
居家干预之所以重要,第二个原因是具有重复叠加性。
胡文涛:居家生活是一天又一天不间断的。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比较良性的亲子互动方式或者是建立了比较正向的行为习惯,通过日复一日的叠加,会给予孩子不断练习,不断优化的机会。反之,如果我们有一个不良的互动方式,或者是给孩子建立了一个不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叠加,可能会让这一个本来不起眼的问题,发展成一 个大麻烦。
小墨妈妈:如果你的居家干预方式是不对的,哪怕你在机构干预的方式对了。那依然是居家干预形成的效果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在居家生活中错误的方式在不停地重复着。所以我们说密集干预,其实只有家庭能做到。
居家干预具有包容性
居家干预之所以重要,第三个原因是具有包容性。
胡文涛:很多时候,尤其在孩子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我们如果直接和社区、学校中的人打交道,可能对方不会那么迁就我们的孩子,不会根据我们孩子的能力发展的基础和需要去调整他们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但是我们家人不一样,我们家人对孩子是具有包容性的。
我们在入户服务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家长提到,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看视频的时候,看到喜欢的环节就会忍不住站起来,跑来跑去,然后大声欢笑。这对幼儿园老师其实造成了干扰,老师认为这样可能扰乱了整体秩序。因此,家长希望能改变他在幼儿园的表现。
胡文涛:家长除了去跟老师沟通之外,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在家庭里做一些预备性的工作。比如说家长可以先思考一下;在幼儿园看视频的时候会有这种表现,那么在家里会不会有类似的表现呢?那是不是可以从家庭先着手去做一些准备工作?
然后家长在家里进行干预过程中可能会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那么你去跟幼儿园老师沟通时,家长会知道老师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能给老师提供更具有效的建议。因此能够让老师也获得成功的体验。
所以说,家长可能无法直接去幼儿园里实践,但是在居家环境中,家人对于孩子会有更大的包容性,能为了他的发展去作出调整,也是居家干预的一个优势和重要性。
小墨妈妈:是的,所以我们有一些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可以回到家里继续做演练,继续反复的去练习,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认知,新的技能。家长用自己成功的体验去帮助和支持老师,给老师提供有效的干预方式。
居家干预效果
具有长久性

居家干预之所以重要,最后一个原因是具有长久性。
胡文涛:长久性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只是居家干预的效果具有长久性,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在童年时,家庭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对他的一生有长远的影响。
胡文涛拿我自己来说。我小时候特别内向,所有家人对我的评价就是这孩子不爱说话,不懂礼貌,不会跟人打交道。这一系列的评价,其实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到现在在跟人社交方面,我也是信心不足的。
胡文涛:因此家庭影响具有长远性的特点,对孩子的终身都会产生影响。我们都说 —— 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普通孩子如此,特殊孩子也是这样,他首先是一个普通孩子,其次他有一些额外的、需要支持的地方,有一些特殊的需要而已。他内在也追求价值感,也追求归属感,那这些价值感和归属感首先就来源于家庭,家庭是他最核心的力量。
不好的居家是怎样的
好的居家干预都是类似的,不好的居家干预各有各的不同。
接下来是入户服务中的真实案例:
相互指责的父母
不愿回家躺在人行道上的孩子
胡文涛:我有一个特别印象深刻的场景,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妈妈说该回家的时间了,但是呢,孩子还想继续去前面玩。所以妈妈和孩子之间就发生了一个冲突 —— 孩子躺在人行道上面,妈妈想尽办法想要把他带回家。
最后妈妈不得已,给孩子爸爸打电话:“你儿子躺在马路上不回家,你快来把他弄走吧!”
这时候是我第一次见爸爸和妈妈之间这种深度的互动,所以我想先等待着,看一看爸爸会怎么处理。
那爸爸来到现场后,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他说:“这点小事情都做不好吗?”
妈妈在听到之后,就和爸爸吵了起来: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带孩子?为什么让我带孩子之类。
那其实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互动模式呢?就是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或者当孩子需要帮助,需要我们进一步支持的时候,父母并没有能够形成一种合作的状态。相反,他们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指责,互相拆台。那这个肯定是不利于孩子的良性成长 的,这个过程中甚至给孩子做了一些潜移默化的示范。
居家干预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有变化。但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我们也会花很多精力去关注孩子所生活的家庭中的人际环境,比如说家人之间如何进行交流的。

拷问式的亲子互动
我的孩子发起互动都是在提问题
胡文涛:这是我在服务过程中看到的一个现象。
我在一次观察评估的时候,发现在家人一起吃饭的过程中,家长是在不停地发起话题的。全程看下来之后,我发现家长发起话题的方式是有规律性的。什么规律性呢?——他基本上全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
比如,吃饭过程中他问孩子,“今天幼儿园学了什么呀?”“幼儿园中午吃的什么饭 呀?”“今天老师表扬你了没有呀?”
那孩子呢,前两个问题回答得还不错,第三个问题时,孩子就沉默了。
我继续去观察这个家庭,我发现这个孩子他能力还是不错的,他有大量地发起互动的行为。但是他发起互动的时候呢,他也全部用提问的方式。
他可能会问“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几岁了呀?”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不再有任何交互性的沟通了。
然后我就们把这一点向家长呈现了出来,家长也很发愁,说确实我们也发现了,怎么回事呢?
那我们就和家长分析:孩子生活经验中可能接触到的大多数发起互动的方式,都是家长所示范的内容。家长示范的互动方式是提问题,所以他学到的只是去不停地去提问题。
那这种就是我们认为在居家干预中不好的亲子互动模式的其中一种。
学习与生活的脱节
学习拿餐具&学会之后

胡文涛:这个例子也比较有趣。当时我们先是看到了孩子对于居家生活的参与度不够,我们根据对孩子能力的评估,给家长建议了一些合适的家务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参与。比如说吃饭之前去把自己的餐具拿过来,或者是穿戴好吃饭围兜等等。
然后我们在回访的时候发现这个目标基本上是已经达成了,孩子在餐前准备、用餐以及餐后收拾这些环节参与的非常顺利,家长也做的非常好,只在必要时候给予少量辅助。
后来又过了这么一段时间,我们又到家庭里面进行观察评估。观察评估过程中,我们发现在 吃饭时,很多孩子能完成的事务又变成了家长代劳。
我们就和家长讨论说为什么没有继续去让孩子参与这个环节呢?孩子的外婆就跟我说,一方面呢是孩子就是前一段时间身体不舒服,生病了,所以就又照顾的比较精细。在另一方面呢,我们就考虑说,他这个技能已经学会了,就没必要再去练了。
那我们认为,你学习某一个技能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学会这个技能,而是更多将这个技能应用到生活中,促进你生活参与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就像刚才小墨妈妈说的,我们总体的目标还是聚焦在生活品质上,我们会更关注学会的技能对真实生活的影响。
成长机会的剥夺
我不爱吃辣
胡文涛:在我们服务家庭中,有这么一个高功能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但他有一个令家长比较头疼的表现。孩子自己不喜欢吃辣,也要求所有人都不能吃辣。所以当家人吃辣时,他情绪就会很激动 —— “妈妈不能吃辣” “辣太不好了,我要把辣丢进垃圾桶里!”
家人为了避免孩子情绪崩溃,从来不会在孩子面前吃辣的食物。实在馋了,会在晚上躲起来偷偷吃。
那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的其它能力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心智解读方面的能力是有不足的 —— 比如,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和别人感受是不同的。
家长的心情能够理解,但是这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好的居家是怎样的
1. 了解发展
家长至少要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事实,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至少不能违背规律和事实。
2. 会搭环境
物理环境、作息环境、人际环境(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
我们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维叫做系统思维,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成长的时候是受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那么我们所说的居家环境也是这样,如果家人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搭建一个良性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而且这并不困难。
居家环境大概分三个领域:
一个是居家的物理环境,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整个家庭环境布局,功能分区,物品归属等。另一个是居家的作息时间,也就是说每天的居家活动安排,整个的作息时间等。
最后一个是人际环境的搭建,这个是比较难,比较复杂的一个环境。比如说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如何处理手足之间的关系,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3. 能给机会
能给机会一方面指的是孩子有参与丰富的、力所能及的居家活动的机会;另一个是孩子在参与活动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机会。
家长要思考:在居家生活过程中,有没有捕捉到,并且利用到这些能够促进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如果两方面能够做到位的话,那么居家环境就是一个丰富的小课堂,丰富的小社会,能够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4. 教得顺利
家长如果变成老师的话,家长需要一方面与孩子建立这种无条件关注的正向的亲子关系。同时呢,他又要与孩子建立有评判性的师生关系,这种角色混乱,其实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非常不健康的。
我们并不希望把家长变成干预专家,而是说能当孩子需要的时候,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导方法,能够遵循一些基本的教导原则(比如:强化、塑造、辅助等), 这在生活中就够用了。如果还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可以去寻找一些外部的支持。
5. 玩得起来
在居家环境中,我们肯定会有休闲时光,这是居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可能独立游戏,也有可能我们大人加入孩子的游戏,或者是邀请孩子来和我们大人一起游戏。
玩得起来呢,其实内容也很多,那我们今天只是先把这个框架介绍给大家,之后有机会我们再继续聊。
6. 问题应对
在居家干预中,家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去进行问题解决。
比如说孩子有情绪了,对什么事情无法理解,或者是手足之间有什么冲突了,家长能够比较顺利去解决这些问题。
7. 社区准备
社区准备其实在前面也有提到,指的是居家干预的一些过程,一些内容,一些成果,是能够为孩子进一步参与社区生活做好准备的。(比如说幼儿园、学校、社区中的公共场所的活动的参与)
我们认为就是居家干预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只顾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也要为他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生活做好准备。
---END---
扫码进免费微课群 / 咨询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