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对联文化,历朝历代一直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文学情势,许多才子佳人把对联奉为圭臬,代代相传,传播长远。而现现在的人们,也非常喜欢对联,而且对联和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就比如我们每年过春节都要张贴对联,给老人拜寿要写寿联一样,可以说作为雅俗共赏的对联文化,影响着中原儿女数千年之久。
对联早期叫桃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们把桃木劈成数个木板,然后在上面刻画神荼郁垒的画像,然后悬挂在大门两侧,据说如许可以镇宅安民,尚有辟邪的效果。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鼓起,人们以为这种方法太过于繁琐,逐步地就用笔墨纸砚取代了桃符,而桃符也改名成对联。由于用笔墨书写服从进步,而且又非常普遍,如许更加促使了对联文化的传播和流行。
细说我国的对联,从一开始的标准对句,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许多情势,比如回文联、谐音联、讽喻联、拆字联、偏旁部首联等等,每一副对联都各有各的对法,有的还要旁征博引,如果肚子里没有点墨水,还真是对不出来。
历史上有关对联的小故事也是不胜罗列,比如宋代的苏东坡和佛印两人就是一对欢喜冤家,经常以对联的方式插科讽刺,相互相互讥讽。有一日苏东坡和佛印两人泛舟江上,苏轼看到岸边有一条小狗在啃骨头,于是灵机一动,吟出了一个上联“狗啃河上骨”,这里就是运用了谐音联,“河上”和“僧人”谐音,很明显是对着佛印说的。
佛印是多么的智慧,他脑筋一转,抢过了苏东坡的扇子扔在了水中,于是高声说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苏东坡的扇子上写着自己的诗句,而“诗”和“尸”也是谐音,一语双关,苏轼被人抢了扇子,本要发火,但听到了佛印的下联,却哈哈大笑了起来,这段对联故事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了对联中的一段韵事。
许多人读古诗词,经常化用此中的某句经典来作为上联,比如唐朝诗鬼李贺,曾写在“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就以此作为上联,但是难倒了一片才子,到了宋代有个酒鬼叫石延年,在一次酒宴上酩酊烂醉沉醉地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可谓是神来之笔,妙之毫巅。
古人喜欢对联,当代人对对联文化更是情有独钟。比如有位网友,就出了一个上联“乌啼老树声声慢”,这副上联出的非常精巧,此中的“声声慢”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多用声字入韵,而此中的慢就是慢曲子,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陈郁的《声声慢·澄空初霁》等等。
这副上遐想要对出下联,但是难度不小,许多对对联感爱好的朋友,纷纷跃跃欲试,但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难倒了一片才子佳人。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自古高手在民间,有一位网友博学多才,对出了下联:足踏新莲步步娇。
步步娇是北曲双调曲牌,其出自商挺《潘妃曲》小令,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肠断关山传情字,无限伤春事。(因他)干瘪死。只怕傍人问着时。(口儿里)强推辞。(怎)瞒得唐裙祬(qún,zhī)。
上联是词牌,下联对曲牌,可谓是珠联璧合,堪称是一副经典妙对。不得不说,对对联还真要有才学,不但要对仗工整,还要分析出处,以及化用了哪些典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怪不得难倒了许多人呢。
今日话题:如果上联是“乌啼老树声声慢”,你能对出良好的下联来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一展才气,说不定你的对联会成为绝对,千古留名呢!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相识更多出色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