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4|回复: 1

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觉得无效?家庭心理问题,得做系统式的解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8 20:16:46|来自:中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吗?这个出了问题的孩子,正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女生在进入高中前,学习成绩优异,年级排名、各类奖项,都是父母可以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当然,女生也十分顺利进入了当地的重点中学。别家的父母,都暗自羡慕,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想到这个女生,心理出了问题。
进入高中,女生成绩再也不是拔尖的了,慢慢就开始抑郁了。最后因为病休,跟不上课业,女生拒绝再去学校,家长不得已只能为孩子办了退学。
学校老师也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但家长带着孩子去做了几次之后,对咨询效果并不满意。
原因就在于: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病,是整个家庭的“病”。
这个家庭的父母,过于强调孩子的成绩,以至于孩子将成绩等同于自我价值。当成绩下滑,而且自己努力也跟不上时,自我价值体系就崩塌了。孩子自然会出现抑郁情绪。
<hr>诸如此类,都属于家庭不良生活条件。
在不良生活条件下成长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各种心理问题就开始浮现了。例如严重行为障碍、成瘾问题、进食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为何说孩子受家庭的影响会这么大呢?因为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家庭背景的决定性影响。

你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家庭,是否具备拥有良好心理弹性的元素:

  • 开放式的沟通。允许并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家长也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建议。
  • 良好的情感交流。不含嘲讽、打压、贬低。
  • 能灵活处理权利、角色、任务。家庭任务能灵活分配,让每个成员都能体验到价值感。
  • 能利用社会支持。不拒绝向外求助。
  • 有凝聚力的共同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肯定和重视。
那些一项都不具备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出现身心失调的情况。
<hr>那么想要治疗孩子的问题,就要对这个家庭展开工作,而不是仅仅盯着孩子做行为纠正。
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难点在于哪里?
心理咨询多数是一种语言型的治疗。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容易接受并理解的。但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有的孩子由于年龄还小,不太能够理解心理咨询师的话语或心理教育;因为只有大于六岁的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才能达到理解咨询师的复杂提问。

有的孩子已经进入叛逆期,会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父母的“帮凶”,对心理咨询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
还有的孩子,羞怯或已进入抑郁状态,全程根本不说话。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式的心理咨询,更容易被接受。因为游戏符合孩子童年时期的特殊天赋:想象、幻想和情感表现的能力。
在《游戏空间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系统治疗》一书中提到:通过游戏,让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增进情感交流,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行为规则,也会帮助发现彼此之间不同的一面。

游戏也是一种探索,可以帮助表达家庭成员内在冲突。通过游戏行为来学习客体、事务、情境和角色,以便发展出更高的心理过程。
让整个家庭进入到心理咨询中,就是做家庭系统式的治疗。系统治疗的目标就是引导来访者从无能、无助的位置,走向拥有自我效能感的状态。
父母认为把孩子送进咨询室,孩子就开始改变、好转了。事实上,只有当孩子获得了父母的支持时,才会有最佳进展。
<hr>那么系统式的家庭治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系统治疗并不直接改变人,而是创造一种让人改变的环境

在进入咨询室后,心理咨询师会先帮助这个家庭,定位“问题”。(去做家庭式咨询的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内容,评估自己的首次咨询感受。)
1. 心理咨询师向来访家庭介绍自己,以及对咨询设置/咨询心理教育等简单宣讲。为的是提升家庭成员的安全感,让其对咨询师与咨询环境从了解到熟悉。
2. 心理咨询师邀请了每一位到访的家庭成员,详细描述行为层面上所涉及的问题。
3. 心理咨询师帮助家庭成员做具体或特定的表达。例如: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促使你们下定决心要过来做心理咨询?问题最初出现的迹象是什么?
4. 心理咨询师对于幼龄儿童,使用简单话语,或通过游戏形式,把问题外化出来。例如:爸爸妈妈把你带过来,是想要知道怎么才能够让你更快乐。或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孩子表达。一个充满愤怒的儿童,可能在图画上充斥着浓烈的色彩,和夸张、令人不适的图形。
5. 了解这个家庭,对于心理咨询师的期望。
6. 心理咨询师评估了这个家庭是否存在危机干预的紧急问题?对于有家庭成员存在自杀风险的情况,心理咨询师需要告知家人24小时陪护,并提供防自杀热线。



<hr>第一次谈话之后,理想化的效果,应达到(心理咨询师首次咨询后的自我评估):


  • 使用首次访谈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假设,为下一次的咨询做好准备
  • 在首次访谈中,和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建立了联系,并帮他们尽可能地感到舒适
  • 展现出清晰的谈话结构,从而引导整个过程
  • 和家人建立工作关系,不要“过于专业”或显得过于私人化
  • 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的优点,表达赞赏
  • 保持共情的态度,支持家庭成员,避免家庭成员间相互的指责和批评
  • 以前试过的解决方法都问清楚了
  • 了解该家庭的世界观,每个家庭成员的语言模式、沟通风格和问题视角
  • 开始理解该家庭围绕这个问题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
<hr>如果家庭式系统咨询进展顺利,心理咨询师可以结合游戏方式,让家庭成员领悟到以新的方式,处理家庭问题。
游戏方式一:应用隐喻

隐喻,可以激活“右半脑”的感性、图象式的理解能力。
使用隐喻作为间接的沟通方式,比较不容易引发阻抗。通过一个形式、一个印象或者一个表达,具象代指另一个话题。
对于父母因学习力低下的孩子,而来做家庭咨询的案例,心理咨询师可以用隐喻的方法,让父母理解孩子;让孩子自我接纳,降低焦虑值。

游戏空间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系统治疗》会针对这类孩子用的隐喻是:“一辆奔驰” 和“一辆柴油发动机汽车”之间的区别。
任何熟悉发动机的人都知道,柴油发动机需要多一些时间来预热。但只要发动了,就会运行得很好。
这更鼓舞了孩子的信心,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做好“发动”,就不会比其他孩子差。比起原先,父母的批评和失望,这样显然更能让孩子接受。
或者是一台折扣店的电脑。它的硬件配置非常好,但有些元件相互调试得不太好。如果太多程序被同时启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宕机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关闭一些程序或者按重启键,这样就又能继续工作了。
父母和孩子就能够领悟到,对于孩子而言,不要同一时间给予多项任务,先让孩子完成好其中一项任务,积累成功体验与行为经验,就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这些都可以在游戏咨询方式中,以故事隐喻的方式呈现。
<hr>游戏方式二:仪式化

仪式传达着一种秩序和安全的感觉,加强家庭的凝聚力,是儿童发育中的保护因素。家庭中的日常仪式,都会为孩子提供方向和定位。
例如:睡前故事;离开家门前,要跟家人说再见。学校的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等让孩子体验到严肃和荣誉感。

那么对于仪式化操作。精心准备,是仪式化的前提,否则仪式将会显得空洞和不自然。
你可以通过以下提问,自测家庭的仪式化情况:

  • 家里有没有某种形式的相互问题,能表达出“见到你太好了”?
  • 那些仪式可以增强家庭的“我们是一体的感觉”,同时也估计个人的自由?
  • 有没有家庭庆祝活动?更大的家族聚在一起时,有什么好的形式?
  • 现有的仪式可以怎样重新安排,好让每个人都能在意识中感到自己被重视?
  • 是否有相互欣赏、相互庆祝或哀悼的家庭文化?
  • 有没有重要时间在没有仪式的情况下就过去了。例如亲人的离世或父母离异?
仪式的缺乏会削弱家庭和个人对自身的认同。
<hr>有个问题家庭,家里是独生女,处于青春期。对父母态度恶劣,甚至会因没有要到零花钱而动手打骂父母。
这个家庭的仪式化问题,有:父亲的生日,每年都会庆祝,家族聚会。母亲的生日,则没有任何的庆祝气氛和行为。
对于女儿来说,虽然会习以为常,但这种仪式化的不对等,会体现在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以及女儿的性别认同上。
在潜意识中,女儿有对父亲的愤怒和攻击。因为父亲并没有公平的对待母亲。对母亲不仅有愤怒,更有歉疚。怒的是母亲忍气吞声的样子,让自己看着恶心。歉疚的是作为女儿,没有为母亲争取到“尊重”。

在多重情绪的矛盾和冲突下,青春期的女儿以行为障碍的方式,表达出了整个家庭的问题。
那么通过游戏式的处理,这个家庭要进行对等的仪式,允许女儿表达对妈妈的歉意,提议补偿式的仪式。
<hr>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着各种家庭的问题。《游戏空间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系统治疗》是儿童和青少年系统治疗的“教科书”,作者吕迪格·雷茨拉夫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治疗领域的权威。

书中提到的家庭式咨询方法,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帮助问题家庭跳出“越想解决问题,越是陷入问题”的恶性循环。
严谨地从理论层面讲解了系统式治疗的框架前提,然后进入实践领域,详细地教授了治疗系统的构建、语言与行动导向的干预措施、模拟干预措施以及其他干预措施。
由于系统式治疗汲取了很多来自儿童心理动力治疗、人本治疗、行为治疗等治疗流派的灵感,适合心理治疗师、家长、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及研究人员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6 15:48:3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