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篮高手》,大家看了吗?只差一点点,它就能够成为日本电影在华的票房冠军。固然最终的票房很可能打不过同样是路画引进的《铃芽之旅》,但是口碑彻底引爆了。豆瓣评分略微下滑,从环大陆上映时的9.2分掉到了8.9分,但依然是日本动画电影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我心里,《灌篮高手》是巅峰级别的漫画。酝酿了二十多年的剧场版,由作者本人井上雄彦担当监督,单单冲着这份情怀,很多80后、90后就不敢给它打出5星以下的评分。 不过,电影毕竟是独立成章、有头有尾的作品,跟漫画、动画剧有很大的区别。表达系统的完整,是电影好坏的最重要指标。 有很多博主说:井上很有良心,不想卖情怀,换了画风、换了主人公,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有点取巧。《灌篮高手》本来就是一部承载着大家情怀的片子,井上不需要煽情,买票去看的观众也能自我感动。 刻意去规避,反而说明了井上的抵牾。本期《新片里的门道》,我们就暂时拿开粉丝滤镜,从专业视角谈谈这部剧场版。 一、漫画与电影的区别 《灌篮高手》的山王战,是漫画里戏剧性最高、最具电影感的一场比赛,但要把这场大战改编成电影,挑战非常大。 黑马湘北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全国大赛,跟最强的山王对决。通过漫画的形式,井上可以依托于剧情积累带来的绵长线索,创造出情绪发作与成长曲线,顺畅地在各种情绪中切换自如。但是,要把漫画改编成独立成篇、缺少前情提要的电影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漫画和电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的区别,起首来自于对时间流动的感受不同。 漫画的观看速率完全把控在读者手中,那里感兴趣、那里没看懂,随时可以停下来多看一会,心满足足了再继续阅读。 漫画的时间流动是相对静态的,作者可以在不同页码,分别呈现同时发生在一个场景里的各个局部,甚至不同场景,也可以随时进行大段的闪回追忆,从而建立起情绪渲染与内心表达的系统。 漫画可以时而搞笑、时而热血、时而蜜意,在不恻隐绪中频繁切换,读者可以根据观看节奏,自我调解消化。但电影假如这样,就会出现情绪跳跃过大的问题,考验观众的接受程度。 电影的时间更有流动性,画面背后有摄像机的“存在”,由画面逐帧推进。当分别呈现位于同一时间的不同局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时间错乱的感觉,因此电影对闪回等手法的运用,也必须更加克制与讲究,情绪的体现方式,也就此不同。 漫画电影化还有一个难题——动静切换。漫画没有声音,统统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因此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解动与静,电影却完全不同。 对于三井、赤木碰拳这样的瞬间,漫画可以将这一刻抽离出猛烈的赛场,突出其诚挚的情绪,电影却无法简单地直接让声音消失,而是需要用更精细的渐变,引导观感处置惩罚。 比如赤木被河田封杀后的倒地。那一刻,漫画好像让时间和声音停了下来,没人去打扰赤木,尽情让他独白、犹疑,直到被鱼住唤醒,完成自我认知局限的冲破。但电影却不能让裁判在内的全部人都默不作声,出声的话,又会影响情绪表达。观众也无法像漫画一样,默默感受后、再行阅读。 可以说,电影考验的是创作者在有限的90分钟里,高效率构建起互相对应、依托主题的系统,并在结尾完成点睛与收拢的艺术形式。 这使得电影的结构要求很高,且要具备表达的多重性——某个元素、某条线索,在须要的时候会同时承载好几个寓意,而这统统,还要在节奏连续的底子上实现。以是说,漫画中的很多细节手法,是很难原封不动进行影视化的。 二、井上的改编方法 1、弱化情绪,强化竞技 面对这些难题,井上在内容方面,更多地聚焦于比赛自己,让作品仿佛一场体育直播。原作里的细节,在比赛全景镜头里,被安排在一个局部位置,与比赛内容同步进行。简单来说,就是电影用一个全景画面,整合了漫画的多格画面。 在叙事方面,宫城的戏份大大增长,井上把短篇漫画《耳环》的设定加入电影,扩展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相较原本的作品,“原创”出了一条更丰富的情绪线索。 其实这有点取巧,井上雄彦以防观众产生落差感,没有实验还原有漫画支持的内容,而是给出一个无法比较的全新内容,作为叙事和情绪表达的重点。让观众站在新的视角,接收新的情绪,看到一部全新的山王篇。 在漫画中,时间的静止,抽离日常的声音与环境,都发挥到了极致,巨大的跨页就是最佳实现途径。井上干脆只留下了对成长的回想,删除了樱木表白的高光部分,这个做法在日本上映时引发了粉丝争议。 漫画里,樱木救球,搂住晴子的肩头,瞬间叠加的多重回想,让那一刻格外有冲击力,内里蕴含着他一路走来的热血,对篮球的纯粹之心,闪耀的青春与活力,也带来了漫画的高潮。 然而,这个高潮是建立在漫画手法上的,电影很难完美呈现这一刻。特殊是电影此前的处置惩罚,也都妥协于“流畅的比赛进行感”,假如只对这一刻进行特殊处置惩罚,会显得格外突兀与不协调。 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此前的内容缺乏铺垫。大量的回想想要见效,必须建立在完整叙述的前提上,而只取材山王战的剧场版,固然做不到这一点。 以是说,剥离大部分浓烈的情绪表达,更多强化这场比赛自己,做实竞技层面的内容,是最符合电影时间推进的属性、最为简单的改编思路。 除了告白,电影也删除与简化了很多原作中的情绪化高潮,因为它们往往由对过往的回溯而得到,比如说流川枫传球觉醒时对于仙道的回想、鱼住对赤木的点醒,都被换成了更加简单的体现方法。 漫画里,鱼住削着萝卜上场,把球风华丽的河田比作鲷鱼,赤木比作泥土里打滚的比目鱼,促成了赤木的觉醒,“河田是河田,我是我”,以及更有情绪张力的“也许我打不过河田,但湘北是不会输的”。 这统统建立在鱼住摒挡人的背景上,乍一看无厘头,细想又确实带着深意。 电影里,井上把鱼住换成曾经嘲讽赤木的先辈,它也是建立的,但由于这个人物并没有鱼住的背景,也没有鱼住在县大赛中陷入贫苦,从而获得“团队协作大于个人碾压”感悟的前提,这个片段的效果,必然无法和原作相比。 作为对冲,原作中的戏剧张力,在肯定程度上变成了比赛自己的紧张感。这是本片的重点与优点,它几乎完美地再现了比赛的质感:篮下卡位的肢体对抗、无球绕掩护的交互、领防撕咬时的压迫式骚扰、控卫阅读攻防时的眼神、在各个角落里一闪而过的白手跑位,都无比接近真实的篮球比赛。 井上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樱木等人物的塑造,让他们的反应只围绕着比赛,像“三井与赤木的碰拳”与“流川与泽北的互动”等删减修改,都妥协于比赛的还原。 别的,樱木对野边无法在流川的突破中护框的指责,流川对泽北在开场就发作的单挑敌意,三井的体力不济,赤木纠结于对河田的对位攻坚,电影没有给出细化交代,都只用台词给到了一瞬间的“反应”。 这也很正常,流川单挑不败的好胜心,三井曾经对于篮球的荒废,赤木恒久只能靠自己支持球队的困境,才是上述种种举动发生的原因。 篮球见证了这些少年们的局限和突破,也渗透进了他们的人生:流川从目中无人到信任队友,三井冲破过往经历的阴影,赤木终于找到伙伴,从“我要赢”变成“团队不输”,电影确实无法全部交代。 纵观全片,只有作为主角的樱木获得了一些独立体现的空间。他在场下休息时的“篮板球开悟”,对全场高喊“我要打垮山王”的情节,Q版作画与全场安静这样“情绪与氛围的还原”。不过,这些情节也是在替补席与停息段,没有影响到比赛的推进。其他人物则受限于作品容量,没有得到这种待遇。 2、改换宫城主视角 第二个更重要的修改,来自于新叙事视角的设立。电影以宫城作为主视角切入,给了他最多的心理独白与背景故事,对电影的差评,很多集中在这一点,不满足的观众说《灌篮高手》变成了宫城良田回想录。 井上这样做的考虑,一方面可能由于控卫的掌控内容最多,可以用他的读场思考来实现最“竞技”的表达。在比赛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宫城第一视角下控运中观察到的赛场全貌。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宫城在原作里情绪部分最少,而从零开始的难度,显然小于还原漫画,即使简单一点,也至少可以确保完成度。 在原作里,宫城的形象较为单薄,没有其他四个人那般的“篮球与人生的困境、局限与突破”,这就给了电影很大的独立发挥空间。井上试图让宫城的原创部分成为其他人物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地对其他四个人的过往“雨露均沾”,肯定程度上弥补对他们塑造的欠缺。 在宫城的高中回想中,井上安排了别的几个人的出场。这个时间段,对应的正好是三井不良少年、荒废练球的时期,赤木二年级孤军奋战、没有同伴的时期。 甚至还有三井和宫城原创的单挑情节,这也在肯定程度上再现了全国大赛时,二人在训练馆的单挑,以及宫城看到流川拳击泽北海报的情节,这是表层。 更深层次的,则是其他人线索的内核,在宫城身上的集中再现。哥哥死前未能兑现的第二回合单挑,让宫城篮球和人生的困境合二为一。 他对哥哥的情绪,起首源于面对强大山王的动摇,这与面对河田与泽北的赤木和流川存在对等性。并且,因为和三井打架而住院,造成了篮球断档期,也让他有了与三井共同的悔恨。 当原创情节被导回到比赛部分,宫城的悔恨得到了消解,也冲破了局限,并同样对其他人物形成了内在的映射。 从一开始的迷惑,到保持住战胜山王的信心,罚球时回看深津一眼后的空心入网,再到撕咬式领防下的妥善传导球。这既是对死去哥哥的愿望实现,也是对流川的再现。 宫城盘活球队,在比赛中带动串联全部人,既是控卫的职责,也符合原作里宫城比较 “酱油”的内容,同样是赤木和流川所冲破的局限。 而宫城频繁在深津防守下传球给流川,以及很多高潮时刻分屏表情特写给予的融入团队感,让宫城不再困于缺少同伴的孤独之中,也对应着流川枫的不再我行我素,开始给别人传球的转变。宫城出院后与三井的重逢,对接起了二人共同的对过往荒废时光的弥补。 与深津的对位,是重点提及的部分,这是对宫城信念的体现,更是对亲情伤痛的弥补,他完成了哥哥战胜山王的空想,也变相地打完了与哥哥的第二回合单挑。而当他成为队长时,也对应了哥哥曾经说过的话,“有一天你要当家里的队长”,实现了家庭与队伍的双重圆满。 在原作中,山王战便具备对于篮球和人生的双重指向意义,既是篮球层面的“永久留有遗憾的青春”,也是人生层面的“永不放弃之心自己的价值”。 借助宫城的原创情节,电影将这二者的结合做得更加明确了。在某种程度上说,其他四人是TV版的重要线索,与宫城在剧场版成为线索,是井上在不同年事与人生阶段之下,对于同一个内在主题的不同呈现方式。 在创作漫画时,井上本人比较年轻,对人物的人生困境的理解也更多集中在了“青少年的自我”角度,无论是赤木的难有伙伴、三井的荒废时光、樱木的找不到生活目标、流川的孤高,都重要聚焦于个体身上。 而到了剧场版,井上的年事增长,对宫城的人生困境设置便切换到了成年人的角度——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在亲情上实现相互理解、如何磨平尊长与小辈人生观的沟壑。二者的核心是同样的“篮球与人生结合,对桎梏困境的突破”,而具体体现形式则不尽相同。 站在原作语境下观看剧场版的观众,不免会对宫城线的内容产生一些违和感。但这种违和感自己其实非常有趣,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些年来,井上本人的发展以及内心变化。 三、宫城线的单薄 井上的改变思路固然符合电影的表达方式,却也有很大的缺点:以宫城线为线索,过于简单直白。 由于作品一贯对“有球侧对位开辟”的强调,往往是强侧二人转配合或单挑的球员最有戏份,而角色球员一旦缺乏接球投射本事,便会“酱油化”。 于是,持球投与接球投皆平庸,突破又被身高臂展皆碾压自己的深津限制的宫城,比赛影响力就很难落实在赛场细节里,只有原作里各一回合的“破夹击”和“造违体”,成长的体现显得有些虚浮,只能由各种比赛高潮瞬间的反应特写,强行增长对比赛的加入感。 漫画里,挡拆持球投是战术上的毗连,碰拳则是情绪上的毗连,电影里根本只留下了前者。比如刚刚提到过的,三井和赤木在挡拆三分后的碰拳。 原作里,这不仅被多次特写呈现,更有着二人内心的台词铺垫,特殊是三井连续三分时的个人独白,“我只能做的便是不断投篮”,才有了那一刻相互信任、扶持的队友之情。 由于缺少对三井经历的叙述,突破体力极限的三分连射,便失去了对荒废时光的悔恨,只是单纯的火力全开。假如没有赤木对此前几年中反复鼓励队友、却孤军奋战的闪现回想,没有三井对浪费时光的悔恨回想与救赎自己的自白,这几个碰拳都不会有相应的情绪力度,赤木终于得到了樱木一样的战友,三井也有了为他掩护做墙的兄弟。 流川和泽北的对决,也同样被删改了很多。漫画里,几乎每一回合的单挑后,井上都会让二人抽离出比赛氛围,不受到四周声音的打扰,仿佛不加入下一回合开球一般地交流,完全进入二人竞争的世界。 泽北小时候与父亲单挑,从败到胜,才享受到竞技体育的喜悦。安西锻练对谷泽赴美后车祸殒命的回想也适时加入,弥补了自己倍感压力缺乏信心的遗憾。流川、泽北与樱木“享受比赛”的必胜之心,也被谷泽反衬了出来。 而在电影中,攻防回合必须一直进行下去,不容二人神游交流,最多只能在下一回合的对位时交谈。父亲回想完成的泽北形象塑造,完全被删除,换上了更短、更不打断比赛节奏的画面,谷泽的部分则不见踪影。 类似的情况,还有比赛初期,樱木、三井、宫城完成进攻后的团体示威,比赛结束、时间凝固后,给裁判的吹哨特写,井上放弃了那些从绝对静谧到松弛欢乐的转换,让另一部分融入流动着的比赛,成为赛场内容的一部分。 三井寿面对山王撕咬式贴防的消耗战术时的对话,流川对“日本第一高中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赤木在停息时说完“谢谢你们”时,众人变身Q版的嘲讽,都是云云。人物的内心被隐去,台词更多成为了对比赛内容的单纯反应,情绪塑造的作用则淡化了。 四、看似回避情怀 实则依赖情怀 《灌篮高手》漫画的最大魅力绝不仅仅是比赛,也是情绪的切换自如与极致浓烈,因为青春的魅力本就不在于一时之胜负,而是内心的热血。 但在电影中,由于无法全部还原漫画,井上选择了对竞技一面的倾斜,情绪气力便必然地弱化,这样的程度,显然是无法接住原作中那种极致的情绪的。 去看电影的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情绪体验,需要自行调动对原作的记忆与感受,以其情怀增补电影表达,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反而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在各方面都牢牢绑定了“情怀”。 这种处置惩罚方式,赤裸裸地体如今了樱木绝杀的一刻。“左手只需要轻轻地扶着”这句台词,引导出了曾经的剧情,对接了樱木不惜辛劳特训、对篮球的热爱与永不放弃之心,是全作的又一情绪高峰。然而,在电影中,井上只是让谁人画面出现,让樱木的嘴唇微动,却没有给出任何人声念白。 这固然可以理解成规避之前的剧情、不卖情怀,也用静谧的方式渲染了氛围。但刻意地隐去台词,而非删除这句话,更彰显了井上对观众情怀的巨大信心:观看这部作品的人,肯定都知道这句话的内容吧。 这就很抵牾了,既然已经驻足于情怀,甚至用对原本重要的各处细节的“蜻蜓点水”来调动观众既往记忆,从而完成取巧式的叙事,那么电影又有什么须要删撤除很多情节呢? 看上去,井上既寄托于既往记忆的情怀,又不想完全停滞于此,否则就不会有宫城的原创线索了,这样的内心状态,其实也符合了井上在漫画创作之路上的永不停步与探索之心。但对情怀的回避,恰恰构成了本作的尴尬之处。 无论如何,于成片而言,情怀之于本作的重要性,在樱木无声念白的一刻,被毫不掩饰地体现了出来。它的统统操纵,都在试图让作品以单部电影的形式独立存在,但最终的统统体现力,却始终紧紧依赖着老粉丝的情怀投射。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517A04HT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