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早些时候,日本政府正式出台了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措施,根据措施内容,日本将对23种涉及半导体制造的设备接纳管制措施,固然日本方面尽力夸大,出口管制措施不是只针对中国,与美国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有“很大区别”,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就是岸田政府在帮着美国“查遗补漏”,目的直指中国。 据英媒《金融时报》近日发布的报道称,岸田政府出台的这项措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乃至大概远比美国更加深远。报道援引了专业人士的见解,称美国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在先进制程领域,也就是高端芯片设备和技术。但日本限制出口的23种设备当中,包含了中端乃至是更加低端的成熟制程。鉴于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电子产品所使用的芯片大多都是成熟制程,日本此举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恐怕会超过预期。 报道还提到,中国产业者最担心的不仅仅是美日联手出口管制,而是担心这种管制措施最终会引发破窗效应,让美国的盟友们对中国群起而攻之。作为一家百年老报,《金融时报》已往不停以其专业性而著称,但是在2015年被《日本经济新闻》收购之后,在业内的声誉就开始急转直下。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日本的出口管制要比美国更狠,第二、美国的盟友大概会在日本之后纷纷效仿。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日本此次祭出的出口管制,同时牵涉到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这一点毋庸置疑。可问题在于,相较于我们现在较为弱势的先进制程,成熟制程已经不必要被担心“卡脖子”,我们在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固然国产替代的覆盖率乱七八糟、有高有低,但日本的出口管制措施,无疑是在将成熟制程的市场让给我们的国产品牌。至于性能更强的先进制程,我们主要的压力反倒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手握大量专利以及长臂管辖的美国。 其次,所谓的破窗效应其实早就出现了,只不过这种“破窗”带有很猛烈的胁迫性,拜登政府为围堵我们,不止找上了日本,还包罗韩国以及荷兰。相较于一门心思“表忠心”的日本,韩国与荷兰显现了猛烈的求生欲。据韩联社本月24号援引美国政府《联邦公报》发布的开源信息显示,韩国已经向华盛顿提出重新评估其半导体补贴标准,修改“芯片法案”当中的护栏条款,也就是韩国不得在“受关注国家”建设超过其产能5%的新设施。 固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对这则报道拒绝置评,但是将另一则消息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耐人寻味的内容。我国外长秦刚于5月23号,在北京同来访的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举行会面。会谈结束之后,胡克斯特拉面对西方媒体时公开表现,荷兰实行的芯片出口管制不针对任何国家,相干细则将在未来几周内发布。 胡克斯特拉明确指出,荷兰有须要主动寻求同中国的接触,因为中国是荷兰毋庸置疑的优先互助伙伴。由此可见,所谓的“破窗效应”根本是无中生有,美日所主导的这场地缘经济闹剧,无法吸引更多的“演员”参与此中。倒不如说,这是已经被打上“日资”标签的《金融时报》,使用本身在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为岸田政府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形象罢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526A0074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