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晶晶聊几个最新热点事件,也“果然不出所料”的事情: 果然,台积电跟美国闹掰了; 果然比亚迪被印度罚了; 果然,韩国“乐极生悲”,因为跟随美国的反华战略正在付出代价 印度蹬鼻子上脸,屡次收割中企我们今天先从比亚迪被印度罚这件事开始聊吧。 上个月,中国明星车企比亚迪对印度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被印度政府以“投资安全”为由拒绝。 当时我在直播里跟大家说,印度政府靠不住,小米刚吃了印度的罚款,不排除会有其它企业也被牵连,比亚迪最好别顶风冒险。 果然,路透社8月2日报道显示,印度税务机构印度税务情报局(DRI)正对比亚迪进行税务调查,很可能比亚迪要“补缴”税款。 比亚迪并非现在才第一次来印度,其早在2007年就进入印度市场, 2013年开始与印度私营企业基建巨头合作生产电动公交车。 但现在,印度当局搞了个秋后割韭菜,指责比亚迪的印度工厂不符合印度政府关于在印组装和销售的汽车进口零部件税率的相关规定,比亚迪少缴了大约900万美元的税款。虽然现在比亚迪已补缴了这笔款项,但DRI的调查仍在进行,这可能会导致额外的税务指控和处罚。 结合这段时间中资企业在印度不断被印度政府打压的现状,很明显,印度政府讹小米不够,又讹上比亚迪了。 印度市场不靠谱,晶晶要再提醒一次: 其一,印度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举世闻名,而汽车市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全印度80%的电动汽车市场是由印度本土巨无霸塔塔集团把持的。 这种情况下,塔塔集团怎么可能允许比亚迪进来抢蛋糕; 其二,2020年的边境流血冲突事件后,印度社会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华狂潮,在印中资企业自然被当成重点攻击对象,而莫迪政府怎么可能错过这个趁机给自己创造“爱国”标签的大好机会。 再加上现在的莫迪政府开始把外交重心转向美国,想以支持美国换取美国对印度的支持,包括莫迪的经济发展雄心,以及一些地缘利益诉求,这种情况下,中资企业,无疑会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晶晶要再提醒一些中企,印度市场并没有一些媒体宣传得那么有潜力,一定做好利益权衡,在当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资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你们赚的钱是否能真正稳妥地进到你们的口袋,也就是营商安全的问题; 另外,我也建议,如果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显然也不能再对印度如此“宽容”,任由印度蹬鼻子上脸,一些该有的惩罚和反制手段,甚至可以参考当年英国沃达丰的案例,在国际组织中提起对印度政府的相关仲裁,该用的手段也要开始了,为中企出海保驾护航才行。 台积电,很可能要跟美国闹翻了好,聊完比亚迪在印度遇到的情况,我们再聊聊第二个“果然不出所料”的事件,那就是台积电,不“美积电”的情况。 2020年,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积极响应美国政府芯片产业链回归美国的战略,带头宣布要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 转眼间这都3年了,有热心网友关心,台积电投资120亿美元的芯片厂是不是就要建好了? 现实很骨感:不仅厂子还没建好,台积电还跟美国当地的工会吵起来了。 首先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第二季度财报会议上承认,因为当地熟练装机人才不足,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量产时间要从2024年推迟至2025年。 刘德音的解释相当于把台积电延期交付的黑锅扣到当地工人头上了。所以,美国亚利桑那州最大工会之一、亚利桑那建筑贸易协会(BTC)会长阿伦·巴特勒马上跳出来表示反对,并在当地时间7月26日,专门在《凤凰城商业报》发了篇文章,对台积电点名道姓地“骂”: 你说我们工人素质不行,想从别国调劳动力换掉我们?过去40年以来,当地工人一直在给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建厂,他们的技术及经验足以应付你台积电的任务需求了。台积电想延后投产,却把锅扣到美国工人身上,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对我们的侮辱”。 除此之外,工会会长还说,台积电在根本没有列明当地工人到底缺乏什么技能的情况下,就直接说当地工人素质不行,其实就是想用这个借口,引进“薪资较低的外籍劳工”来替代美国工人。 这里咱们得搞清楚几件事: 其一,美国熟练工人短缺的事情是否为真?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巴伦周刊》于近日报道称,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也有建造两座芯片厂的计划,同样面临“找不到人”的难题。当地还有谷歌及亚马逊的数据中心、希尔顿饭店等建设工程,每个项目都在抢人。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也于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到2030年,在美芯片制造商将增加约11.5万个就业岗位,但其中将有6.7万个岗位空缺,空缺率达到惊人的58%。 其二,台积电是否要向亚利桑那州引进“外籍劳工”?答案也是肯定的。 《日经亚洲评论》上月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台积电及其供应商正与美国政府就非移民签证的办理进行谈判,以期最早于7月派遣500多名有经验的台湾工人赴美,以加快无尘室、管道等设备的安装进度。 其三,那么这些来自台湾的工人,是所谓“薪资较低的外籍劳工”吗? 当然不是。 我看联合新闻网记者8月1日从一家台积电设备供货商那里了解的消息,亚利桑那工厂已完成主体厂房和机电工程的搭建工作,后续在进行中的是无尘室的最后确认工作,还会展开装机作业。问题就出在这里,美国工人在建厂房和基本工程搭建上是没问题的,因为没有什么特别新的东西,但接下来台积电这次要安装的是当下最先进的4纳米级生产机台,哪怕是英特尔都没用过,因此只能由台积电自家员工进行安装。 也就是说,虽然说起来有点扎心,但在芯片领域,美国工人现有的技术能力确实满足不了要求。 我感觉工会会长阿伦·巴特勒想保住当地工人饭碗出面怼台积电,是在履行他作为工会会长的职责,这是必要的,但给的理由确实有些牵强了。 不过我看台积电也作出了妥协,毕竟在人家国家赚钱嘛。台积电在8月1日发了公关稿,说台积电并没有把工厂延期的问题归咎于美国工人,也没有想要用外籍工作人员取代当地工人。他们未来确实会引入台湾工人,但这些人只是短期停留支援特定任务,不会永久停留在亚利桑那州。 态度诚恳,回复及时,但当地工会能听进去吗?晶晶认为,可能性很低。 因为其一,美国工会在美国产业界的话语权是很大的,当然他们的工作目的并非全部为了工人利益,大部分精力都是用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台积电这种“空降”的外来厂家,完全是当做尽一切可能压榨油水的对象。 这点我同意台湾专家黄世聪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工会给建筑工人‘撑腰’,那接下来会不会给工程师‘撑腰’呢?” 台积电的噩梦,其实才刚刚开始; 其二,台积电之所以要在2020年选择赴美建厂,自然是为了应付时任特朗普政府让产业回流美国的号召,因此台积电也才特意选择作为传统红州,也就是共和党支持者的亚利桑那建厂。 但问题是,现在在台上的是民主党政府,亚利桑那的共和党政客,怎么会放弃这个讹诈拜登的大好机会? 很大程度上说,现在台积电被“敲竹杠”,就是成了美国两党博弈的牺牲品。而考虑到美国2024年大选马上就要开始,台积电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 当然,看现在台积电公关稿的态度,认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想在美国一条路走到黑,既然这样我认为台积电对美国的妥协,才刚刚开始。 台海爆发战争,美国股市10秒崩盘?有趣的是,晶晶注意到,与美积电的表态相反,鸿海集团的创办人郭台铭,居然敢在近日“吓唬”了美国一把。 综合台湾“中央社”和香港《星岛日报》报道,8月2日,郭台铭在社交平台发文宣称,台湾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乌克兰”,“台海若发生战争,只要十秒钟,华尔街股市就会崩盘,世界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理解这番话,得看郭台铭讲这话时的背景: 7月30日,郭台铭赴美会见了《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并盛赞弗里德曼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中美双方在当今世界局势中缺一不可,中国经济崩溃而美国依然能繁荣的想法,根本是天方夜谭。 而在2日回忆这次会面时,郭台铭进一步写道,台湾的主流民意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毕竟,台海战争对世界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是不可估量的。” 这么说,郭台铭是在“吓唬”美国,不要与中国大陆对着干,更不要在台湾问题上轻易动武咯? 如果郭台铭真是这么想的,晶晶当然要为其点赞。但很可惜,晶晶是完全高估了郭台铭的境界: 说起鸿海集团,很多人估计会感到陌生,但提起富士康,估计大家就明白了——这家各方面都“大名鼎鼎”的企业,正属于鸿海集团旗下。 但众所周知,就在今年年初,富士康已经低调撤离郑州,转而跑到印度开起了新工厂。这种态度足以表明,郭台铭可是一点与美国的反华政策对着干的硬气都没有。如此见风使舵的人,敢去“吓唬”美国吗? 那么郭台铭突然爆出这番言论的目的到底何在? 答案其实很简单: 就在7月23日,台湾国民党举行全代会,正式提名侯友宜为明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参选人。但在当天上午,郭台铭突然在脸书发文宣称“虽千万人吾往矣”,被解读为其宣示参选到底的决心。 所以7月30日郭台铭突然跑到美国,很多台媒对此分析称,其实就是去争取美国人中的“鸽派”支持去的——我郭台铭反对台海爆发战争,但也不支持大陆统一,总之就是维持现状,赚钱最要紧,这不正是美国“鸽派”现在对台湾局势的理解吗? 看似郭台铭在吓唬美国,其实是另类讨好美国。台湾企业真的是一点该有的骨气都没有啊。 韩国反华赌国运,但很显然是赌输了好,接着我们聊聊韩国的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幸运女神已经抛弃了韩国。 从本月1日起,中国对生产半导体所需的关键金属镓和锗的出口管制正式开始实施。我看韩国《朝鲜日报》8月2日报道,作为应对措施,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日召集韩国半导体产业相关各大企业和部门,就镓和锗的供应链保障问题展开全面检查。 在会后,有关人士对媒体表示,韩国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改从他国进口相关原材料、增加相应的战略储备等。但讽刺的是,韩国的媒体却丝毫没有给政府面子: 韩国《中央日报》7月30日称,自中方7月初发布公告预告管制消息以来,镓锗价格在国际市场出现明显上涨。特别是镓,截至7月28日,每公斤镓国际市场价格为43.3万韩元,较6月末暴涨近20%。 这种情况下,韩国不管从哪里购买,都必然要承担更大的成本损失。《韩国经济》直接哀叹,中国这是在“用锗动摇韩国的半导体产业”。 更令韩国人震惊的是,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截至今年5月底,韩国的锂金属的储备最少只够用5.8天,包括镓在内的13种稀有金属储备则平均只有42天。 当然晶晶有必要提醒各位的是,这里的“锂储备”,是专指用来当做战略储备的,这与韩国各大电子厂买来就用的锂完全是两码事。但无论如何,韩国在这些稀有金属的战略储备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这就意味着,无论国际局势出现何种变动,韩国购买这些关键原材料的海外渠道被切断,作为当下韩国国家支柱产业的半导体产业,将在最多两个月内全面停摆。 而当下最容易对韩国造成这种打击的国际危机是什么?很显然,只能是美国的反华政策。 但问题是,如果韩国政府对美国的反华政策坚决反对,那么这样的韩国政府找中国说一下情,中国难道不会回报一个顺畅获得这些稀有金属材料的“VIP通道”么? 晶晶认为,很大程度上,这就是现实对韩国政府紧跟美国反华政策的报复。 当然这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韩国人反驳,称这完全是未来的事情,而且不一定会发生。但晶晶想提醒这些人,韩国追随美国反华的“经济代价”,其实早就开始了: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8月1日发布的资料显示,韩国5月份出口连续第八个月萎缩,持续15个月出现逆差。其中跌幅最大的,正是半导体出口。 而对此早有预感的韩国央行在今年5月份,就将2023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原先的1.6%下调至1.4%,甚至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普遍提出的1.5%预测值还低。 考虑到韩国GDP总量去年就跌出了世界前十,照如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韩国的苦日子,还长的很。 既然已经被打疼了,那么韩国方面,愿意承认追随美国的反华政策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了吗?很遗憾,晶晶现在看到的韩方对此的反省,依旧是把问题归咎于“韩元疲软”“美元走强”等纯金融因素上,至于跟随美国反华这件事,所有韩方专家媒体都很有默契的选择了闭口不谈。 晶晶认为,这样的韩国,明摆着是还没被打疼,在今后他们要为自己的鸵鸟心理付出的代价,也必然只会更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804A05YY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