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的反攻作战是在6月4日开始的,最初的攻势先在南顿涅茨克的大诺沃西尔卡方向进行。 在乌军原定的作战计划中,该方向作战有现实的考虑,也有战略上的需求。所谓现实考虑指的是乌军急需将大诺沃西尔卡方向的俄军突出部削平,这里如果不打平的话,那俄军不仅对大诺沃西尔卡这个重要兵站基地造成威胁,更可威胁胡里艾伯勒乌军侧翼和纵深乌军核心补给线。 而战略上的考虑则是因为大诺沃西尔卡方向为俄控扎波罗热州与顿涅茨克州的交界处,乌军于此处率先发难的话,将转移俄军注意力,为乌军主力在库班方向真正的的战役发力点作战,创造机会。 因此在6月4日当天,乌军集中了新军第23机步旅、第31机步旅向当面俄军防线发动猛袭,随后又投入北约亲训旅第37陆战旅参战。 由于去年的哈尔科夫反攻成效极大,所以乌军采用的初期战术就是猛虎扑羊,一开始就以雷霆之势展开猛击。俄军只要被唬住了后撤,乌军就可以尾随前进,四处开花。 不过不同于哈尔科夫反攻的情况是,俄军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夯实了防线,其前沿普遍是雷区地带,后方兵力密度和火力也要更高。因此乌军的进攻之势虽猛,但却啃到了铁板上,虽然一度冲入俄军设防各点,但最终还是在俄军火力和机动部队反击下,不得不撤出,且折损极大。 大诺方向的受挫并没能影响乌军在库班方向的发动,至6月7日该方向乌军原驻军第65机步旅向俄军防线发动试探性攻击。入夜后,乌军以第32机步旅、第47机步旅组成联合战役兵团,试图凭借先进的北约武器发动重装劈入战, 其作战设想是以锋利的尖刀捅入俄军防线,随后将其撕裂,然后第10军随即跟进,大军兵锋要迅速指向托克马克。之后也是复制哈尔科夫模式,投入集结的更多新老军部队,一举席卷扎波罗热,饮马亚速海,达成本论反攻的阶段性目标。 为侧翼该方向作战,乌军第128山地旅等部在西路的卡缅西克方向亦发动攻势。 因为扎波罗热方向事关重大,俄军自去年冬季至今按照新的防御理论,早已进行了全面布防。并特意将正规军中实际战力最强的第58集团军布防于此,仅从前沿到托克马克,便有整整三道防御带。其中即便是作为警戒迟滞之用的第一防御带,依然规划了密集的火力和雷区。 因此乌军精锐集团的装甲劈入战在初期即陷入雷区之中,加之新军部队受训程度不高,部队难以应付复杂局面,所以就有了暴露于俄军综合火力之下被集火的各种名场面。 经过了第一阶段的交手,乌军发现难以按照预定作战设想达成目标。因此按照俄军防线布防的强弱,进行了一定的战略性调整。 乌军发现,在大诺沃西尔卡方向的俄军防线工事要弱、俄东部军区部队战力相对也偏低些。因此觉得在这个方向投入一部分老牌机动部队,并汇合原来的新军集团,展开新一轮攻势,至少要削平这个突出部。 而在库班方向,乌军机动兵团暂不投入,仍以先前参战各部继续作战,并不断试探俄军防线,采取蚕食战术,逐步清理雷区地带,为猛攻创造条件。 在卡缅西克方向,则照样以第128山地旅展开策应性作战。 甚至乌军还借鉴阿城方向老军的作战经验,采取了更频繁的小群步兵突击作战,一方面减轻重武器损耗,另一方面以消耗廉价兵员为代价,取得浪费俄军弹药,并向前滚动阵地的作战目的。 经过战术改变后,乌军在大诺方向反倒投入了10个旅以上的重兵,并确实取得了夺下居民点的实绩。至6月下旬已攻下7个居民点,锲入俄军防线内约6公里,是为反攻成效最大的方向。 但乌军攻入的位置仍属于俄军第一防御带,在随后俄军重组的高地—河谷村镇—高地防线下,乌军攻击迟滞一月,才于近期攻下第8个居民点,但因该村已几乎被轰平而难以立足,夺点作战未能立即转为为胜势,现在作战仍在僵持中。 在卡缅西克方向,虽然是乌军的侧翼牵制战场,但老牌的第128山地旅跟俄军作战多时,战斗经验十分丰富,还是啃下了2个居民点,在俄军防线内咬进了一小块。但是由于力量毕竟有限,所以这边的仗也打成了僵持。 而在最重要的库班方向,在最初攻势遭挫败后,乌军用了一个多月的小规模战斗,终于逼近到了俄军前沿据点罗博季涅约1000米处的位置,并清理出来数条相对安全的通道。 7月下旬时,此方向乌军再度集结重兵,并投入了预备队第10军参战,将进攻矛头指向罗博季涅以东,试图绕开要点,迂回侧袭。 但乌军也因此陷入俄军交叉火力的杀伤区,罗博季涅以东的一处杀伤区内乌军即折损10多辆坦克步战车,刚投入的第116机步旅一位连长也被俄军抓了俘虏。 虽然这轮攻势被宣传为乌军一天挺进10公里的胜绩,但其实也是玩弄文字游戏。具体情况之前已有分析,在此不做赘述。 总的来说乌军在7月下旬的新一轮猛袭,虽然试图一举突破俄军第一防线,但实际只在罗博季涅村和韦尔博韦村之间的野地向前滚动,还是未能刺穿俄军防线,并夺下居民点,是整个南线战场“收益”最尴尬的方向。 除了在南线战场的反攻外,以乌克兰老军为主的部队在阿特木斯克方向也在攻击。 实际上乌军在该方向的攻击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从当初瓦格纳部队控制阿城南北两翼开始,乌军的反击作战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乌军在这里的作战,基本是符合战略的惯性使然。它并不属于整体反攻的规划范畴内,但又的确是乌军反攻的组成部分。 为何乌军死命要打阿城南北两翼呢? 因为阿城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前沿基地,它天然地是要向四方辐射的。俄军拿下阿城,向北可威胁塞弗尔斯克,向西跨过一条高地带,即是乌军控制的顿巴斯核心区——斯拉维扬斯克城镇带。 乌军整体的对俄战略是“既要防守寸土未失,又要反攻狂飙突进”,前者是基本盘,后者是美好展望。 如果俄军控制着阿城南北两翼的高地带,便会对乌军在高地带核心——恰索夫亚尔的防御造成严重威胁。 尽管俄军并未有意发动进攻作战,但乌军显然不想卧榻之侧还容他人鼾睡。更何况将俄军打下高地带,本身也是“收复失地”,又可钳制阿城,甚至有进一步夺城的可能,那如此战略自然需要执行下去了。 因此尽管阿特木斯克城区于5月20日易手,但周边的激烈交战却并未停息。乌军依然留驻阿城战区的集群,在持续不断输送兵力的前提下仍跟俄军绞肉。 在这里我们尤其强调的是,阿城方面的乌军因为长期苦战,机械化载具是严重缺编的,经过补充后依然填不齐窟窿。但乌军在征发兵员上的优势,使得这里乌军兵力的补充相当充沛。尤其是阿城战役期间的一批批伤愈老兵归队,使得这里乌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持和恢复。 因此乌军在阿城南北的作战,并不以机械化突击作为核心,通常是以步兵突击作为核心战术。 这种战术原本在坚固设防的阵地面前,很难奏效。但乌军在此处的地势是“以高打低”,且两军阵地相隔极近,由于激烈战斗缘故俄军没有从容配置阵地的机会。所以这种战术只要顶着俄军炮火冲进战壕,即可拉近到近战绞肉,而这种作战是俄军尽量避免的,因此阿城南翼的俄军阵地便不断后缩,直至克里希夫卡保卫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阿城北翼,俄军占据了一个高地群,乌军需要以低打高,难度很大,所以进展就比南翼慢,甚至于说几乎没有进展。 当然,在阿城方向的俄军也展现出了很强的作战意志。起码到目前为止,连续2个多月的血战,甚至于再往前追溯至年初时期,尽管战线后缩了几公里,但俄军在该方向还没有丢掉居民点。 不过当前俄军在克里希夫卡的防御形势不算乐观,乌军付出了极大的人力代价才终于把俄军赶到村边,估计未来会继续投入,把最后一把打下来。至于俄军会不会让乌军得逞,那就看其作战决心和愿意付出的代价了。 我们从阿城方向一村之争的惨烈度来看,这边的仗可谓名副其实的绞肉机了,它的惨烈程度其实比南线战场还要重得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804A05Z1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