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乌克兰军队在库班、辛基夫卡以及阿瓦迪夫卡三条战线上接连失利,俄军攻势林立,而乌军在地面战场上已经鲜有重大突破,在弹药不足和炮兵打击能力直线下降的情况下,乌克兰军队已经从总体上进攻的态势全面转入处处被动防御的局面。然而,为了鼓舞士气并吸引西方媒体的关注,乌克兰军队在近期多次发动对克里米亚半岛的袭击行动,以求在宣传上始终压制对手。 当地时间11月4日,乌军以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州的沿海地区作为发射阵地,向黑海对岸的俄控克里米亚刻赤“海湾”造船厂发动了密集导弹攻击行动,至少15枚导弹飞向造船厂,其中2枚导弹击穿俄军S-400防空系统的拦截网,导致造船厂内一艘俄罗斯导弹护卫舰受损。这已经是乌克兰军队第6次成功击伤俄罗斯军舰。 最近几个月,乌克兰军队频繁对克里米亚的俄海军舰艇发动打击,至少4艘舰船和潜艇被命中。在西方媒体看来,面对乌军咄咄逼人的远程打击,俄军在赫尔松以及克里米亚半岛的防空作战明显组织失当。与此同时,乌克兰军队派遣部分地面部队,在俄军眼皮底下成功渗透到第聂伯河对岸的俄控赫尔松地区,这千疮百孔的防御让俄罗斯国内对俄南部军区的指挥协调工作深感不满。普京自视察前线指挥部后不久,立即作出决定更换前线指挥官的决定。 有意思的是,自俄乌战争开始以来,乌克兰方面就在不断宣传自己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胜利,西方媒体也不遗余力的为其进行“鼓吹”。以至于在俄乌战场上出现一种奇怪的局面,无论乌军是占据优势还是处于被动,但在舆论宣传上失败的永远是俄罗斯一方,乌军不断袭扰让普京不得不临阵换将,但俄乌冲突局势真的要变天了吗? 事实上,当战争进行了600余日之后,尤其是在乌军大反攻的声势逐渐衰退之时,乌克兰方面和西方媒体似乎才开始对之前的战略战术进行反思。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则是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司令扎卢日内。他在英国报纸《经济学人》上发表的公开言论中,直言不讳的承认,“乌克兰的反攻让西方逐渐丧失了希望”。 因为根据西方制定的作战计划,在获得了大量北约装备,以及北约的“亲训旅”之后,乌军在反攻中每日的推进只要达到30公里,就能在三个月内收复克里米亚半岛。但可惜的是,乌克兰的推进速度极为缓慢,用西方媒体的描述就是,在付出大量伤亡的同时,只能“100米,100米的向前推进”。结果就是,乌克兰的大反攻在进行了5个多月后,仅仅向前推进17公里,距离克里米亚半岛还有近百公里的距离,乌军只能通过无人机和导弹偷袭克里米亚半岛,以此来博取眼球。 当然,在总结反攻失败时,各方的表达又似乎并不相同。虽然扎卢日内也承认乌军在临敌指挥上的失误,也曾为此撤换了诸多前线指挥官。但是,最终他还是将主要责任推诿给了西方,因为他们的援助不及时,比如没有提供包括F-16战机在内等多种先进武器。直接导致乌克兰与俄罗斯处于同一种技术维度上面,使得双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制约与反制约,在战场上获取对手的一举一动。 在扎卢日内看来,正是因为乌军在技术上的没有绝对优势,最终让俄乌之间重新回到了一战时代的“壕堑战”。所以,乌军想要在未来战场上获得优势和胜利,西方不能只提供单一的“高精尖”武器装备,需要提供配套的作战体系。所以,他敦促西方在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系统和弹药的同时,还要增加无人机、电子战系统、反炮兵雷达和新型排雷设备等等高精尖武器,最终帮助乌克兰建立一整套现代化的作战体系。 对于扎卢日内对战局的分析和总结,波兰媒体《Myl Polska》(波兰思想)似乎并不认同,并且发表了《乌克兰战争的转折点?》一文,来驳斥扎卢日内的观点。在波兰媒体看来,俄军10月对阿瓦迪夫卡的进攻行动,简直就是俄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指挥艺术的体现。同样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北约卫星侦察、无人机和侦察机,格拉西姆夫依然找到了在“聚光灯下”的集结兵力的办法。 2023年9月,乌军大反攻在事实上宣告失败后,俄军立即启动了“主动防御”或者说“弹性防御”的战术,在稳定各条战线的同时,不断对乌军既有阵地展开反突击。与此同时,格拉西莫夫开始使尽浑身解数,在不惊动西方和乌军的同时,向阿瓦迪夫卡集结兵力和技术装备。为了掩护俄军的真实作战目的,俄军在库普扬斯克-斯瓦托韦-克里米纳新组建了第25集团军,并将第1近卫坦克军以及更多的部队调集到北线。 就在各方都以为,俄军将在北线发动全面反攻之时,格拉西莫夫开始了向阿瓦迪夫卡集结兵力的操作。首先,以休整和扩充第8集团军的名义,光明正大的将大量的人员、武器、物资和燃料运送到了顿涅茨克市。在此过程中,俄军还将第238炮兵旅和第944炮兵旅调集到了顿涅茨克,另外给第14炮兵旅配属了大量的203毫米2S7M自行榴弹炮和240毫米2S4重型迫击炮。 经过此次补充,第8集团军下辖的顿涅茨克第1军团和卢甘斯克近卫第2军团的实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之后,在乌军围攻巴赫穆特最紧张的时候,格拉西莫夫又以援助巴赫穆特的名义将第2和第41集团军集结到了巴赫姆特南侧。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格拉西莫夫极为信任在巴赫穆特负责防御的俄军伞兵部队,而这支精锐的部队也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防御任务。此时,第2和第41集团军真正的集结地才真正的“曝光”,那就是阿瓦迪夫卡的北翼。 所以,当10月10日俄军在超过200门152毫米口径以上火炮的掩护下,对阿瓦迪夫卡发动突然袭击时,波兰媒体《Myl Polska》的评价是,正是格拉西莫夫的“狡猾”,为此次奇袭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而且根据目前的战场态势来看,俄军不仅在战术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达到其战略目的,因为乌军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附近的预备队已经被迫投入战斗。 因此,总体上来说,普京临阵换将很可能是为更大规模的反攻铺平道路,因为新上任的“第聂伯河”集群指挥官捷普林斯基上将,先后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并屡立战功,这位老将的人事调动很可能是俄军东线和北线下一阶段反攻的“第一步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107A06ZXZ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