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00多字,阅读需要4分多钟,欢迎评论和转发) 上个周末,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巴以冲突,都在关心巴勒斯坦的人道主义危机,美国却趁着这个空档在中国周边挑事。 10月22日,美日韩三国空军,在朝鲜半岛上空实施了首次空中联合演习,美国还出动了“里根”号航母打击群和可携带核武器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 同时,菲律宾在美国的鼓动下,竟然一天内两次擦碰中方船只,仁爱礁的斗争性质已经从“动嘴”转变为“动手”,我们是时候该下重手教训嚣张至极的菲律宾了。 一天内两次撞船 “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在23日6时就发布消息,10月22日,中国海警依法拦阻菲律宾向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运送违规建筑物资的船只。 从随后的记者会和中国海警的发布的视频中,我们可以得知整个事件的轮廓。 首先是菲律宾方面在我事先提醒告知的情况下,无视我多次明确警告,以不专业、危险方式,故意穿越我正常执法航行的海警5203舰舰艏,导致轻微擦碰。 2小时后,菲海警4409船又蓄意挑事,有预谋地主动倒车,故意将该舰尾部与中方已经停车漂泊的琼三沙渔00003船右舷发生擦碰。 事后,一贯无赖、下三滥的菲律宾竟然倒打一耙,声称中国方面“危险、不负责任和非法”,我还海警及时发布视频,可以说铁证如山,明显是菲律宾恶意碰瓷制造事端,升温现场局势。 中国海警的现场操作则是相当克制,当轻微擦碰发生时,我海警并未主动加速,给菲律宾还以颜色,而菲律宾愈发骄横,相比8月份菲方船只遭水炮驱逐,此次故意撞船事件更加跋扈。 菲律宾的算盘 菲律宾这次如此跋扈,我们为什么反倒不动用水炮了呢?原因就是菲律宾是有脑子的无赖,并不是莽夫。 我们注意到第一次主动碰瓷的是菲律宾的一艘游艇,显然菲方想通过后期有选择地剪辑,来打造自己的“弱者形象”,污蔑中国以大欺小,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在第二次碰撞时,菲海警船试图通过倒车来制造“追尾事故”,给外界制造一种我方主动撞上去的错觉,这要是没监控还真说不清了,好在我海警及时停船,事后尽快公布了现场视频,菲律宾这一诡计被我方戳穿。 菲律宾另一个小心思就是试探中国的底线和红线,今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在低烈度的对抗中保持着些许默契,今年以来,菲方动作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更是发生了菲律宾政府换届以来首次撞船事件。 菲方之所以急着试探中国的底线,是因为该国要趁着美国还在和中国搞对抗的时候在南海攫取一些不正当利益,他们预感到美国快撑不住了。 坐滩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也确实快解体了,菲律宾将很快失去挑事的由头,然而菲方低估了中国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我们“柔中带刚”的应对措施恰让菲律宾很难受,他们的小伎俩并没有让我们的情绪失控,也就没有了大举来犯的合理理由,同时我们有理有节的对抗,也让菲律宾加固“马德雷山号”的图谋不能得逞。 菲律宾的第三个小心思是试探对美菲军事同盟的有效性,看看美国会不会在菲律宾出事儿时加以援手。 马科斯自去年6月出任菲律宾总统后,菲美军事同盟不断加强,今年4月,菲律宾向美国再开放4处军事基地,目前美军已获准使用菲律宾的9个军事基地,其中7个位于吕宋岛和巴拉望岛。 吕宋岛与中国台湾岛“隔海相望”,其中1处军事基地距离台湾岛仅约400公里。而巴拉望省的巴拉巴克岛基地则靠近中国南沙群岛,面向的是中国南海海域。 菲律宾作为美国对抗中国的“急先锋”和“马前卒”,他在前面猛冲,也得考虑自身是否会成为“炮灰”和“弃子”,免得到时爹爹不疼姥姥不爱,被世界所遗弃,对此,美国在亚洲的头号小弟“日本”最有发言权。 2012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认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一定会支持日本,便炮制了所谓“购岛”事件。 中国海警自2012年9月起开始对钓鱼岛海域开展巡航执法活动,美国又怎敢阻拦。 菲律宾还要明白的一点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日后要想让美军离开菲律宾,恐怕就是难上加难了,菲律宾人民的纳税钱得提前准备好才行。 然而,律宾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下,在国内亲美势力抬头影响下,菲律宾政坛和舆论在南海问题上的整体态度都在变得越发强硬,基本已经看不到保持谨慎的理性声音。 就连菲副总统莎拉在中国大使馆的活动上致辞,都会被部分人攻击为“叛国”,我们必须警惕菲律宾国内的民粹思想,要有底线准备。 必要时得用拳头告诉菲律宾,中国的忍让是大国胸怀,不与小人计较;中国的实力完全碾压菲方,不动手只是为了睦邻友好。 让菲律宾看清楚,这些年是哪国在支援菲方的经济社会建设;让菲律宾看清楚,美国敢不敢接下中国打出去的拳头,让菲律宾国内的亲美势力冷静冷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菲律宾接美国纠集的其他盟友在中国家门口挑衅性军事活动愈发密集,费菲律宾已经不知天高地厚了,在一天之内两次撞船,可见仁爱礁斗争性质已变,是时候下重手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027A07JM3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