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10日以来,俄乌双方围绕着阿瓦迪夫卡要塞区的战斗,已经持续了十余日。在乌军和西方媒体对这十余日战斗的描述中,俄军面对“堡垒”城市阿瓦迪夫卡几乎无计可施,只能集结其强大的装甲集群,依靠“人海战术”对乌军阵地发动轮番攻击。结果,除了不断产生巨大伤亡和装备损失之外,根本无法实现任何战役目的。 反观乌军最近两周的防御策略基本“无懈可击”,他们在地下掩体和永备工事内通过无人机对战场实施监控,同时依靠西方的先进炮兵装备和精确制导弹药,对俄军进攻集群实施了有效杀伤。据乌克兰国防部所谓的“每日战报”,仅仅在10月19日一天,“俄军就有超过900余人阵亡,50多辆坦克和100多辆装甲车”。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乌军对外宣传称每天都能击毙千人左右的俄军,但是双方激战10天之后,俄军的整体损失不过1个半旅。为何与乌军战报中的“重大惨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有分析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官方拒绝对外披露更多的作战细节,并对诸多关注战场进展的军事博主发出了“谨言慎行”的警告,除此之外,乌克兰国防部一贯“虚报数字”,对所谓战绩夸夸其谈,早已经没有什么公信力。不过,即便如此,从俄罗斯的各大军事博主和社交媒体上发出的有限信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俄军此次攻防战采用的战术,与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就是俄军主力部队采用了一种全新模式的“装甲集群冲锋”战术。事实上,在阿瓦迪夫卡战场,俄军在兵力和技术装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根据西方披露的信息,俄军在此集结了15个摩步团和11个机步团,合计约4万人。所以俄军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将乌克兰守军有限的兵力和技术装备彻底消耗。 为达到此目的,俄军每天集结数千人的规模,对乌军阵地发动“车轮战”。需要注意的是,俄军采用的绝非不计伤亡和损失的猛冲猛打,而是适时的派出“瓦格纳”老兵组成的小型特种部队,对乌军隐蔽的火力点进行侦测。一旦发现乌军火力点之后,或者直接将其消灭,或者呼叫航天军实施空中打击。这种打法,对于被围困在阿瓦迪夫卡城区且兵力有限的乌军而言是致命的,有报道称乌军防御部队仅仅3天就损失了近一个旅的兵力。虽然乌军官方没有确认这种说法,但还是承认了人员伤亡很大。 其次,就是俄军罕见的采取了“土工作业”。鉴于阿瓦迪夫卡的乌军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同时也配属了诸多反坦克武器,对于俄军有着巨大的威胁。想要依靠“瓦格纳”老兵侦测,空天军的轰炸彻底解决阿瓦迪夫卡,是一件在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于是为了加快进攻速度,俄军开始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不断挖掘交通壕和壕沟向乌军阵地靠近。 虽然,乌军方面嘲讽俄军使用的是“一战时期的战术”,并对外宣称已经掌握了俄军的动向。但是乌军的嘲讽,并没有阻止俄军继续采用这种落后却十分实用的战术。因为,采取土工作业的方式,不仅能够很好的隐蔽自己,而且还能达到在接近乌军阵地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同时,俄军在掘进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不同方向接近乌军阵地,还可以向不同的乌军阵地进行延伸。除此之外,俄军还在部分前沿阵地和战壕安装有诡雷,诱使急于突围的乌军上当受骗。 与西方推测的结果截然不同,俄军利用二战时期的“装甲集群冲锋”,以及一战时期“土工作业掘进”,向阿瓦迪夫卡城北焦化厂和土渣山发动了攻击。但是,这些战术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目前,俄军已经攻占了阿瓦迪夫卡的制高点“泰里孔(Terrikon)”,也就是俗称的“渣土山”。为了夺取“泰里孔”,俄军装甲部队不计代价的发起猛烈攻击,最终数辆步战车和装甲车成功登顶“渣土山”,并将此地的乌军彻底从阵地上驱逐。在攻占“泰里孔”后,乌军北部据点斯特波韦,以及西部补给通道都暴露在俄军火力打击之下。 与此同时,俄军还攻占了阿瓦迪夫卡南部一个名为“皇家狩猎”的重要高地。在攻占“皇家狩猎”据点后,俄军不仅可以直接用炮火攻击阿瓦迪夫卡市内,同时还能以此为重要支撑点,为俄军攻占该城西南要地塞维尔诺埃以及其周边的山丘地势提供火力支援。 22日至24日,为了尽快突破俄军封锁城西南方向的补给通道,2000多乌军趁着夜色企图重新夺回据点,然而乌军士兵刚进俄军的前沿战壕,地下就瞬间喷出“数条火龙”,俄军通过战壕和坑道内埋放的爆炸物,成功挫败了乌军夜袭。 截至目前,虽然,俄军攻占的实际地盘和控制的关键防区并不多,但很多战术效果已经达到。尤其是俄军已经能够利用火炮,封锁乌军的通向阿瓦迪夫卡与外界联系的补给线。同时,由于俄军控制了阿瓦迪夫卡城郊的部分高地,也有效缓解了乌军对俄控顿涅茨克市区面临的炮火威胁。因为自阿瓦迪夫卡战役打响以来,乌克兰军队对顿涅茨克市区的炮击明显减少。如此看来,俄军冬季攻势的第一阶段,“夺取阿瓦迪夫卡”的任务很快就会得偿所愿。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025A02XH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