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军事新闻 查看内容

大国善谋,俄乌冲突7年前,我军已预判最新战争环境,比美军早1年

2023-12-11 10:30| 发布者:admin| 查看:153| 评论:0

摘要:在网络舆论看来,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全然落入了“使用高技术兵器,打低水平战争”的怪圈。作为少见的大规模高烈度局部战争,俄乌战场上双方投入了大量高技术兵器,从隐身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弹道导弹、精确制导航弹

在网络舆论看来,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全然落入了“使用高技术兵器,打低水平战争”的怪圈。作为少见的大规模高烈度局部战争,俄乌战场上双方投入了大量高技术兵器,从隐身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弹道导弹、精确制导航弹与火箭弹,再到察打一体无人机和巡飞弹。同时,以FPV穿越机改造的“含人回路制导弹药”为代表的全新作战要素,似乎已经颠覆了传统作战样式。

任何国家进行战争,都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与作战方式,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战场如今上演的“穿越机”+“堑壕战”,正是当前最适合俄军节奏,对乌军最为不利的情形。虽然这种作战样式,常常被调侃成“用当代先进技术,打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争”,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而言,却已经是不可企及的高度。对已经30多年未经战阵的我军而言,能否适应最新战场环境的忧虑,开始发酵蔓延开来。

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

纵观世界战争史,每一次的军事技术革命,都是作战要素不断丰富的过程。作战要素是指挥控制、兵力与火力打击、全维度防护、综合保障和情报信息等的集合。我们常说的“体系碾压”、“降维打击”,形象的讲就是利用更加丰富的作战要素,将作战维度拓展到敌方的认知领域之外,就能起到攻其不备的效果。

举个通俗的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战争是在地面、海面上进行,作战范围只是二维的平面。当飞机、飞艇被投入战场后,作战的空间就拓展到了三维的立体空间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航空力量多次起到了改变战局的作用。于是,在战争结束后,将空军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建立相应的指挥、保障体系,成为了各大强国的共识。

如今,战争的维度从过去的海、陆、空三维空间,拓展到电磁频谱、网络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时,对相应的专业技术领域人才、装备与其他硬件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组建相应的专业分队、兵种甚乃至军种,在当前局势下十分必要。

比如美国,为了满足高技术兵器对指挥通信、情报搜集、战场监视等方面的需求,于2019年12月正式成立了太空军,作为与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并列的第六大军种。基于类似的考虑,我国也在2015年12月,成立了作为第五大军种的战略支援部队。

但是,密集的专业力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大的财政和技术投入,对于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巨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美国等强国可以直接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将相应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而综合国力逊色一筹的俄罗斯和体量小一个量级的法国,就只能重新整合航天与航空力量,改组出空天军部分填补需求。至于五常垫底的英国以及实力更弱的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只能在既有部队编制内,勉强增设相应的兵种分队。至于其他的中、小国家,就只剩下望而兴叹了。

而要把控好新要素的作用,就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与人才积累。此时,规模和数量的作用就很明显。成立与陆、海、空、火并列的新军种,意味着可以直接参与国防预算的初次分配,所获得的资源显然比任何军种内部,各兵种的二次分配来得多。同时,更高的行政层级,还能使人才梯队的建设层次更加分明,可以储备更多高水平的、熟练的指挥和技术人员。

比如前文所示,美国的太空军是与海军、空军、陆军、和海岸警卫队 一起,直接参与国防预算的分配;而俄、法改组的空天军,所能参与的分配,就只是空军内部的二次分配。对于人才也是如此。独立军种与军中内部的独立兵种,在编制人数、职务级别、晋升通道、薪酬待遇等,不可同日而语。

不断提高的门槛

具体到俄乌战场的现实,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战争初期,面对乌军大量投入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和巡飞弹,俄军部署传统的野战与要地防空体系,显得非常不适应,地面和水面兵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乌军的无人机和巡飞弹,更是一时间风头无双。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在付出了无数血的教训后,通过战略战术的调整,以及更大的体量与较为完善的军工生产能力,俄军逐渐找到了应对方法。于是,自2022年6月俄“特别军事行动”转入第三阶段起,先是乌军以TB-2为代表的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逐渐销声匿迹,之后在无人机目标指示与FPV穿越机大战中,俄军又逐渐占据上风。到了今年6月的“扎波罗热大反攻”的时候,在无人机攻防领域,局面已然呈现向俄方一边倒的态势。

虽然在对攻中取得压倒性的交换比优势,但是俄军在防御上依然难称完善,还是会时不时爆出重要后勤节点和前沿兵力集结点,被乌军的空中侦察发现后,遭到来自纵深的远程火力打击,导致人员群死群伤,高价值装备出现损毁的消息。虽然在概率上已经是偶然的得手,但还是会刺激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导致战争的进程继续延长。

这种遇到事情还能对付,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情形,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型号研制与生产等能力不足的恶果。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无法真正一锤定音,只能通过优势交换比,去不断消耗敌方,直到敌人最终无以为继。这样的战法虽能通向胜利,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自身不可避免的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然而,对于欧洲的北约国家,恐怕连打消耗战的机会都没有。俄军毕竟是继承了苏军的全套装备与作战体系,有战略级、战役级、战术级完整配套。俄军在战争初期的不适应,更多的是战前准备不足,作战支援与勤务保障不到位,致使相应的能力没有发挥。比如全空域野战防空与战役级电子战等能力,对于英、法德、意等欧洲北约国家,不是压根没有就是聊胜于无,若是换个位置恐怕早就被揍趴在地上了。

我军的自信从哪里来?

我军能否适应最新的战场变化,答案也显而易见。俄乌战场所呈现的“多域战场监视与火力引导”、“巡飞弹蜂群”、“低可见度制导弹药联合突防”等战法技法,本来是美帝为我们量身定制,放到乌克兰战场去相当于一次实战验证。

很显然,对于新时期作战要素的拓展,俄军不仅没有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甚至都缺乏基本的认知,所以会在战争初期连续吃瘪。就好像历史上一样,都是在懵逼中开局,要先要挨一顿揍之后才能清醒起来。好在被揍疼了还能回过味儿来。但是,目前也只能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拼凑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军对于“仗要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美军是在2016年11月11日将“多域战”概念(即“各军种在陆、海、空、天、电及网络等领域拓展能力,以实现同步跨域火力和全域机动,夺取物理域、认知域以及时间方面的优势”的作战),列入修订版的陆军作战条例。而我军的战略支援部队则是在2015年12月31日正式组建。也就是说,在问题还没抛出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准备好答案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09A06S22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图文热点

  •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 @浙E车主,最新消息!明年继续免费!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