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任命董军为国防部部长。这个认命马上引起了关注,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董军是海军上将,也是中国第一个海军出身的国防部长。特别是海军天生就是流动国土,是外交军种,而国防部又承担军事外交职责,所以海军将领成为国防部长,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军事力量建设是不是要进一步向海军倾斜了。 建国以来,中国的国防部长多出自陆军,毕竟陆军是军中老大哥,而且曾经有一段时间,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建设投入都是投在陆军身上。这也是当年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一方面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发展海空军颇有难度,和周边对手相比有明显代差,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海空军投入效费比不高。尤其是海军,有百年海军的说法,装备建设、理论建设,还有军事传统的建设都必须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效。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战略方向原因,当年我们主要的防范方向是北面,所以70-80年代南线作战的同时,丝毫不敢因为南线而减弱北边的力量。 后来,解放军要适应现代化,立体化的战场,力量结构当然不可能继续和以前一样不均衡,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也为海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所以中国海空军开始向国际一流水平靠拢。 同样变化的是,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也在北部威胁基本消失之后,转向东边,因为新的威胁主要来自太平洋方向,要构建大纵深攻防体系,就只能靠海空军开路。 大国海军的本质,已经是一个国家海基力量的总成,是可以独立执行战略任务的多域作战力量,有自己的水面、水下、空中、陆地作战能力甚至核能力,海军不强,我们就会被人堵住家门口。甚至我们的航天发射、太空力量建设所需要的低轨道测控能力,也需要测控站部署在海外,那都是需要保护的,没有强大海上力量,这些在战时、国外出现动荡的时候都没有保障,航天事业也是需要远洋安全的。 而要保护中国越来越多的各类海外利益,要输出影响力,就要成为国际秩序的塑造者,地区安全的保护者,安全环境的提供者,只要我们还想更强大,这是我们早晚要走,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们要的发展环境,不是躲在家里就能等来的。实现这些目标也必须以海军的投送能力为先导,再进一步考虑,中国军队是不是要更频繁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航训练、巡逻、保护侨民,进行力量展示,成为影响国际事务发展走向的杠杆性力量。 所以,如果说海军要成为支撑中国军事力量的近半壁江山,现在可能为时尚早,但将来很有可能就会实现。所以从大连到葫芦岛到上海到广州黄埔,能下饺子的地方,还要多多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08A04L1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