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援引朝中社消息,称在1月19日当天,朝鲜国防科学院水下武器系统研究在朝鲜东部海域(日本海)对正在研发的“海啸-5-23”水下核武器系统进行了一次重要试验。 朝鲜国防省发言人称,此次试验是为了回应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与日本海上自卫队、韩国海军在济州岛周边海域举行的联合海上训练。 但对于外界来说,朝鲜的回应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次试验意味着朝鲜很可能已经将水下核武器系统列为重点研发装备。而如果这一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研制,那么朝鲜将在可见的未来获得威慑美日韩三国水面舰艇编队的能力。 因为朝鲜此次试验的“海啸-5-23”水下核武器系统其实就是一种核鱼雷,或者说是一种携带了核弹头的大型无人潜航器。 外界首次获知“海啸”核鱼雷的存在还是去年7月举行的“战胜节70周年阅兵式”上,4枚核鱼雷被装载在大型卡车上以拖曳的形式参与分列式。 根据随车士兵的体型作为参考,外界判断阅兵式上展出的“海啸”核鱼雷其至少有15米长,直径则超过1米。对比俄罗斯波塞冬核鱼雷超过20米的长度与2米多的直径,朝鲜的“海啸”无疑要更加小巧一些。 也因此,外界普遍认为“海啸”核鱼雷的“核”只在战斗部上,其动力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的常规动力。 毕竟俄罗斯的波塞冬核鱼雷会有如此大的体型,与其采用“核动力-核战斗部”的“双核”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而在朝鲜几乎没有核动力技术,并不具备小型化核反应堆能力的情况下,“海啸”核鱼雷那比波塞冬还要小一圈的尺寸显然不足以让朝鲜采用和俄罗斯一样的“双核”设计。 不过,常规动力设计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啸”核鱼雷的射程性能,但得益于较大的弹体尺寸,该型鱼雷的射程还是可以达到1000公里。这一点我们看朝中社在去年4月报道中公开披露的实验数据就能知道,而韩国方面也证实在阅兵前的3次试验中,“海啸”先后在射程测试中取得了600公里与1000公里的成绩。 1000公里射程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鱼雷的起点定在朝鲜半岛东部新浦市的话,那么“海啸”就可以对除北海道以外的整个韩国东部以及日本北部海岸线构成威胁。而如果将起点定在西部的南浦市的话,那么韩国的济州岛、日本的佐世保等也就将在“海啸”的打击范围内。 更何况,这还只是“海啸”在朝鲜沿海地区直接发射时能够覆盖的区域。如果通过舰船搭载等方式直接在远海地区发射的话,那么该型核鱼雷的打击范围将跟随载舰不断向外延伸,而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美日韩三国集团最为担心的结果。 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哪怕是身处制裁的朝鲜也拥有大量民用货船依托商业航道进行着一系列正规或非正规的对外贸易,不然中东地区也不会有那么多刻有朝鲜铭文的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朝鲜将一部分商船改造成“海啸”核鱼雷载舰,并利用商船的外形进行伪装的话,那么朝鲜就将有机会对琉球群岛乃至关岛的美军沿海设施构建起核威慑。 与此同时,美军航母携带的舰载机中队其作战半径通常只有700-800公里,小于“海啸”核鱼雷至少1000公里的射程。 这意味着当半岛局势再度陷入危急局势,且美军有意通过部署航母打击群或组织大规模联合演习的方式来威慑朝鲜时,美军水面编队将不得不面对“海啸”核鱼雷带来的安全风险。 毕竟在朝鲜积极发展导弹武器后,美日韩三国集团也随即开始大力建设反导体系,抵消朝鲜方面的导弹优势。但问题是,美日韩的反导体系固然先进,可“海啸”是鱼雷,你反导体系管不到它。 此外,尽管从朝鲜的水下部队建设情况来看,朝鲜的静音技术并不成熟。但架不住“海啸”核鱼雷的尺寸远小于潜艇,让朝鲜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提高鱼雷的隐蔽性,纵使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世界领先的反潜技术,想要完全遏止“海啸”核鱼雷的活动也十分困难。 而如果美日韩三国的海军编队没能阻止鱼雷靠近编队甚至深入编队中心的话,那么当鱼雷上真的装载了一颗核弹头时,美国海军也就将迎来自二战以来“最黑暗的一日”。 当然,“海啸”核鱼雷的出现只是为朝鲜提供了遏制美军航母的一种技术手段,朝鲜能否有效利用这一手段实现遏制美军航母的目标则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回事。 因为威力再大的武器也需要瞄准后才能发挥作用,而这对于缺乏远海预警与探测能力的朝鲜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可以忽视的问题。 所以尽管朝鲜在此次美日韩三国联合军演中搞了一场水下核武器系统来进行回应,但这个回应到底能对美国起到多大的效果,就不好说了。搞不好到最后,五角大楼担心的还是可以打到美国的火星-18洲际弹道导弹。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20A044I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