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才履新的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早已意识到,顿涅茨克重镇阿夫杰耶夫卡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17日凌晨,西尔斯基无暇顾及自己几天前豪言壮语,下令乌军放弃这座守卫了近十年的要塞城市,自此乌军对顿涅茨克地区的钳制不复存在。 为什么要撤退,西尔斯基的解释是避免被俄军包围,也为了乌军不会承受太惨重的伤亡,所以他决定将部队撤离,“转入更有利的防线进行防御”。 西尔斯基下令的当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尚在德国,与德法领导人签署安全协议,内容大致是两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长期防务支持,为期10年。得知撤军消息后,泽连斯基表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不正确也没办法,2023年10月俄军发起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后,保持了缓慢但压力始终不小的进攻。俄军攻克城北焦化厂和制高点渣土山后,乌军的作战行动就大大受限,等到另一个钳制顿涅茨克的犄角马林卡也被俄军占领后,阿夫杰耶夫卡的末日征兆愈发明显。 特别是当北约和乌军总参谋部意识到,俄军正在合拢包围圈,将这座城市变成第二个巴赫穆特,意欲耗尽乌克兰最后一部分人力资源时,撤退已成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即使这样,西尔斯基的撤退命令也显得迟了不少。据《莫斯科时报》报道,阿夫杰耶夫卡乌军指挥官塔尔纳夫斯基表示,在撤退前的一天,俄军对这座城市乌军控制区发起了超过20次空袭和150多次炮击,“敌人有10:1的炮弹优势”。 还有部分接到撤退命令的乌军在试图穿过田野和荒地时被俄军俘虏,更多的乌军士兵则在撤退过程中暴露,被俄军远程火力消灭。有现场画面显示阵亡乌军士兵的鲜血,几乎染红了整片地面,简直惨不忍睹。 然而更惨的是,由于俄军切断了阿夫杰耶夫卡通往后方最后一条大路工业大道,乌军无法使用交通工具成建制撤离,还能活动的士兵都只能分散越过泥泞的小路和田地撤离,伤员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撤离。 《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些细节,其中有乌军指挥官通过无线电下令,要求还能动弹的乌军抛弃不能动的战友马上撤离,结果无线电的另一头正是那些在工事和暗堡中无法转移的重伤员,他们的命运可能是死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工事,成为俄军的俘虏相比起来还是好一点,至少还有活下来的机会。 自古以来,抛弃伤员的军队极少能获得胜利,不仅是因为这种行为标志着军队及军队背后的国家资源枯竭,连几个伤员都不能照顾,更因为这种行为会极大打击军队的士气,让士兵不再相信军官,不再相信指挥部,也就失去了打硬仗恶仗的勇气。 这一点从巴赫穆特与阿夫杰耶夫卡的不同就能看出来。巴赫穆特战役时,尽管新兵平均存活时间只有4小时,但乌军还是投入超过20个旅的部队与俄军惨烈争夺,甚至不惜耽误了发起反攻的时机。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乌军依然在努力与俄军争夺最后一栋楼,可以说输人不输阵,或者说乌军没有在战场上失败,而是败给了俄罗斯更强大的资源。 阿夫杰耶夫卡的情况完全不同,俄军直到现在其实也没有完成严格意义的包围,至少还有一条通道可供乌军逃离。如果投入精锐部队掩护撤退和殿后,陷在阿夫杰耶夫卡城内的两三千乌军,未必没有成建制撤退的机会。 乌军总参谋部在这件事上的操作匪夷所思,精锐的第47机步旅、第1总统旅在后方丝毫不动,反而把第105国土防卫旅调到前线掩护第53和110旅撤退,国土防卫旅大多是征召的老弱病残部队,训练和装备更是堪忧。 结果就是更早进入的第3亚速突击旅独木难支,2月16日还有视频显示他们在焦化厂作战,第二天就有第3亚速突击旅的士兵发视频抱怨他们被俄军赶出了焦化厂,只能在远处看着俄军第114旅将俄罗斯国旗和军旗插上焦化厂。 很明显,与巴赫穆特比起来,乌军已没有勇气在面临俄军重兵围困时把仗打到底,或者说乌军高层也意识到,阿夫杰耶夫卡这座要塞虽然让俄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但这个血肉磨坊同样也在磨碎乌克兰人最后一点血气。 再有不到一周,俄乌冲突就要满两年了,这两年中战局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烈变化,俄乌都没了秘密,双方都在打明牌。这是一场再典型不过的消耗战,整个西方的决心和勇气都打不垮俄罗斯,而西方阵营之间的裂隙和不满,却在与日俱增。 也许就像刚刚采访了普京的卡尔森所言,不但西方的制裁不见效果,在明白俄罗斯不会对欧洲发起核打击后,西方援助乌克兰的决心和耐心,会迅速消耗干净,阿夫杰耶夫卡就是那个转折点。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22A01FD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