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家庭中,亲情往往无声胜有声。《姥姥的外孙》便以最简单的日常生存为背景,描绘出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从一蔬一饭的小事中,能感受到最尖锐的家庭痛点。短短两小时的影戏让整个观众厅泪如雨下。究竟是怎样的故事,能够如此触动人心? 一、 平铺直叙,真情动人《姥姥的外孙》讲的就是一个住在泰国的华人家庭的故事。阿安是个游戏主播,看到堂妹因为照顾爷爷得到了遗产,于是决定搬去跟得了癌症的姥姥住,希望能分到房子。 这部影戏厉害就在这儿,导演处理这么复杂的话题,却用最简单的方法,从日常生存中展现人物。不追求戏剧辩论,只关注生存中的小细节。 影戏前面部分,主要描绘了姥姥勤快、乐观又有点毒舌的个性,还有她一个人的生存。她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卖了一辈子的早饭,把赚的钱放在一个小罐子里,觉得很安心。因为一个人住,邻居反而更亲近,姥姥对同样得癌症、无儿无女的邻居阿玉还能用自己的病痛去安慰她。姥姥看不惯阿安毛手毛脚的样子,总是忍不住唠叨一些做人的原理。 阿安是移民四代,已经不会说潮汕话,大儿子阿强的女儿甚至只会说英语,故乡观念越来越淡薄。他不懂姥姥为什么非要吃那家排队才气买到的炸鱼?为什么不能用微波炉热茶给菩萨喝?为什么那么认真地存钱,是以为买了好坟场,孩子们就会来看她吗?阿安带着疑问,在生存的摩擦和碰撞,重新与姥姥建立了亲情。 随着姥姥病情加重,阿安开始明白姥姥的孤独。姥姥说,她最畏惧过年后的第一天,因为那天冰箱里都是剩菜,她一个人根本吃不完。抱病以后,她经常梦见父母,醒来时像小孩子一样哭着喊爸妈带她走。 姥姥的遭遇,正是许多孤独老人的缩影。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儿子们,由于种种缘故原由,无法给姥姥足够的陪伴和支持。到了晚年,姥姥只能独自面对疾病和内心的孤独。 影戏里,祖孙俩的相处模式特殊有意思,姥姥放下了坚强的外壳,露出了脆弱和恐惧。而阿安看到了这一面,成了陪伴姥姥走到最后的朋友。 最后,姥姥把房子给了最没用的小儿子。阿安本来以为没戏了,结果却发现姥姥其实给他留了一笔钱,他没有留下这笔钱,反而给姥姥买了一块豪华坟场。故事的结尾,阿安似乎什么也没得到,但他其实也在这段时光里收获了很多。 这故事里虽然有很多辩论、误解,但是重新到尾都没出现那种尖叫、痛骂大概打架之类的激烈辩论大概戏剧化偶合。相反的,《姥姥的外孙》故事非常克制,做到了不用直接讲述就可以让人感到悲伤和孤独。 二、真实的东亚家庭这部影戏的原型人物是编剧的家人,因为立足于真实故事所以影戏里探讨的很多问题都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演姥姥演员乌萨是个彻头彻尾的素人,她拿到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76岁了。可能正因为不是演员,乌萨用真心演活了姥姥的样子,让我们都想起了自家的姥姥。 乌萨是华人和马来西亚混血儿。她代表的这类亚洲女性坚守传统,她们的坚韧和家庭责任感是天生的。 影戏里姥姥年轻时过得很苦,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连她自己也觉得“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外人”。阿安的妈妈阿秀也是个薄命的女人。不管阿秀怎么努力,姥姥还是更疼爱两个儿子。姥姥既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影戏通过家庭遗产辩论这个切入口,主要探讨了一些日常中常见的话题:比如老人和孩子间的代沟、老人的临终关怀、个人身份、男女不平等这些问题。真是因为真实,所以这些平淡无奇的剧情能引起观众剧烈的共鸣。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909A06OI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