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火光连天,硝烟弥漫。这片土地上,战争的恶魔已经摧毁了数万家庭。 截止目前,超4.5万人死亡,10万余人受伤。医院和学校这样的避风港早已失去作用,甚至连联合国设立的难民营也没能幸免于难。 面对这样的悲剧,阿拉伯世界显得异常平静——口头支持有余,现实行动却少得可怜。 让人更意外的是,这场冲突却让远在东方的我国深刻反思:国际规则背后,没有所谓的“公平”,只有气力才是硬道理。这一教训比任何说教都更显锋利。 战争与人性的消散 2024年的加沙,已经被战争摧残得面目全非。超过4.5万条生命的消逝不仅是酷寒的数据,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 其中有布衣,也有无辜的儿童,还有那些仍在废墟中艰难求生的幸存者。他们的哭喊,仿佛穿透屏幕,让人不忍直视。 更令人发指的是,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并不仅仅是“战争”。这是一次以高科技为本领的“精准杀伤”。 据报道,以色列军队引入了一款名为“福音”的人工智能体系。 这款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处理无人机图像、卫星数据和社交媒体信息,快速生成“目标库”,甚至可以精准到锁定一栋楼的一层。 正是有了这样的“武器”,以色列才能在短短数分钟内同时轰炸多个目标。好比,加沙的地道体系、武器库,甚至居民楼,都难逃这些算法的“审判”。 但这“精准”背后,藏着的是无法忽视的人性主义灾难。以色列军方曾用算法判断一片区域的“非战斗人员比例”,只要低于25%,就可进行轰炸。 换句话说,即便布衣在这片土地上占了四分之一,他们的生命也不被计入保护范畴。这种冷酷的计算方式,展示了战争科技的黑暗一面。 从“救世主”到“局外人” 历史上,阿拉伯世界曾是巴勒斯坦最坚定的后盾。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几乎每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都会站在巴勒斯坦的身后,为夺取耶路撒冷的地位而战。 2024年的局势却让人感到心寒。面对巴勒斯坦遭遇的苦难,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种态度的背后,是《亚伯拉罕协议》带来的变化。近年来,包括阿联酋、巴林在内的多个阿拉伯国家陆续与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转而寻求经济和军事合作。 这种“友好”的姿态,让巴勒斯坦不再是阿拉伯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分裂。沙特和伊朗之间的长期对立,叙利亚的战乱余波,甚至也门胡塞武装的崛起,都让阿拉伯国家无法形成协力。 除了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偶尔对以色列发动象征性袭击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行动仅限于口头表态。 这种“暧昧”的态度,表面看是为了明哲保身,但现实上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就像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西方国家对德国的“让步”最终助长了侵略的野心。 如果阿拉伯国家继承保持这种局外人的姿态,未来中东的局势恐怕会更加复杂。 以色列的倔强背后:一场关于气力的比力 以色列为何能云云肆无顾忌?答案显而易见:强盛的气力和美国的全力支持。凭借尖端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以色列几乎将巴勒斯坦完全压抑在军事与经济的双重困绕下。 而美国则是它背后最坚实的背景,不仅提供了F-35战斗机这样的尖端武器,还通过外交本领为以色列的行为提供掩护。 这种现实是否让我国感到认识?从上世纪的“银河号事件”到驻南同盟大使馆被炸,再到台海危机,我国曾多次因为气力不足而承受外部施压。 随着我国的国力提升,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变。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中,我国的果断态度让美军最终选择退却。 这场对峙证明,只有充足强盛的气力,才能夺取到对等的尊重和话语权。 以色列的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国际博弈中,规则只是表象,拳头才是关键。没有气力的国家,只能在强者订定的秩序下艰难生存,而有气力的国家,却能用行动书写规则。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中东的紧张局势推向了新的高度。面对强盛的压力,阿拉伯国家是否会从沉默中苏醒?巴勒斯坦的未来会否因此迎来转机? 而对于我国而言,这场冲突的意义不仅限于中东,而在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际秩序的本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我们如何继承增强本身的气力,以更有力的姿态到场规则订定?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02A07W9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