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歼-15、歼-35的总计划师孙聪老师的一番演讲,大胆畅想了未来的飞机制造:像制造手机一样高效地生产飞机。这是针对现代飞机计划日益复杂化,和漫长研发周期的解决方案。 【孙聪院士】 不得不说,现代战斗机确实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变化始于三代机时代,其时盘算机技术开始在飞机计划中大规模应用,随之而来的便是指数级增长的计划复杂性。 歼-20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从项目立项到真正服役,时间跨度居然凌驾了9年,而成为空军的主力战机则用了快要15年。相比之下,手机行业在同一时期,经历了从“板砖机”到智能机的一次又一次更新换代。 以是,问题来了,怎样让飞机的生产效率,赶得上蓬勃发展的科技时代?其中的秘诀之一,大概就在于“脉动生产线”。 【汽车生产线】 这种生产模式最初是汽车工业的宠儿,如今已被引入现代战斗机生产中。通过尺度化流程的调整和生产节奏的精细把控,脉动生产线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尤其适用于需求波动频繁的军事产业。 不过,别以为脉动生产线就是万能的。即便再精准的生产线,也离不开人工的慧眼和手工的监视,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看看F-35战斗机的生产线,这堪称脉动生产模式的范例。在环球各地的协同合作下,F-35的生产效率和灵活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别的,模块化与尺度化的计划思路也应运而生,不仅节流了成本,还缩短了生产周期。 【F-35生产线】 走在技术最前沿的美国空军还展示了一种“黑科技”:他们启动了B-21和F-16的容器化摆设(kubernetes),并通过数字化工程在虚拟世界中,计划战机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种方法使得制造和组装的工作量减少了80%。 而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的飞机研发急需缩短周期才能保持竞争力。因此,孙聪提出了通用化尺度和模块化计划的策略,通过可更换的模块来提升性能,就像手机行业的通用尺度一样,保证灵活性和可升级性。 【中国六代机】 仿佛验证了这一点,歼-20的高产量大概正受益于这种计划哲学。这意味着未来的六代机研发进程将更加让人期待不已。歼-20核心功能的不断升级,暗示着其模块化和通用化水平,远比外界想象得要高,几乎可以预见,歼-35、歼-36及沈飞正在研发中的六代机,在这一领域势必表现突出。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向更高效、更灵活的研发生产模式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代的中国战机将再次给众人带来惊喜。想象一下,将来大概有一天,我们的军工制造业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行业一样,快速迭代、不断创新,为国防建立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20A070L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