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中印双方在藏南疆域战斗打响,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根本歼灭其他7个旅部,击毙印军包括旅长在内的4885人,俘虏3968人。 值得注意的是,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经中央军委批准的“藏字419部队”作为主力部队与印军作战,在中印界限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西藏边防部队与印军王牌第7旅交锋。而其中,一支特殊的队伍成为战场上一大亮点。 一、100名北京学生入藏参战 1962年6月20日,为顺应中印疆域自卫反击作战必要,经中央军委批准,构成西藏军区进步指挥部,代号“藏字419部队”,与此同时,任命柴洪泉为司令员,阴法唐为政委,姜松为副司令员,曹宗奎为参谋长,魏克为政治部主任。 成立419部队之后,下辖154、155、157三个团,共7968人,这三个团固然人员不多,但却是身经百战,曾经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冀鲁豫和豫皖苏展开过敌后游击战。后来为建设西藏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根据总参谋部命令,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夕,“藏字419部队”举行了战前部署,预定在3到5天的时间内歼灭拥有“森林之虎”的第7旅,针对敌人情况,命令155团担任正面进攻任务,157团担任迂回任务、154团从左翼进攻。 与此同时,军区领导层还作出一项重大决定,挑选100名学生兵奔赴战场前沿举行锻炼,与老兵一起将入侵印军赶出去。 该命令下达之后,全部人大吃一惊。要知道战争可不是儿戏,对参战老兵来说,都不知道能不能够活着回来,更不要说那些没有摸过枪、扔过手榴弹的学生兵了。 得到相关消息的学生兵也是讶异不已,这100名学生兵千里迢迢从北京拉到拉萨,进入西藏军区,很大一部分是被征兵简章的诱惑条件吸引来的。 1962年夏天,北京数万名即将到场高考的应届高中结业生面临着一场巨大抉择,一边是抱负大学,一边是到场西藏,投笔从戎。而北京招兵处的简章写道: “此次招兵共招募100人,现面向北京各高中招录,学员进入军队后先到拉萨学习外语,结业后由西藏军区按干部身份分配工作。” 这样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学生踊跃报名,当然也有很多的学子不愿意放弃本身多年的高考梦。经筛选后,100名应届高中生奔赴西藏,进入虎帐。 1962年7月,当学生们第一次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感觉本身终于成为一名军人,那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自大感,从他们的脸上就能够看出来。 对北京的学生兵来说,西藏既秘密又充满挑战。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进入拉萨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传来一道紧急命令。 “.…..面临印军挑衅,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保卫故国。” 操场上奋发人心的口号在全部人胸腔中不断徘徊,每个人感情高涨、热血沸腾。可是,在冷静下来之后,学生兵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心。 “我们什么都不会,上战场之后怎么和敌人打仗呢?” 一名学生名将本身的疑惑问出来之后,周围瞬间一片安静,这无疑是全部学生兵担心的问题,不过,他们并未对上战场有丝毫排斥,也不畏惧捐躯。 二、新兵上战场 新学员兵没有战场经验,此次军领导作出这样的指示,无非是为了让学生兵们领会一下战场上的真正感受,让他们意识到战争从来不只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 临战前夕的一段时间,学生兵被安排举行暂时紧张集训,每个人配备了一把枪以及几枚手榴弹。在引导员的培训下,学习如何开枪,如何投掷手榴弹。 另外,从单兵动作到班、排、连战术训练,再到营、团规模的实弹演习。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宣称要将中国军队从克节朗地区“清撤除”,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公然叫嚣: “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 面临印度领导层的叫嚣,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一声命令下达后,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10月18日,中央军委再次作出指示: “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根据总参下达的作战任务,最初就是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一个营。于是,419部队分别从林芝、巴河桥、拉萨、曲水等地开拔,向克节朗前线集结。 彼时,印军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的正是他们所谓的王牌第7旅,旅长为达尔维准将,另外印军第7旅还配属了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炮兵、工兵等,总兵力为3000余人。在东线上,印军除了克节朗地区的3000余人之外,在棒山口至达旺地区还部署了2700人,在珞瑜和下察隅地区部署了8个营,整个东线印军兵力约2.2万人。 第7旅所辖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曾经立过大功,可以说骁勇善战,是印军主要精锐部队。对此,阴法唐将军并未掉以轻心。 东线方向,我军参战主要兵力有419部队全部、11师第32团第2营、山南军分区一部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共10300人。除此之外,山南、林芝、昌都军分区军队总兵力达到20000余人。 经过反复侦察,10月20日,我军凌晨时起采用夜袭方式,在夜色掩护下实行穿插,迂回到敌人侧翼和背后,在攻击出发地隐蔽以静待时机。 与此同时,154团负责攻击印军右翼任务,而155团负责攻击左翼敌军、157团、11师第32团一个营以及山南军分区等部负责向印军两据点发起攻击。 三、克节朗一役 印军主要工事多是地堡,其中在卡龙据点就构筑了64个,为了端掉敌军入侵据点,我军一个一个地堡逐点攻击。双方难免短兵相接。在近距离的接触下,伤亡在所难免。不过,战士们前仆后继,一个倒下另一个立即跟上,原本必要3天完成的作战任务,仅仅一天时间就被我军攻克。 随着我军士气不断高昂,印军第7旅顿时忙乱不已,面临大部分被歼,剩余人员立即逃往山林。而位于印军第7旅后方的印军第4师战术司令部和炮兵第4旅则纷纷向南逃走。 此时,中央军委下令: “不受‘麦克马洪线’限制,继续向南追击。” 战后老兵口述,克节朗战役就好像在打兔子一样,一打一个准。克节朗一役,毙俘印军1897人,其中毙敌832人,俘敌1065人,缴获火炮75门,轻重机枪122挺,枪1104支,直升飞机2架。而我军伤亡388人,其中伤256人,亡132人。 此次克节朗一役,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不知所踪,为了搜剿残余印军,我军开始大面积搜山,直到已经饿得头晕眼花的达尔维与其他剩余士兵下山寻找食物时,与我军一个连队正好相遇,从而被生擒俘虏。 达尔维作为印军第7旅最高长官,他的被俘,对印度高层来说是一种耻辱。而此次作战,我军也大获全胜。对于参战的100名学生兵,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最真实的战斗经历,而且也更多了一份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佩服,不仅没有一人退缩,而且更是冲锋在前。不得不说,他们的表现,已经足够成为一名及格的军人。 而克节朗战役之后,中国政府也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宁静解决界限问题的发起。与此同时,总参和西藏军区前指也下令,全部军队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举行休整,以静待下一步命令。 然而,中国的宁静愿景不光没有得到印度政府回复,而且尼赫鲁还在全国发布了紧急状态命令,组织战时内阁,发行战争公债,举行战争总动员。 既然印度政府给脸不要脸,那么我们自然要将对方打痛,打醒。 1962年11月中旬,中国对印作战第二阶段战役再次打响,此次中印对战主要在西山口——邦迪啦方向,而参战的主要部队依然是“藏419部队”。 不过,这次印军要比第一阶段准备的充足一些,不仅在达旺河南岸部署了15000人兵力,而且在传统习惯线以北部署了12000余人,甚至沿公路两侧部署了一字长蛇阵。 而中央军委为加强东线作战兵力,立即将步兵第55师从西宁调来,如此一来,中方兵力有419部队、11师两个团、55师,另外有山南军区4个连、炮兵、工兵约18000人。 针对印军部署,我军实行大纵深迂回保卫,采取多路分割,对印军举行逐个歼灭。 整个对印作战,“藏419部队”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也让印军知难而退。中国不要印军一寸领土,也绝不会任由印军在我国领土上耍威风。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21A079F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