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号称史上【最强春节档】,要比由说,其实是史上【最长春节档】吧! 《蛟龙举措》《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并列最长,直接飙到146 分钟,这是要和观众的老腰膀胱“死磕到底”啊!《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因为比第一名只少两分钟而屈居第三;《唐探1900》,136 分钟;也就《熊出没重启未来》还坚守儿童友好的108 分钟。算下来,六部电影平均时长达37.33分钟,比客岁春节档平均值长出了整整20分钟! 懂了,春节多放了一天法定假日,就是方便我们“特种兵看片”、支持中国电影! 作为一位普通观众,由衷建议院线电影主创能不能给你臃肿的作品减减肥!尤其是已经长了还讲不好故事的,能不能别靠着观影马拉松来对冲高票价?你以为足疗呢,加钟不加价就能给你好评? 确实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时长标准不是唯一的,主打一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现在的问题是,春节档这五部甭管是战争片还是动画片还是剧情片,甭管正剧笑剧闹剧,统统来到了140的档位,这意味着,这已经不是电影界极个别的创作冲动,而是当前一种普遍的创作风潮。那就值得警惕了! 主创老爷们为什么非要把观影变成一场马拉松? 比由认为有四大原因。 首先是对于“大片”的迷思。认为在市场表现最强劲的春节档,唯有“以大博大”。这个大,不仅是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故事,还得有大要量。确实,从《指环王》到《阿凡达》再到《沙丘》系列,海外的“史诗级”大片也都是三小时上下的选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定律”就是绝对正确,实用于所有影片的“铁律”。 院线电影不是艺术片,首先要是充实考虑的是观众体验,尤其是春节档如许一个奔着合家欢这一受众最大公约数的档期。既然故事内涵上都故意识锚定最大多数的代价观和时代风向,比如唐探蛟龙的爱国情怀,比如哪吒封神的自我成长,那么时长也应该充实考虑男女老少的观影体验,再怎么说,也要为观众的膀胱和老腰着想吧。 拿我个人履历来说。 主打动作战争的《蛟龙举措》,说起来是拳拳到肉先进军备量大管饱,全程无尿点。可量大到通货膨胀,也难免审美疲劳。中途上了个厕所,一看错过了李晨的单人线。想想也没关系!毕竟人都没啥记忆点! 顺便吐槽《蛟龙举措》的潜艇对战戏,也是一样。开始觉得很新鲜,毕竟以前没在影视剧里看过。可前后两次虽然是要做成一败一胜的对比,但观感上有点拖沓。加上许多观众并不习惯的手持拍摄,两个半小时的直给直接给人搞晕。其实在《红海举措》,已经有人吐槽这种满腔满调的拍法了,只是当时比较清晰的人物塑造和题材的新颖性,遮蔽了这种观看体验的不适,但很可惜,这次《蛟龙举措》没有吸取教训,加之这次缺点更加明显——文戏和脚色都没做好。所以在这次其他影片可看性更高的环境下,题材本就小众的它提前点映也票房倒数,不冤。 久坐不动的老腰也在不停地发出抗议。看的早场《唐探》上座率不高,前排有个老哥直接扶着前排座椅弓着腰站着看完了后半程。今天看《哪吒2》,虽然好看,但屁股也是实实在在坐僵了。 猛烈建议以后140分钟以上电影参照舞台剧搞中场休息,毕竟上学那会都有课间非常钟休息呢,长大了反而要花钱受罪! 除了对大片的“大要量”的无谓执念,大投资给主创带来的任性与随意也是原因。 我特别回头看了一下林的前两部大卖片,《湄公河举措》124分钟,《红海举措》138分钟,这次又长了8分钟。诶就是这多出来的8分钟,也不肯给宣传期时疯狂拉出来营业小视频的蒋璐霞多几个镜头!可林早年在香港,是可以拍九十一百分钟的电影的,比如2000年的《江湖告急》,干脆犀利口碑不俗。怎么北上经费足了,项目大了就开始时长膨胀了? 乌尔善的《封神2》,就是把经费大量地花费在了建设实景建筑上(可能是考虑日后做成影视城?),所以第一部大家都对他对殷商的历史还原度点赞,然而到了第二部玄幻戏要加强了,经费不足了,所以弄出的殷郊被广为吐槽。 搞出159分钟《满江红》的老谋子,这两年异常高产,片子时长竟也始终140分钟上下,唯一120分钟档位的《坚如磐石》则把难看的锅推给了“不明原因删减”。可问题是,你早年《红高粱》91分钟,《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就120分钟,不深刻吗?乃至节奏更沉稳!反过来,他和女儿合作的《狙击手》只有96分钟,虽不是顶好,但风格凌厉剪辑干净利落,人物高度聚焦,是这两年难得的类型片,远好于《第二十条》《坚如磐石》《满江红》。 说到底,手里拿着数亿元的投资,从服化道到主创片酬再到宣发经费,都主打一个有钱任性,更不要说,数字时代,早没了胶片焦虑。但话又说返来,王家卫是拍摄时最浪费的吧?但是人家被影视区拉片盘到包浆的《一代宗师》,重映时直接从130分钟砍到了113分钟。是叶问妻子张永成的戏不好吗?是赵本山扮演的丁连山煮蛇羹的戏不好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好导演慎之又慎、字斟句酌的自觉。 当然还有一种环境是,当局者迷,每一场戏都是自己的心血,都有来处有用处,舍不得删。 其实心田很清楚,就是想讲的太多了,重点不突出,或者问题没想明白,表达不敷精准。 《唐探1900》,虽然从观影体验上来说也是全程紧凑,叙事流畅,张弛把握远好于《蛟龙》。但真的所有戏都删不得吗?我看未必。尤其是刘昊然出场的火车戏,按原理应该是一场交代秦福身份、前史,并为影片定调的关键戏。可不管是推理还是与福尔摩斯的所谓互动,既没有强调出脚色的机敏,刘的演技也与此前结巴的秦风没有拉开差距。 后面秦福被周润发软禁试图逃跑、脱裤衩的戏更是让人想起客岁暑假523《异人之下》厕所戏的尴尬。说吧陈思诚你就是为了让刘昊然出丑吧,但真没必要,和阿鬼滚在一起的慢镜头也不好笑! 虽说删减时长无法直接的量化对等于影片评分口碑的提拔,但至少从影视工业化的角度,盘清楚剧本台词和分镜,就可以在制作阶段省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否则,吹总镜头数从多少上升到多少,也是一种无效升级。 末了,在短视频极大收缩了普通人留意力和耐心的当下,我当然理解许多创作者想要“长板做长”的逻辑,好像是在用更长的作品来捍卫电影的正统性。但请留意,如果上影院如上刑,现实上也是在调高走进电影院的门槛,让原本就被短剧吸引走的摇摆观众彻底断了念想。这在当下电影市场不容乐观的当下,无疑是画地为牢。 要知道,真正的高手是能够实现让画面、表演、台词、bgm同时表意,使之达到1+1+1+1大于4的效果的。而这才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无可取代的绝对优势。 以前往往几个高速跳切就能交代人物前史的,现在非要拍一场乃至几场带着廉价笑点的水词戏。以以前的电影会调用画面的道具、色调、走位来辅助表达,一个镜头就可以盘上五分钟。现在的电影,演员穿个带slogan的T恤都能给你吹成是导演太有心了埋了多少彩蛋。 说到底,就是讲故事能力的退化。 电影工业化到末了,降低生产资料本钱,不是为了换取成品的臃肿多余,而是为了提拔制作的服从,提拔制作服从不是为了产出更多鸡肋产品,而要最终体现在提拔作品表达的服从。 换位思考,不仅观众身心遭罪,超长电影也大大降低了影院的排映周转率。而在实体影院日益受到冲击的当下,影院往往就指着春节档、暑期档如许的热门档期开张。原本可以排三部结果只能放下两部。这种环境下我是影院我也排《熊出没》!毕竟人家一买买三张,上座率还有包管! 吐槽完毕,我是比由,点赞批评转发收藏解锁更多神异景影姿势,关注我,下期一起一部部盘下来(能做几部做几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31A05X6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