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朝鲜并签订了包括军事互助条约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协议,基本上结成了一个军事同盟。 一天后,他又乘机颠末中国上空对越南进行了国事访问。 俄罗斯的这套外交组合拳动静很大,因为现在正是俄乌战争乃至东西方对抗的敏感时期。 不过思量他缔盟的对象是朝鲜,所以有不少人认为俄罗斯打的其实是一套“山穷水尽拳”:
如果是这个逻辑的话,那么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显然是不利的。 只是这样的解读对吗? 从表面上看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本质上还是站在旧世界的框架里去观察现在发生的事情。 格局太小。 你如果总是站在旧世界的框架里,就不可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定。 所以那些认为俄罗斯正在打“山穷水尽拳”的人,是说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 要瞥见未来,就要理解新世界的框架。 不过在讲解新框架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旧框架”是什么样的。 美国的“天胡开局” 我在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回到21世纪初,基于那个时候的认知去展望现在的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大概率我们会这么认为:
也就是说在当时看来,和美国的关系才是我们的核心议题,至于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系,都是要靠边站一站的。 事实上冷战后的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的思路,包括俄罗斯。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超然的实力和地位。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冷战后的世界就是美国塑造的。美国人自己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名称,叫“后冷战时代”。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时代。 那么美国维持这个局面的难度大吗? 一点都不大,因为他不仅实力超然,地理位置也超然:远在欧亚大陆的大洋彼岸。 所以他一方面不用应对这片大陆上复杂的地缘政治抵牾,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这些抵牾轻松搅乱各国的关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看,美国是一个岛国。 这种超然的地位就使得美国可以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长期稳坐钓鱼台。而欧亚大陆则形成了“对内互相制衡,对外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格局。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旧框架”。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 陆地国家之间的抵牾虽然复杂,但接洽也非常深厚。 只要和平发展一段时间,他们之间的协作就会越来越紧密,共同利益也会越来越广泛。 这对于在大洋彼岸玩“离岸平衡”的岛国来说,是个坏消息。 因为大陆上一旦出现体量巨大的协作体,就没有岛国什么事了。所以高声呼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家肯定是一个陆地国家。 2005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自己卸任的前一周与普京签署了修建“北溪一号”工程的协议。 该工程每年可以从俄罗斯往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的便宜天然气,为德国工业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2011年,在继任者默克尔的保驾护航下,“北溪一号”工程正式竣工启用。 该工程标志着一个基于俄欧联合的产业大循环系统正在浮出水面。 在美国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这个协作体一旦做大,美元的蛋糕就会立刻被欧元分食。 果不其然,在俄欧联合的配景下,欧洲人越来越硬气。 2019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公开宣称:欧洲不应再指望美国会像冷战时期那样,想当然地扮演保护者的脚色。 反了! 不过只管欧洲大陆看起来已经暗流涌动,美国的这个钓鱼台依旧坐得非常稳当。 因为正如上文所说,一个岛国去挑拨大陆国家之间的抵牾实在是太简单了。 尤其是东欧那疙瘩,各种汗青恩怨就是一笔烂账。 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看到了:在北约的步步紧逼下,俄乌战争爆发。 不管你的立场如何,都不可否认这个事实:这场战争彻底断送了俄欧联合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是成功的。 但对于美国的操盘手来说,很快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眼前: 接下来应该怎么对待俄罗斯? 是找个机会出来调停,还是干脆趁你病要你命? 很显然美国选择了后者,他们试图趁此机会一劳永逸的消除俄罗斯这个“隐患”。 这个选择虽然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其实并不符合离岸平衡的“游戏法则”。 离岸平衡离岸平衡,重要的是“平衡”。 我们就不说布热津斯基、基辛格这样的上古大神了,就连咋咋呼呼的特朗普都知道美国需要和俄罗斯保持一定的互助关系。 你不能把一个五常大国往绝路上逼,否则的话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你得微操啊! 然而拜登治下的美国没有半点搞平衡的意思,他们的政治正确大旗一挥舞起来就没完没了,所有的微操全部拉倒。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不仅孜孜不倦的支援俄乌战争,还带领整个西方对俄罗斯施加了高达一万多项的制裁措施,连该国的花草树木芭蕾舞都被包括在了制裁范围内。 这种人,神经病。 看到美国如此信心满满的对俄罗斯下死手,我甚至有些怀疑他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蠢到只会通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了? 因为如果按这个标准,俄罗斯的实力确实只和韩国差不多。只是GDP只能代表生产增量,不能代表资产存量。 现实中的俄罗斯是一个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领土、1.4亿生齿、世界前三的军力以及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五常大国。 毛熊这些年虽然崎岖潦倒了些,但身子骨的底子还是在的。 所以毫不意外的,美国下了死手却没能摁死对方。 这下后果就严重了。 因为“平衡”已经被打破,“隐患”却还搁那继续杵着,这个局面意味着美国彻底失去了对事态发展的把控能力。 所以说没有金刚钻就别出舒适区。 今后俄罗斯会如何出牌,已经不再取决于美国的想法,而是取决于俄乌战争的走向。 所以俄罗斯人现在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进行外交活动,主要就是看他们自己对这场战争的预期是什么。 如果预期不好,那么他们现在的行为就是山穷水尽下的“被动求救”。 如果预期很稳,那么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某个目标在进行“主动结构”。 俄罗斯现在稳不稳? 如果大家经常关注俄乌战争的话,会记得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现在,共经历过这么几个阶段:
要判定这场战争的前景,就需要搞清楚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而我们观察这场战争到现在,得出了一个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结论: 决定这场现代战争走势的,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的武器装备,也不是什么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而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指标: 双方的兵力对比。
搞了半天,两边拼的是人海战术。 不过咱也别笑话他们,其实这就是现代战争的一个正通例律: 战争连续的时间一旦被拉长,其科技含量就会断崖式下降。 因为高科技装备的数量有限,在开始阶段就被消耗完了。 然后又因为这些高端货又贵又难造,根本赶不上战争进度,所以后期就只能用越来越低端的产物来补充。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越打越回去,最后全部挖起了战壕致敬凡尔登。 俄乌战争现在已经成为了二战后最大的人类绞肉机。 据多方资料表现,俄军每年阵亡的人数达3万以上。打到现在大致已经阵亡了七八万人。 不过乌军就更惨了,他们现在的总阵亡人数已经超过了50万。 那么对于俄罗斯来说,现在战局稳了吗? 关于这场战争前景的判定,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今年5月,在撤离乌克兰东北部重镇哈尔科夫近一年半后,俄军又重新发起了对该地区的攻势。 这个事件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俄军能不能拿下哈尔科夫,而在于他们发起这波攻势的背后原因: 现在俄军在战场上的兵力总数已经开始反超乌军(目前都在60万的数量级),他们需要开辟一个新战场来给富余的部队“安排工作”。 之所以说它关键,道理很简单: 战争中兵力多的一方可以依靠富余的兵力去主动开辟新战场,以此来打乱对方的部署并让其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现实中的乌军确实被迫从顿巴斯火线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去哈尔科夫进行防御。 而这也标志着俄乌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俄军“遛乌”。 所以如果仅看战场上的局势,俄军现在是明显占优的。照此趋势,乌军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了,战争打的从来都是一个综合指标,尤其是大规模国战。 俄罗斯的战争前景乐不乐观,除了要看战场的实际表现外,还要看他们国内的经济状况和民意走向。 首先,经济还扛不扛得住?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看这么一组数据: 俄罗斯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政收入相较去年同比增长了50%。另外他们去年的GDP中有45%来自于非能源行业,为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随着战争的发展,俄罗斯不仅越来越有钱,其国内的民族产业也越来越强大,再打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以。 那民意呢? 你打这么久的仗,死这么多人,老百姓乐意吗? 西方一直在通过各种宣传鼓动俄罗斯人反对这场战争,并试图让他们相信“只有拥抱西方,才能收获文明”的道理。 而我们在媒体上也确实能听到不少俄罗斯内部的反战声音。 这样的环境并不奇怪,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冷战后的世界是由美国塑造的。 各国都存在着这么一个群体: 他们的财富与美国绑定,地位靠美国背书,甚至各种证书和奖项也是由美国(或其盟友)颁发的... 这些人只有生活在“美国主导的规则”中才能“高人一等”,所以他们肯定与美国的立场更亲近。 但问题在于,现在占据着俄罗斯社会主流的人群,是在30多年前经历过苏联解体,遭受过西方毒打的那群人。 当年的苏联解体后,等待俄罗斯人的并不是西方宣传的优美生活,而是社会体系完全崩塌、大量中产瞬间沦为赤贫的惨状。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群体的处境是最凄惨的,就是那些生活在东欧各加盟国里的俄罗斯人。 他们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这些国家所有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替罪羊,遭受到了大量的歧视和攻击,很多人甚至被逼到了生死边缘。 乌东地区的俄罗斯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来,俄乌战争是2022年打响的。但对于乌东地区的俄罗斯族来说,噩梦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 当年乌克兰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亲西方政府对这个群体睁开了血腥残酷的镇压。乌东地区的老百姓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住进了躲避炮弹的地窖。 大家对这段汗青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一下法国女记者安妮洛尔在2015年拍摄的记录片《顿巴斯》。 我们作为中立的吃瓜群众,不一定要去赞同俄罗斯人的立场,但如果我们想准确判定事件的走向,就必须要理解俄罗斯人的真实想法。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乌东地区的俄罗斯族是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他们现在的遭遇其实是苏联解体时俄罗斯人悲凉汗青的连续。 所以俄军开进乌东地区,在本地的亲俄民众看来是拯救,在俄罗斯国内的民众看来是大义。 这是一个最基本,但同时又被很多人刻意忽略的现实: 俄罗斯的主流民意要求俄罗斯领导人必须把这场战争打下去。 当然了,俄罗斯人能够长期坚持战争,也和这场战争对俄罗斯社会的整体影响较小有很大关系。 大部分俄罗斯人的一样平常生活并未受战争影响: 普京对战争资源的投入一直比较克制,甚至一度在战争初期因为投入兵力太少而被乌军反推。 即使打到现在,俄罗斯也没有为了这场战争而进行全民总动员。 目前被部分动员的兵力大多来自于俄罗斯的偏远地区。这里的居民普遍经济状况不佳,处于社会底层。 对于他们来说,参战虽然有风险,但也能凭此换取到阶层跃升的机会(合同兵一次性奖励达几十万卢布以上),风险收益比是划算的。 这种计算虽然很残酷,但也很现实。正是有这样的基础在,俄罗斯的征兵工作一直都进行得比较顺利。 综上所述,俄罗斯目前的战争形势是比较乐观的。他们虽然需要朝鲜的帮助,但也没有沦落到把该国视为“救命稻草”的地步。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俄罗斯现在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并非“被动求救”,而是“主动结构”。 那么他们布的是什么局呢? 世界大战的隐患 只管俄罗斯目前在战争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但也并非高枕无忧。他们依然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隐患: 北约铤而走险,下场干票大的。 具体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可能:
无论发生哪种环境,都会对俄罗斯的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么核心城市被攻击,要么被迫全民总动员去打大决战。 而这样的威胁是非常现实的,因为美国在5月尾的时候就已经允许乌克兰用美国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 虽然目前还只是限制在“俄罗斯境内用于袭击哈尔科夫市的军事目标”的范围内,但事态升级的趋势已经形成。 所以俄罗斯现在最紧急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制衡西方,提高他们升级战争的本钱,降低他们升级战争的可能性。 而朝鲜就是这么一张牌。 其实俄罗斯在同一时间还打出了另一张牌:古巴。 他们的核潜艇在6月12日正式访问古巴,距离美国海岸仅169公里。 只管俄罗斯表示该核潜艇没有携带核弹,但是不是真的没带只有天知道,反正威慑的气氛是拉满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在今年4月份就因为美国在菲律宾部署导弹而明确表示要帮助古巴进行军事建设。 在这套威慑组合拳下,近期内北约应该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举动。 所以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上看,他们认为自己大概率可以在乌东四州站稳,而战争将以乌军无力夺回乌东四州而结束。 因此俄罗斯的外交工作除了要应对眼前的威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从长远出发,为建立战后秩序做准备。 怎么个准备法呢? 三个字:向东转。 军事同盟? 俄朝此次签署的条约叫《全面战略伙伴条约》,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这么一条: 当其中一方遭受他国侵略时,另一方需要提供救济,互相支援。 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小伙伴们来说,这种军事同盟型的条约是非常震撼的。 不过这类条约在中朝俄三国身上其实并不新鲜。 早在1961年的时候,我们和苏联就分别与朝鲜签订过类似的条约,即《苏朝友好互助互助条约》和《中朝友好互助互助条约》。 其中《苏朝友好互助互助条约》规定: 缔约任何一方遭受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武装打击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救济。 《中朝友好互助互助条约》则规定: 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打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救济。 稍微有点汗青常识的朋友都不会奇怪为什么中苏朝之间会存在这样的军事互助条约。 不过苏联在后期开始倒向西方,他们于1990年和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于是朝鲜一怒之下和苏联断交,导致该条约名存实亡。 再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4年将该条约彻底废止。 而我国和朝鲜的条约则一直主动连续到了今天,这也是我国现在唯一一个对外的军事互助条约。 不过在朝鲜看来,只有一份条约显然是不够保险的。 所以他们在2000年与俄罗斯恢复建交后,就盼望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能够恢复该条约,但未能如愿。 因为当时的普京还在想着怎么加入北约。 而这一次,被西方打了二十多年脸的普京没有再拒绝朝鲜的请求。 从俄朝关系的发展史中我们也不丢脸出这么一个规律: 他们之间的军事关系跟俄罗斯的政治立场直接相干。 当俄罗斯(苏联)倒向西方时,俄朝之间的军事互助条约就会不复存在。而当俄罗斯开始与西方对抗时,这个条约就会重启。 不过平心而论,现在的这个俄朝条约无论是和《苏朝友好互助互助条约》比还是和《中朝友好互助互助条约》比,在内容上都更守旧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双方用到的“全面战略伙伴”这个词其实是中国发明的,它相对于传统的“军事盟友”的概念有着更高的机动性。 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反侵略性质的互助条约,它只有在缔约国遭受入侵的时候才会生效。 事实上现在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朝鲜出兵俄乌战场。 因为按照俄罗斯现在的法律,乌东四州已经并入俄罗斯,所以俄罗斯才是正在遭受“侵略”的那一方。 当然了,我估计朝鲜的部队即使去了也会首先从事工程后勤之类的辅助工作。 至于西方宣扬的“破坏东北亚稳定”的说法,我觉得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么几个事实:
你韩国一方面不签停战协议,另一方面又在本土驻扎着大量针对朝鲜的美国部队,现在却因为朝鲜多签了一份反侵略的互助条约就气急败坏,这双标的气质真是深得盎撒匪帮真传。 当然了,站在中国的角度上看,我们当然盼望东北亚的局势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谁都不要去搞什么新动作。 但凡事皆有代价,所有事情都想掌控的代价就是所有的责任和风险都要承担。 比如说如果美韩突然在朝鲜家门口搞个军演,然后朝鲜让你过来帮助赶走他们,你去不去? 这种负担其实是很大的。 现实中我们并不想背负这么大的负担。只要不是真的燃起战火,我们更盼望各国之间的摩擦都由各国自己去消化办理。 这种务实的态度无疑降低了我们的压力和风险,但同时也稀释了我们对局势的把控水平。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实现东北亚稳定的关键不在于自己掌控统统,而在于维持各方力量的平衡。 只是在美日韩等强国面前,朝鲜明显处于弱势,这并不是一个平衡的局面。 现在俄罗斯恢复和朝鲜的军事互助,恰好让西方国家在施压朝鲜时更加有所顾忌,怎么看都是降低了地区辩论发生的可能。 另外还有人担心西方权势会以此为捏词来增加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导致我们的安全风险增加。 这种担心就比较多余了,因为无论有没有俄朝的这个协议,美国百分之七十的海上力量都已经在亚太了。 他现在就算想增兵,也没有多少富余的兵力可派了。 而且美国主导的“亚洲小北约”也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出现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在2017年提出了以遏制中国为目的的“印太战略”。 说白了,西方国家调动他们的部队,主动权是在他们手上的。他们如果真的想调兵,还需要找捏词吗?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世界上没有朝鲜这个国家,半岛全都是韩国的地盘,你以为现在美国就不会在半岛驻军了吗? 说到底,朝鲜这个国家虽然经常有“惊人之举”,但他们还算不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目标,我们才是。 那么俄朝的这次关系升级会对中国造成负面影响吗?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忘了,俄罗斯近期的这一系列外交活动都发生在一个重要事件之后: 5月份的中俄会面。 俄罗斯“向东转”的大框架不是和朝鲜定的,而是和中国定的。他在这之后与朝鲜、越南乃至印度的互助都只是这个大框架中的一部分。 看懂了这个框架,就看懂了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这个框架的内容,基本上都写在了双方在5月16日发布的联合声明里。 新秩序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份联合声明对于中俄关系的定位: 当前两国的关系已经逾越了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模式,具有不缔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正处于汗青最好水平。 而且双方强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非权宜之计,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中俄始终视彼此为优先互助伙伴。 这段内容为俄罗斯向东转的框架定下了一个基调,即这个框架的地基就是中俄关系。 而对于世界现状的基本判定,声明中的原话是: 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完全违背了当今时代潮流。 双方将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稳定的多极化国际格局,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 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了,之前那个西方霸权主导的旧格局已经不合时宜,今后中俄主导的新格局将不再是一超多强,而是多强并立。 所以大家以后就不要再唯某个霸权马首是瞻了,有什么事都一起商量着办吧。 那么对于欧亚大陆的安全,双方是怎么看的呢? 双方指出,在当前地缘政治配景下,有必要基于安全同等且不可分割原则,探讨在欧亚空间建立可连续安全体系。 具体对于朝鲜的态度,则是: 双方反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军事领域的威慑行径、挑动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抗及可能引发的武装辩论而加剧朝鲜半岛局势紧张。 很显然,在中俄看来,东北亚局势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西方权势的威胁和挑拨,罪魁罪魁就是美国及其盟友。 同时声明还点名批评了美国的“印太战略”: 美国“印太战略”以及北约图谋在亚太地区采取的破坏性动向,对该地区和平稳定造成消极影响。 双方反对美国通过扩大军事力量和拼凑军事集团改变东北亚地区力量平衡的霸权行径。 这个“拼凑军事集团”就是美国到处拉帮结派针对第三国搞威慑的行为,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亚洲小北约”。 另外联合声明还前所未有的公开肯定了中俄之间的军事互助关系: 双方高兴地指出,两国在高水平战略互信基础上稳步开展防务互助,有效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 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军事互信与协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外,声明还覆盖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篇幅高达12000多字。 双方可以说是把所有能互助的事项都一丝不苟的写了下来,其开诚布公的态度和务实的风格在整个世界外交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比如说声明里提到要完善两国金融基础设施,畅通两国间经营主体结算渠道。 一个多月后,珲春银行等东北边境银行就完成了系统升级并恢复对俄全面收款。 声明里还提到双方将同朝鲜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飞行事件开展建设性对话。 于是普京访朝时就和朝鲜签署了“图们江跨境公路桥”协议,现在那座拦住了图们江出海口的旧式低矮桥梁有望拆除。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详细阅读一下这份联合声明。 从大国交往的经验来看,中俄能达成这样一个全面且系统性的默契并不容易。 因为两国都是这个世界的顶级玩家,谁也不会真正让着谁。 再加上双方还共享着极其漫长的边界线,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的汗青恩怨和现实纠葛。 但即便如此,现在大家仍然愿意以最大的诚意携起手来,共同去创建符合两国期望的国际新秩序。 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居功至伟。 当年正是他们用传统艺能摧毁了俄欧协作,然后又用政治正确逼出了中俄联合。 普京完成对朝鲜和越南的访问后没多久,印度总理莫迪就造访了莫斯科。与此同时,沙特国防大臣造访中国,表示愿意把两军关系提拔到更高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中俄主导的欧亚大陆新秩序正在形成,今天的美国政客总算是成功把自家祖上攒下来的地缘政治老本葬送得一干二净。 结 语 国内一直存在着一个风趣的现象: 很多人在我们并未参与的两场战争、也就是俄乌战争和巴以辩论中产生了巨大的立场分歧。 那么产生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就拿俄乌战争来举例吧。 其实对俄乌的态度,本质上并不取决于你对俄罗斯或乌克兰这个国家的好恶。 中国国内特别喜欢俄罗斯的人并不多,但盼望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顶住的人非常多。 为什么呢? 从根本上来说,这体现的是我们对现行国际规则的态度。 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现行的国际规则下获取了大量的成就,但这并不能改变一个现实: 我们在这套规则中一直是吃亏的一方。 不过如果规则的主导者能对我们好一点,那吃点亏也就罢了。但现实却是这个主导者一边收割我们的利益,一边还要把我们往死里逼。 中国人虽然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质,但也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正常的中国人当然盼望能够打破不公平的旧秩序,建立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新秩序。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对世界上那些反抗旧秩序的力量自然会持支持的态度。 那么那些支持乌克兰和以色列的人又是图什么呢? 同样的,他们大多数也不见得有多爱乌克兰和以色列,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立场,是因为他们大多是旧秩序受益者,或者自以为能够成为旧秩序的受益者。 当然了,成为“旧秩序的受益者”并不奇怪,这是整个时代的产物。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在美国主导的世界中,很多人的财富、地位甚至身份,都是和美国主导的规则深度绑定的。 一旦没有了这套规则,他们的积累或幻想就会灰飞烟灭。 所以他们一定会拼命维护这套规则,“祖宗之法不可变”了属于是。 只不过这个“祖宗”是美国。 在这套逻辑下,办理国际问题的“合理”方案当然只有一个: 向美国投降,求美国原谅,让美国来主持大局。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的美国从来不会给投降者公道,他只会反复打投降者的脸。 这并不是因为美国人神经病,恰好相反,这是一个非常符合美国利益的举动。 因为收割投降者的本钱最低、难度最小。 霸权在衰落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疯狂,当这个世界上的投降者不够吃后,他们还会开始吃盟友,因为盟友吃起来也很方便。 所以最终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么一个道理: 只有反抗,才能生存。 全文完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630A06IT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