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访华之行刚结束,德国外交部便就中菲南海问题发声指责中国,无视菲方侵权在先的事实,将局势升级归咎于中国,并呼吁中国遵守所谓“南海仲裁案”。 对此,我驻德使馆表示强烈不满与坚决反对,斥责德国外交部相关表态罔顾事实和国际法根本准则,误导公众舆论,并就德国错误言论予以驳斥,阐述如下六点根本事实。 其一,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符合《连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 其二,所谓“南海仲裁案”,系菲律宾自娱自乐的政治闹剧,中方不担当、不参与、不认可。 其三,中国在南海拥有汗青性权利,相关立场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 其四,近来中菲南海问题升温,责任全在菲方。中方依法采取须要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合法合理,专业克制,无可非议。 其五,南海的航行自由从来都不存在问题,但不得以此为名,危害沿海国家主权和安全,损害南海的良好秩序和航行安全。 其六,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而非域外势力的“狩猎场”。希望相关国家切实尊重中国主权权益,而不要伙同极少数国家为菲律宾的侵权行为帮腔张目。 哈贝克刚离开,德国就突然整了这么一出,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尤其是在中欧经贸纠纷的背景下,这种无助于缓和局势的做法,无疑更为刺眼,同时也给中欧互助的前景带来不确定性。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哈贝克离沪前曾透露,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商业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已告知他,将与中国就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问题进行具体谈判。这意味着欧委会希望德国参与谈判进程,透过协商来解决分歧。 但这个事情能不能完满解决,恐怕还得两说。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德国身为欧盟的“经济引擎”,在欧盟内部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加之中德关系紧密以及德国对能源转型的重视,德国确实有意愿妥善解决关税问题。 但是从消极层面来看,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欧委会手中,德国只能起到一个调解商量的作用。考虑到欧盟内部仍旧弥漫着“脱钩断链”或所谓“去风险化”的风气,而德国并未体现出捍卫自身利益的独立性,恐怕对话的前景不容乐观。 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与之留意欧盟“手下留情”,中国坚定捍卫自身利益的态度无疑更加重要。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中国既要保持自身政策的连续性,同时也要以公平、互利的原则来实现建设性对话。 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中欧照顾相互的利益与关切,告竣和解,不致引发商业战。但如果难遂人意,欧盟执意要对中国电车加征关税,那么我们也要做好“应战”的准备。 今年上半年,欧盟已密集出台了31项对华商业投资限制措施。即便如此,欧洲一些官员还大言不惭地说“无意对华脱钩”,大谈什么市场经济、自由商业,未免过于荒诞离奇。 自中欧商业摩擦升级以来,外界便忧虑中欧发作“商业战”。关于这一问题,中国的立场是商业战没有赢家,中国不想打也不肯意打“商业战”。但为捍卫本国企业的正当经营权和公平竞争权,回击西方充满双重标准的刁难与责难,中方也只能备战、应战,但不启战。如果西方以为中国会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那就大错特错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625A03KVO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