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公司的一位高级分析师Samuel Charap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An Unwinnable War(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 文章中,他提出了这样几个值得借鉴的观点: 1、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初,西方的任务十分明确,即帮助基辅抵御俄军进攻;但战争打了两年之后,西方对于战争的结局却显得模糊不清,只是笼统的说“俄罗斯必须从所有乌克兰国土上撤走军队”。 2、假如今年战局仍然僵持,西方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开启和谈,要么复出数倍的代价、过几年等舆论降温后再开启和谈。 3、西方当下出现出来的愿景大致是这样的:希望看到乌军反攻得胜,迫使莫斯科坐上谈判桌;不外Samuel Charap认为,即使俄军从乌克兰境内全部撤走,莫斯科也不会停止战争——失去国土控制不等于输掉战争,也不一定会带来政治让步。 4、鉴于以上情况,美国必须制定结束战争的路线图并主导这一进程,尤其在乌克兰无法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的情况下。 光往外抛问题是不行的,作为专家,必须配套着解决方案。 那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呢? Samuel Charap给出的方案十分简单——边打边谈。 边打边谈是战争中十分常见的做法。 以朝鲜战争为例。 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不久的1951年7月,征战两边即开启第一次谈判,此后断断续续谈了两年。 谈判桌上某一方不平气、想争取更优条件时,大可停止谈判去战场上打一仗,凭实力讲话——朝鲜战争中很多猛烈的战斗发生在停战谈判期间,如上甘岭。 当某一方存在选举等重要政治节点需要展现强硬时,也完全可以中止谈判,发动新一轮攻势。 总之,停战谈判原本就是一个打打谈谈的过程,直到战场上达成均势且两边均无重要政治节点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签协议了。 为什么需要在打仗的同时进行着外交商量呢? 因为和谈不会在一夜之间产生结果,即使战场上仍剑拔弩张,开启对话也是有意义的。 无论乌克兰一方还是俄罗斯一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对内协调谈判条件,乌方甚至还要跟北约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旷日持久在所难免。 别看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及附件只有薄薄的40页,却是历经两年575次会议才最终确定的。 对于战争前景的预测,Samuel Charap认为,无论俄乌的征战线最终停在乌东四州、克里米亚还是西方期望的“1991年边界线”,俄乌两边的敌视都将是长期的。 一个被西方全面武装起来的乌克兰有本领与俄罗斯实现“互相威胁”。 因此,这场危机事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形成了一条相互均不承认、但却现实存在的“军事实控线”。 然后在未来的几十年间,经常爆发间歇性规模不等的军事冲突,就像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军事分界线一样。 Samuel Charap引用了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根据对1946~2021年全球范围内国家间战争的统计分析,当一场战争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年时,它的平均结束时间将达到10年左右。 换言之,战争进程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像海湾/科索沃那样以一边倒的形势干脆利落的结束),便很轻易往持久战的方向上发展。 这一点与我们的感性认知是相匹配的,比如:越南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中越边境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十年)等等。 站在一名学者而非政客的角度,Samuel Charap希望乌克兰能够避免长期战争的厄运,尽早达成实质性停火。 抛开历史经验和人道主义层面的考量,仅站在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也建议美国政府做“两手准备”。 在一份多位学者联合完成的研究陈诉中,他们这样分析道: 俄乌战争长期化给美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实现该好处的成本则主要包罗对乌克兰的高额预算支持、无法将资源集中到其他优先事项、加深俄国对中国的依赖、给全球经济造成持续不良影响(会被广大发展中国家认为是西式全球秩序的治理失败)等等。 综合来看,美国的收益与成本大致相当。 基于这种判断,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应该继续尽其所能帮助乌克兰为反攻,但同时也需要思量在“非抱负局面”下怎样收拾残局。 退一步讲,Samuel Charap认为西方的根本战略目标其实已经达到了——在热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俄乌两国将成为敌人,俄国将被持续消耗,直至无力对西方构成威胁。 众所周知,目前的西方舆论对于跟普京政府坐下来谈判是极其抵触的,假如条件允许,他们更倾向于在没有任何谈判的情况下结束战争或给战争降级。 Samuel Charap指出,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纵观世界战争史,高强度国家间战争往往不会在没有谈判的情况下消失。 即不太可能通过两边默契降级的方式,将俄乌冲突恢复到2014~2022年在顿巴斯地区那种低强度局部冲突的模式,从而大幅减小战争对冲突区以外的社会经济影响。 为什么呢? 因为俄乌两国已经进入国家动员性子的系统性征战,有着超过1000公里的交火线,相互经常对纵深目标发起攻击,乌克兰领空被关闭、港口被封锁,适龄男子在火线作战,难民不愿意返国……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彻底的胜利”和“落实到纸面的协议”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实际上,当政治分歧无法弥合、当事方又想摆脱战争困扰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所有棘手的政治议题排除在外,签署一份仅涉及军事内容的停战协议。 回顾历史,等待是有代价的。 战争时间拖得越长、开启外交接触的时间越靠后,迈出第一步的政治成本就会越高。 根据政治学家Fortna的研究,实现持久停火的基础是“加强对等威慑”,具体措施包罗:第三方安全保证、创建非军事区、派驻维和队伍、设立解决争端联合委员会等方式。 站在乌克兰一方的角度,“第三方安全保证”是最重要的一条。 思量到加入北约需要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阻力很大,因此比较可能的折衷方案是美国纠集一批铁杆单独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 当然,还有一种情形类似美国跟以色列的军事关系,即以长期援助的形式固定下来(1985年,以色列与美国达成美方每年为以方提供30亿美元赠款的协议),并由美方做模糊性担保(协议表述为:“根据宪法惯例,向以色列提供外交或其他支持援助”)。 后一种固然不属于军事同盟协定,但已经很接近了。 最后,做一下简单的总结。 Samuel Charap先生的视野超越了一城一池得失,他否定了“战争只能在战场上决定”的论调,认为即使火线占领区发生变化,俄乌战争的结构性现实也不太可能改变,因此美国必须要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同时帮助乌克兰。 怎样判断拜登政府将做失事实性政策调整呢? 风向标变乱是任命一位“总统特使”,由专业外交官和军事援助小组共同发挥作用。 Samuel Charap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 “朝鲜停战协议签署时,没有哪个美国人将其视为美国外交的胜利,毕竟美国公众已经风俗了绝对的胜利,而不是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血腥战争。 但自那以后的近70年里,半岛上再也没有爆发过战争。与此同时,韩国从战争的破坏中崛起,成为一个西方阵营里的经济强国——这是真正的战略胜利。” 在当下美国国内已经极化的政治氛围下,Samuel Charap这种相对温和/妥协的观点其实并不是华盛顿决策圈里的主流。 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第三方的我们,反而应该认真借鉴其思考。 战争不是目标,也不是冲突的唯一形式;假如将视角拉长到几十年的跨度上,不难发现,非军事因素往往会产生比军事因素更加显著的效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528A00SB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