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原,覆盖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太古时期,这里是人类最早诞生的地方,如今这里是1.5亿人的家园。 东非地貌多样、自然景观丰富,能够同时看到草原、冰川、湖泊群、大裂谷和海洋,植被包括沙漠、热带草原、温带森林、热带雨林。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贯穿整个区域,形成了壮观的断裂带和深邃的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这些湖也跻身全球最大或最深的湖泊之列。印度洋将东非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进而连通到世界各地,汗青悠久的贸易史与文化交流史,发育了独特的斯瓦希里文化,创造出一个既有非洲性,又浓缩了整个印度洋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东非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尽管不是非洲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形,但拥有非洲数座最高的山峰,比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这些山峰海拔超过5000米,拥有全年不化的积雪,形成罕见的赤道雪现象。 东非大裂谷将非洲东部地区抬升形成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相对的高差阻挡了西来的水汽,导致裂谷西侧降雨充沛、森林茂密,而东部的东非高原一带则相对干旱,形成稀树草原的地貌。 ▲非洲东部地形:包括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中非高原等高地,大裂谷纵贯其中,沿海地区、尼罗河、刚果河道域为低地或盆地。 ▲东非高原被大裂谷东、西分支困绕,构成了与周边地形区的界限,东非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低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但非洲最高的几座山峰均位于东非高原边缘的大裂谷地带。 ▲东非大裂谷大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从北部的红海延伸到马拉维湖,全长6000公里,平均宽度30-40公里。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与索马里板块的张力运动所导致的断层地带,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如深谷、山脉、断层湖泊和火山。大裂谷一带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大裂谷东侧的稀树草原成为促使猿向人进化的关键情况因素。 ▲大湖地区:大裂谷的地质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湖泊,这些湖泊通常沿着断层线分布,是大裂谷的显著地质特征之一。断层湖每每深度较大,位于大裂谷的裂缝之中,如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其中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的湖泊,水深超过14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之一。大湖地区的湖泊和湿地为东非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持,不仅支持了当地的农业、渔业和日常生活,还维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稀树草原地带重要的物种集中地带。 ▲东非地区流域图,东非高原同时联系了印度洋和大西洋(包括地中海)两大水系方向。 根据人类的非洲起源说,几十万年前,人与猿的共同祖先被大裂谷分隔在两地,西侧森林中的猿类继续生活在树上,延续至今成为现代猿类,而东侧草原上的猿类逐渐从树上下来,并学会直立行走,逐渐进化为今天的人类。 东非当地出土了从猿到人的各阶段化石,构成相对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条。东非高原在人类汗青上的辉煌一直延续到石器时代,掌握了石器的人类祖先从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北上,穿过曾经植被繁茂的撒哈拉沙漠,扩散到全球各地。不过石器时代之后,东非高原在铜器和铁器方面却明显落后于北非、欧洲和亚洲。东非高原当地没有铜矿,而且由于汗青上受到地形、沼泽等限定,与北非、亚洲缺少顺畅的陆上交通联系,因此未能大规模传入铜器。铜器的缺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力,当地也长期停顿在石器时代,生产方式也停顿在收罗、狩猎阶段。这些石器时代的赢家在非洲中南部繁衍形成科伊桑人,他们也是最早形成的人类种族。 大约3000年前,班图人、尼罗-撒哈拉语系、亚非语系库希特语族的族群开始从西非、中非、埃塞俄比亚高原等地迁入东非高原,也将农耕技术传入。这些外来族群的迁入提升了当地生产力的水平,促使科伊桑人也学会了放牧、畜牧。 尤其是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入,使得东非的生产力也开始逐渐赶上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流动也将科伊桑人同化、驱赶,迫使他们迁入到非洲南部的沙漠地区。班图人、尼罗-撒哈拉语系、库希特语族构成了今天东非高原地区的重要族群。此后的汗青中,阿拉伯人、印度人、欧洲人也来到东非,今天,这些族群多东部沿海以及大城市地区,而少量未被驱赶或同化的科伊桑人、俾格米人还居住在东非高原西部的山区。 东非各国的主体部分虽然是东非高原,但其沿海地带同样是地区汗青叙事的关键。东非沿海重要是高原与海洋之间的沿海低地,沿岸多岛礁。东非沿海的低地平原属于热带季风天气,但有时间降雨分布不均匀,并且存在周期性的干旱,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东非沿海的相对干旱不利于粮食生产,却能够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椰子、咖啡、甘蔗、香蕉等,同时这片海岸存在有规模的季风和洋流,不仅拥有能够开展交换的农作物,也能够与大洋对岸的阿拉伯、印度开展航运,在帆船时代非常适合发展海外贸易。 相对于东非高原内陆长期以来的封闭,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季风的缘故,和印度洋对岸的阿拉伯半岛、南亚次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公元1世纪,印度人、阿拉伯人便借助季风,到东非多从事贸易。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一部分阿拉伯人来到东非后或主动或被动地定居下来,并将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传入当地。一代又一代的阿拉伯人与当地的班图人结合,孕育出新的族群,其语言也以班图语为基础,融入大量阿拉伯语元素,8世纪左右,在阿拉伯人、波斯人大规模定居的背景下,东非沿海形成了非洲最重要的族际交流语言之一——斯瓦西里语。 这些融合班图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的新族群定居在东非沿海,在12世纪起,建立一连串的沿海城邦,从今天的索马里延伸到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一带。这些沿海城邦,派遣商人、代理人前往内陆收购象牙、黄金,也包括奴隶,运送到沿海交换阿拉伯、印度商人带来的丝绸、布匹、瓷器等商品,形成了一条稳定的贸易体系。郑和下西洋时,来自东方的船队也抵达了东非的沿海,中国、印度、伊斯兰同时在这里相遇。 受到沿海-内陆贸易的带动,公元15-16世纪开始,东非高原内陆的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在维多利亚湖沿岸、坦桑尼亚中南部出现了一些小型但却拥有较高集权程度的王国。这些国家在酋长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国王为核心、大臣组成内阁的制度,国王通过攀亲的方式统治各个部族。这些国家有些挺过了殖民时代,比如乌干达境内的布干达王国一直延续到现代,保留在乌干达国家之中。肯尼亚中北部地区,当地的民族直到西方殖民者到来前也没有形成国家制度,依然以部落形式的组织为主。 15世纪末,葡萄牙人抵达东非沿海,并逐步打仗到内陆地区,并在16世纪月朔度夺取了所有的斯瓦西里沿海城邦,此后葡萄牙打败奥斯曼,确立了印度洋的霸权。18世纪初,阿曼确立了对东非沿海的统治,葡萄牙人退居莫桑比克。 阿曼对东非沿海的统治实际上离不开英国的支持,乃至英国驻桑给巴尔的领事有实质干预东非沿海地区事务的本领。英国的间接统治在德国崛起后竣事,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后,德国加大了对东非的争夺,直接派遣军舰威胁各城邦,英国也开始直接参与对东非的争夺。颠末多轮争夺与谈判,英、德两国确立了在东非高原一带各自的势力范围:北部(肯尼亚)属于英国,南部(坦噶尼喀)属于德国。1890年,英国用黑尔戈兰岛(位于北海,现属于德国)和德国交换东非势力范围:乌干达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桑给巴尔成为英国的掩护国,英国建立英属东非、桑给巴尔掩护国和乌干达掩护国,坦噶尼喀为德属东非的主体。19世纪末,英国和意大利确立了肯尼亚北部与索马里的界限。英、德两国在确立了各自势力范围后,也开启了探险、建设活动,深入内陆设立据点,并修筑铁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对高原地区内陆的统治。 一战后,德国战败,根据《凡尔赛和约》,坦噶尼喀成为英国托管地,至此,东非高原重要三个国家(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进一步将英属东非改组为肯尼亚殖民地,并建立坦噶尼喀领地,东非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政治格局基本确定并延续至今。 英国和德国的统治刺激了东非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出现了现代化的城镇、港口、铁路,但殖民统治对于非洲人民,尤其是生活在内陆的班图人、尼罗-撒哈拉、库希特的族群来说,是非常残酷的资源掠夺,殖民者将东非高原视作农业基地,限定当地工业发展,并重点发展剑麻、橡胶等农业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圈地,将非洲人世代耕种、放牧的地盘掠夺,修建起种植园、铁路、城镇,并严格限定非洲人的活动范围,比如限定非洲人进入铁路周边一定范围。同时英国殖民者还大量引入印度人进入当地的城镇,同时资助印度人垄断工商业活动,这些行为无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族群矛盾,不仅造成非洲人和欧洲人的矛盾,也使得原本交往了数百年,相对调和的非洲人和印度人的矛盾被激化。 二战时期,由于索马里作为意大利殖民地成为战场的一部分,肯尼亚被实质上卷入了二战之中,当地不仅为英国输出玉米、除虫菊、剑麻、橡胶等战备资源,也招募了大量的军人、劳工,不仅在非洲参与对意大利的战斗,也前往世界各地的战场贡献力量。为了更高效整归并输出当地资源,加之地处大后方,肯尼亚发展了化工、建材等工业,二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肯尼亚的工业发展,奠定和巩固了后续肯尼亚在东非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央地位。 在社会发展方面,参与二战一定程度上促使当地人直面战场,亲身体验反侵犯战争的实际与意义,开阔了士兵、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推动非洲人开展反殖民反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斗争。 肯尼亚由于海拔更高,天气更加接近欧洲,在二战竣事后当地一度生活着数万白人农场主,这些白人农场占据了大量适宜耕种的地盘,地盘长处辩论导致的族群对立成为肯尼亚社会的重要问题。 相比于肯尼亚,英国对于坦噶尼喀、桑给巴尔、乌干达的统治较为“间接”,通过联合印度人、阿拉伯人以及当地王室进行统治,由于当地非洲人占据绝大多数,少数族群的优势地位也同样造成族群对立。此外,坦噶尼喀等地属于英国东非殖民地的边缘板块,在经济上更加落后,大量人口生活在赤贫状态,族群对立、社会底层的贫穷,让非洲人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都有巨大的不满。 1950年开始,肯尼亚境内受到地盘掠夺影响最大的基库尤族(今天肯尼亚最大民族,语言属班图语)发起“茅茅”运动,这本是一种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宣誓运动,但后期逐渐发展成武装反抗。尽管“茅茅”运动最终被镇压,但仍然带动了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的声势。坦噶尼喀、桑给巴尔、乌干达的非洲人同样出现了反抗行动,但并未如肯尼亚那样激烈,更多地通过和平本领开展。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交到美国手中,英国已无力再继续统治非洲,并很快开放了当地的政治改革,1961年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加速了从非洲撤离。1961年12月,坦噶尼喀独立,第二年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1962年,乌干达独立,1963年,肯尼亚独立。1963年,桑给巴尔的阿拉伯人宣布“独立”,但未取得当地非洲人的认可,1964年1月,桑给巴尔的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发生流血辩论,阿拉伯人被赶走,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4月,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成立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次年更名为坦桑尼亚共和国。 东非三国是非洲较早开启一体化的地区。早在殖民时代,三地的总督就经常开会讨论涉及到当地的共同事务。1967年,三国独立后不久便成立东非共同体,不过1977年由于各种分歧而解体。1993年,三国再次开始合作恢复东非共同体,1996年7月1日,三国货币实现自由兑换。1997年9月,东非护照启用,2001年成立东非议会和东非法院。此后,卢旺达、布隆迪、南苏丹、刚果(金)、索马里陆续到场东非共同体,目前东非共同体总共8个成员国,秘书处设立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 ▲差别族群进入东非地区的大致时间。 ▲中世纪的斯瓦西里海岸,覆盖今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索马里南部和莫桑比克北部沿海地区。这片海岸线上分布着许多繁荣的斯瓦西里城邦,如基尔瓦、蒙巴萨、拉穆和桑给巴尔。这些城邦在8世纪到16世纪之间到达了繁荣的顶峰,成为东非和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枢纽。斯瓦西里文化是非洲本地班图人群与外来文化,尤其是阿拉伯、波斯、印度和后来葡萄牙影响融合的结果。 ▲18世纪的马斯喀特苏丹国(阿曼),控制了东非沿海地区和通向内陆的贸易权,乃至一度将首都搬到桑给巴尔,成为其时印度洋上重要的海上强权。 ▲19世纪非洲东部地区殖民地,一战后,东非高原三国全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比于更靠近西欧市场的西非和南部非洲,包括高原三国在内的东非地区在非洲并不算富裕。独立后的坦桑尼亚、乌干达履历了多次战乱,周边的苏丹、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履历了内战、族群屠杀,东非地区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近年来,受到亚洲经济崛起的带动,东非地区作为面向东方的门户,经济发展有了很大转机。东非各国也积极解决国内和地区政治辩论,促进区域一体化,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汗青悠久的东非共同体(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希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深化。东非共同体致力于不断减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推动区域一体化,带动跨国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如铁路、输油管道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东非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关注东非市场的潜力。 中国的“一带一起”倡议,带动了对东非的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动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关键项目的发展。如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距铁路(Mombasa–Nairobi Standard Gauge Railway,SGR),成为非洲东部继坦赞铁路、亚吉铁路后,另一条连通海洋与内陆的交通大动脉。 交通的改善有力推动自然资源的开发,如乌干达和肯尼亚的石油、铁矿、锡矿,运输本钱显著降低,油气开发与运输在铁路的带动下加快推进。资源开发不仅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还通过上下游产业与创造就业机会,带动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亚吉铁路的支线建设(如计划的内罗毕-马拉巴铁路,可进一步连通到乌干达)将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带动更大范围地域的发展。 交通先行,带动资源开发,为近年来东非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东非各国也积极推动经济多样化,减少对传统农业、资源开发的依赖。肯尼亚和卢旺达的科技创新、金融科技(FinTech)快速发展,数字金融服务(如M-Pesa)走向非洲其他地区,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肯尼亚也成为非洲数字经济的重要中央。 东非地区以动物大迁徙、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著名,以此为基础的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大支柱。东非大草原、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掩护区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浓重的生态旅游色彩也有效提升东非各国的国际形象。 ▲东非共同体成员国 ▲蒙内铁路 ▲乞力马扎罗山 ▲位于城市郊外的狮群(内罗毕国家公园) ▲位于城市郊外的斑马群(内罗毕国家公园) 近年来,东非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较快,一些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常超过6%。相比于西非和南部非洲,东非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但仍面对发展瓶颈,如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应不足、工业化程度低。当前,东非的经济水平在非洲和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中低水平。农业在GDP中占据较大比例,天气变化带来的干旱和洪水频繁影响农业生产,对粮食生产和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威胁。此外,东非的工业化程度也较为有限,与南非、尼日利亚等传统的黑非洲经济大国仍然有一定差距(肯尼亚工业部分占GDP约17%,南非、尼日利亚分别为23%、32%)。东非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整体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东非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非洲其他地区和全球相比,仍处于追赶阶段。 不过,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勾勒出一片充满盼望的大地。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非贸易规模逐渐扩大,东非地区正逐渐恢复汗青上非洲东方门户角色,经济总量占整个非洲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除了经济增长较快,东非的教诲普及率、卫生条件、妇女参政逐渐提升和改善。一些明星国家和城市也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为非洲重要的经济中央和创新中央,尤其是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方面,诞生一批小而精的团队;地处东非高原角落的小国卢旺达在履历了大屠杀的阴霾后,积极开展政治与社会治理改革,弥合族群矛盾,向东西方各国学习,成为今天非洲发展的明星国家。 正如曾经辉煌的斯瓦西里城邦,东非连接起非洲和亚洲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陆。印度洋季风将非洲大陆与大洋对岸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精密相连。千百年来,商船满载着非洲的象牙、黄金,东方的陶瓷、香料,以及无形的语言、信仰在一个个港口间流动,让世界在这里相遇和融合。 ▲东非地区人口密度: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沿岸、高原与沿海平原交界的山麓是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带。 ▲东非高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区。 ▲东非地区重要有班图语、尼罗-撒哈拉语系、亚非语系三大族群,分别居住在南方高原的稀树草原、北方内陆低地的萨赫勒地带,以及北方沿海平原的沙漠。三大族群分布区域在肯尼亚一带交汇。 ▲斯瓦西里语是班图语(语法结构)和阿拉伯语(词汇为主)融合的产物,公元8世纪左右形成。斯瓦西里语是东非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在东非、民主刚果东部地区的社会各个层面广泛使用,并且扩散到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等国。斯瓦西里语是东非文化认同的重要元素,也是今天非洲三大本土族际交流语言之一(阿拉伯语、豪萨语),超过1亿人能够使用该语言。 ▲肯尼亚地形图 ▲肯尼亚是东非族群交融的地带,占社会主流的依然是班图人,其中基库尤人为目前肯尼亚最大的民族。 ▲乌干达地形图 ▲乌干达北部多为尼罗-撒哈拉语系族群,南部为班图语。 ▲布干达王国是东非一带的传统王国,位于今天的乌干达中南部。汗青可以追溯到14世纪,19世纪末期,布干达与英国殖民者结盟,在1894年成为英属掩护国的一部分,王国行政体系仍然保留。乌干达独立后,中央政府与布干达王国的矛盾激化,1966年,乌干达政府废除王国制度并驱逐王室,布干达王国在国家政治中被边缘化。1993年,乌干达恢复了布干达王国的文化和传统地位,但王国不具备行政和政治权力。今天,布干达王国在乌干达的地位重要是文化和传统的象征,王室受到布干达人的尊重,布干达人是乌干达人口最多的族群,王国重要在教诲、文化、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维护布干达语言、传统和习俗。尽管布干达王国不再拥有政治权力,但对于乌干达社会中的影响力依然显著,王国的传统和文化在国家认同和多元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布干达王国所涉及的地区 ▲坦桑尼亚地形图 ▲桑给巴尔群岛 ▲桑给巴尔群岛位于坦桑尼亚东部海岸,由桑给巴尔岛(正式名称为温古贾岛,Unguja)和奔巴岛(Pemba)组成,因其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也被称为“香料群岛”。桑给巴尔的汗青深受阿拉伯、波斯、印度、非洲大陆及欧洲殖民势力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开始在这里大规模定居,从事香料和象牙贸易。到17世纪,阿曼苏丹国控制了桑给巴尔,并将其作为印度洋贸易的重要基地之一。19世纪,桑给巴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之一,同时也是丁香和其他香料的重要生产地,阿曼苏丹乃至一度将首都从马斯喀特迁至桑给巴尔。1890年,桑给巴尔成为英国的掩护国。1963年,桑给巴尔从英国独立,但次年发作桑给巴尔革命,非洲人推翻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阿拉伯人。1964年,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联合成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今天,桑给巴尔是坦桑尼亚的自治地区,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总统,但国防、交际和财政等事务由坦桑尼亚中央政府控制。桑给巴尔的经济重要依赖旅游业、香料种植(如丁香)和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坦噶尼喀地区。桑给巴尔融合了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的元素,成为印度洋汗青和文化的缩影。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20A06E5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