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理念不同等,中国足球小将项目首创人董路和前国脚、山东泰山U17梯队主教练周海滨在互联网上隔空喊话,吵了起来。 中国足球过去会因某个球员、教练在角逐中的表现或自己支持的球队发生争吵,却很少有人就足球青训问题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说过去这么多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青训话题。 但如今不一样了,董路和周海滨,一个用自创的、全新模式做青训的人和一个身在体系里、秉承传统模式做青训的人,就如何搞好青训的问题,产生了意见分歧。 今年炎天采访过一次董路,对他做的中国足球小将项目有一定相识。他的模式说来也简单,就是用最快的方式将那些有能力的小球员集中在一起,将他们带到外洋,参加高水平角逐,对手多以五大联赛俱乐部青训梯队为主,其中不乏像皇马、巴萨这样的豪门。 没有教练员证书,但却是球队真正意义上的教练的董路以为,依照中国孩子现有的能力,和欧美一流球队打传控足球不现实。与其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踢得简单直接,这样赢球的几率更大。他的理念被外界打上了“只会让孩子们开大脚”的标签,董路甘于接受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确保赢球是第一位的。“否则总是输,输到末了信心都被打没了。“ 足球专业身世的周海滨的青训理念,和董路是完全不同的。 球员时期,周海滨曾是国家队的重要球员,有过到荷兰留洋的经历。以他的身份,退役后到一线队做教练、管理,或者像很多退役的前国脚那样去做解说嘉宾、自媒体,也可以搞得风生水起。但他选择沉下心来做青训,从最基础的事做起。 周海滨的选择,是值得尊重的,中国足球需要太多像周海滨、韩鹏、于海这样退役后扎根梯队的前国脚。 周海滨的足球青训哲学是从一开始就要给孩子们灌输世界最先辈的足球理念,让孩子们踢“复杂足球”。他如今带的是07年事段队伍,有时也会从08年事段招入有潜力的队员,让他们“以小打大”,得到更大锻炼。 但是,对于现如今的中国足球而言,无论成年队还是青年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踢复杂足球”是需要交学费的,所以周海滨在带队时会经历各种失败。可即便输球了,他仍旧坚持让孩子们在最先辈理念的指导下去完成角逐。 如果放到与生活更具关联性的教育范畴做比喻,董路就像是办了个和高考相关的课外补习班,参加补习班的孩子都是有基础的,甚至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平台可以在他们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助推一把。 作为补习班的老师,董路没有教师资格证,却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应试理论。他在这个过程中不用做打基础的工作,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将队伍组织好、将角逐踢好,既给孩子们带来了帮助,同时也能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自己的部分理想与追求。 和董路这个补习班的老师相比,周海滨属于平凡高中里的班主任,他从开始带这批孩子起,就要从最基础的东西教起,这期间会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他要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带着孩子们去参加高考。 结果,补习班老师和平凡高中班主任,这两个原来没有太多关联的人,却在“如何才能将好孩子培养好”的问题上吵起来了。 董路希望通过带孩子们到国外踢角逐的方式,弥补他们在国内踢不到高水平角逐的缺失,帮他们提升角逐能力。虽然开大脚的理念不是最先辈的,但孩子们可以通过踢这些角逐被欧洲的球探发现,从而实现留洋梦想;而周海滨则在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孩子们从小打好基础,接触先辈足球理念,养成踢“复杂足球”的风俗,慢慢成长,这也是世界足球青训的常用逻辑。 两个人到底谁错了?恐怕都没有。 足球青训是个庞大的概念,两人如今所做的事属于这个庞大概念中细分出来的不同种类。既然所做的事不同,再加之身处的环境、需要面对的挑战不一样,对比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旁观者,既没必要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更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判断哪个是高尚的,哪个是低俗的。 无论董路还是周海滨,至少还在用实际行动去做那些和青训有关的事。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职业和将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可每当我听说某个职业球员退役后离开这个圈子时,仍旧会为他们没有将自己苦练多年的专业技能做进一步利用而感到惋惜。 14年前,我站在日本琦玉世界杯球场外,曾很羡慕洒满夕阳的球场上,挤满了正在踢球的孩子。如今去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踢球时,也经常可以看到正在接受足球培训的小孩子和坐在球场边的家长。今天中午路过崇文小学,发现五年级一班和五年级七班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进行足球角逐。就在前不久,中国U16国少队已可以在事关出线的正式角逐中,让韩国队不知所措。这些才是中国足球的希望。 在青训缺失十多年的情况下,中国足球已没资格去挑肥拣瘦,只要和青训相关的,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应该照单全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复杂问题的答案向来都没有标准答案,凡事也不必追求整齐划一。当有人开始为中国足球的青训问题吵架时,这是一种进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028A09YB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