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韩国陷入泡菜危机,94%的受访者却表示,不愿意接受中国白菜

2025-2-15 04:36| 发布者:admin| 查看:106| 评论:0

摘要:据《韩京杂志》报道,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于2024年10月18日发布了“2024年泡菜制作意向观察”结果。本次观察在10月10日至14日期间通过网络进行,共有550名消费者参与。当问及是否考虑从中国采购新鲜白菜时,94%的受访

据《韩京杂志》报道,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于2024年10月18日发布了“2024年泡菜制作意向观察”结果。

本次观察在10月10日至14日期间通过网络进行,共有550名消费者参与。当问及是否考虑从中国采购新鲜白菜时,94%的受访者选择了“不愿意”。

这种情绪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和生理根源呢?

从历史文化中寻找“良好感”

韩国自古以来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但在现代却似乎逐渐摆脱了这种认同,反而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开始以“正统文化传承者”自居。

韩国国内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在履历了殖民、战后复兴、经济崛起后,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韩国特色”。

在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的融合中,韩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在现代韩国大众中被扩大为一种微妙的“良好感”,尤其是在面对我国时,韩国不少人试图摆脱附属于中华文化圈的身份,反而试图将自身的文化、节日甚至历史元素与我国区别开来。

在这股情绪的影响下,韩国社会产生了对于文化自信的“民族性执念”,如端午节申遗、声称泡菜为“本土专利”等行为,使这种情绪不断加剧。

经济发展带来的“邻国焦虑”

20世纪末,韩国一度成为亚洲经济古迹的象征,以高科技制造业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模式让韩国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

然而比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崛起,韩国在诸多领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

从智能手机到造船业,从新能源汽车到半导体,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让韩国从原本的领先地位逐渐感受到危机。

以半导体为例,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曾长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对科技研发的不断投入和芯片技术的迅速追赶,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

这样的竞争态势让韩国在经济上对中国既依赖又鉴戒,一方面渴望维持中国市场,一方面又因害怕被超越而对我国产生不安。

韩国大众的“邻国焦虑”也在这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逐渐加剧。

政治立场和地缘博弈的矛盾心态

作为美国的盟友,韩国在地缘政治中常常需要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美国对韩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军事驻扎和战略同盟方面,还渗出到经济、科技等多方面。

比年来,美国对中国实验了一系列科技限制措施,韩国则在其中被要求“站队”,尤其是在半导体技术出口限制等问题上,韩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这种夹在大国之间的处境,让韩国对我国的态度显得复杂且微妙。

一方面,他们的经济增长依赖中国市场,韩国大企业的许多产物如汽车、化妆品在中国拥有广泛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基于安全和政治考量,他们又不得不在战略上服从美国的意愿。

因此,韩国大众在对华态度上往往产生矛盾心态,而这种夹缝中的立场,也让韩国对我国抱有一定程度的敌意和戒备。

文化对比中的自尊心与敏感点

韩国大众对我国的态度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文化良好感,这与其自我定位密切相关。

韩国在日韩关系中履历过长时间的殖民压迫,他们在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后,将国家复兴和经济崛起视为自豪的标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韩国身份”意识。

然而,面对一个从传统文化上与自己息息相关且体量更大的邻国时,韩国的自尊心和文化敏感点往往被激发。

这种文化自尊心在一些具体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泡菜起源”的争论上,韩国大众认为泡菜是其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当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申遗泡菜制作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韩国国内立即掀起一场关于“文化主权”的讨论。

不少韩国大众认为,这不仅是食品的争论,更是对其文化身份的“侵占”。

韩国社会将这种文化敏感性不断放大,甚至延伸到对其他传统节日的“主权认同”中,这也让其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敌对。

从“泡菜之争”到“白菜之荒”

白菜价格在韩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关注。

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产量下降,2023年秋天韩国再次陷入白菜紧缺的困境,市场价格暴涨至历史新高,许多家庭难以负担。

然而,当韩国政府决定从我国进口白菜以缓解供需矛盾时,这个举动却引发了韩国大众的普遍不满。

尽管韩国人一边抱怨白菜价格过高,但面对来自我国的白菜供应,却显得极其排斥。

在这种行为背后,是韩国人对我国蔬菜的微妙生理失衡。

对于一个“富裕国家”的大众而言,依赖“贫穷的邻人”来补充生活所需,显得自尊心备受打击。

这种生理失衡表现在对白菜的“拒绝”和“抗拒”上,实际折射出韩国大众对我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特别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被迫接受中国的影响,他们的“口嫌体正直”表现得格外突出。

美国影响下的复杂情绪

长期以来,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受到西方媒体影响,对我国存在一定的偏见。

在美韩同盟的背景下,韩国的主流媒体对我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美国在西方媒体中将我国塑造成一个“威胁”的形象,直接影响到韩国媒体和大众对我国的认知。

再加上韩国政府在外交上多次紧随美国的政策步伐,韩大众对我国的观感也自然受到西方舆论导向的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气力的增强,韩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我国强劲的科技和消费市场带来的吸引力。

韩国人一方面羡慕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却在情绪上抗拒承认中国已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事实。

这种既羡慕又抗拒的情绪,让韩国社会对我国充满了复杂的敌意。

“中国崛起”对韩国社会的潜在冲击

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地缘政治上,我国的崛起对于韩国来说都是一种冲击。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竞争上,中国的影响已经深入韩国的产业链。

韩国国内一些保守派和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

因此,这些人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同伴”,并借此强化对我国的负面印象。

与此同时,韩国年轻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中成长,亲眼见证了中国在诸多领域的迅猛发展,他们对传统的“中国印象”开始产生动摇。

这种认知上的反差在韩国社会内部形成了代际对立,尤其是在交际媒体上,一些年轻人开始表达对我国发展的认同,而保守派则更倾向于坚持对我国的传统偏见。

从敌意到理解的漫长过程

韩国对我国的敌意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韩国社会内部,这种情绪可能会长期存在,甚至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

然而,随着两国大众的互相接触和认知提升,这种敌意是否有可能转化为理解?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单纯依赖“良好感”或“敌对心态”,如何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才是未来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101A03UO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