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筹划“解禁”?美俄还没谈妥,石破茂“急不可耐”的想让自卫队携枪炮赴乌东。 据上观新闻消息,2月24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到访华盛顿,双方会晤后均表示,俄乌有望“数周内”停火,特朗普同意欧洲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队伍,并继续要求乌克兰签署矿产资源协议以“回馈”美国,而组建多国维和队伍的倡议引发了日本政坛的强烈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石破茂政府开始热议“向乌克兰派遣自卫队”的设想,试图以此实现“正常国家化”的目标。然而,这一筹划的推进,却让日本站上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十字路口:是为平静贡献力量,还是重蹈历史覆辙? 派兵背后的“维和梦”与实际困难特朗普版本的停火筹划中提到,英法等美国盟国将组建多国队伍,把维和力量派往乌克兰东部。作为长期奉行平静主义的国家,石破茂政府此时对派驻自卫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对于部分日本政客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机遇——借“维和”的名义推动解禁“团体自卫权”的法律限定,为日本重塑军事角色、摆脱《平静宪法》的束缚创造条件。 近年来,日本国内支持“军事正常化”的声音渐渐增强。在石破茂及其支持者眼中,日本不能永远依赖美国的军事掩护,而应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防卫省更是在内部拟定了《国际平静支援队特殊法案》的草案,提出允许自卫队携带重型装备赴海外履行任务,这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政策调整。然而,这一举动表面上以“国际维和”为壳,背后却充满了复杂的议题和巨大风险。 首先,从经济层面,派兵的高昂成本让人望而却步。据多方测算,自卫队若派遣一支1500人的维和队伍,其首年耗资就可能高达2200亿日元,约占防卫预算的40%。每一年度的后续付出更是不可低估。这让不少官员联想到1991年海湾战争的“凄惨教训”,当时日本支付了1.3万亿日元援助的巨款,但由于没有实际派兵,依然被西方盟友荒凉为“支票外交国家”。这样的前车之鉴,显然成为反对者们强有力的依据。 其次,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更是不可忽视的隐患。俄乌冲突仍在持续,而俄罗斯对境外军事力量在乌东部署始终持强烈反对态度。如果日本派遣自卫队,不仅会面对俄罗斯的外交报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东亚地域的安全局势。作为邻国的中国和韩国,早已对日本一度提升军事力量保持警觉。而石破茂政府若选择此时推动自卫队海外行动,或将引发地域军备竞赛的风险,让日本被卷入新的地缘政治对抗中。 日本维和筹划究竟是责任还是利益?尽管石破茂政府声称“为乌克兰重修贡献力量”是日本负责任大国的表现,但其行为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考量,同样不容忽视。 乌克兰战后重修的经济项目,被视为利益丰厚的“大蛋糕”。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算,乌东地域战后需要重塑的能源运输网络将成为通往黑海-地中海的焦点经济通道,相干项目投资预估高达千亿美元。日本的大型企业财团,例如三井物产等,早已瞄准了敖德萨港的底子设施修复项目。如果自卫队能够成为维和任务中的一环,无疑将为这些财团的后续经济合作创造便利。这种经济利益的推动,让“平静”与“维和”背后的目的更加空中楼阁。 不仅如此,推动派兵筹划的另一层用意,是为逐步解禁《平静宪法》建构“合法性底子”。在现行法律下,日本自卫队被定义为专守防卫的武装力量,克制主动出国作战。派遣自卫队赴乌东维和的筹划若成真,将被视为一次突破性尝试,为未来自卫队加入更多国际军事行动积累经验。这种办法虽然被包装为“展现国际责任感”,但实际上是石破茂等人试图逐步“正常化军事力量”的具体表现。 历史教训能否避免重演?日本曾在国际上“交学费”的案例并不鲜见。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2004年的伊拉克重修,日本的对外加入每每以高成本低回报告终。例如,在伊拉克派兵期间,由于任务性子限定,日本自卫队始终被限定在非战斗区域,实际作用甚微,同时伴随着持续的国内外批评。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尴尬境地可能会在未来的乌克兰任务中重演。 更紧张的是,日本国内对是否加入乌东维和的民意反应并不统一。一些支持石破茂政策的人认为,日本需要更多地加入国际事务以摆脱“二战遗留的负担”,但反对者担忧,过度军事化将导致国际社会对日本平静形象的负面认知,甚至可能让日本深陷战争泥沼。 未来的风险与选择无论从财政代价还是外交影响看,石破茂的“维和梦”都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一方面,日本需要面对高昂的成本压力,而这些资金可能无法带来对等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让这一筹划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俄乌冲突这一国际博弈的棋局中,任何一步轻率的举动,都可能让日本付出沉重的代价。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6A08JH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