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辩论持续发酵之际,英国伦敦峰会提出组建 “自愿联盟” 并订定乌克兰和平计划,明确将向乌派遣维和队伍纳入议程。它由英国牵头、20 国相应。欧洲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借助这场辩论实现战略自主,说白了就是降低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让欧洲人自己说了算。 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伦敦峰会上提出的 “自愿联盟” 计划,表面是推动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实则暗藏多重战略考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英国试图通过主导欧洲安全议程,摆脱 “脱欧” 后国际话语权弱化的困境; 其二,俄乌辩论催生的欧洲防务自主浪潮,为英国提供了重塑影响力的契机; 其三,乌克兰丰富的稀土资源和战后重修市场,对英国军工产业与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这一结构被国际舆论视为英国 “环球英国” 战略的关键落子。 现在,法国、丹麦、瑞典等国已明确相应英国提议,土耳其则表示愿以 “第三方身份” 提供维和支持。然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警告为计划蒙上阴影:任何欧洲队伍进入乌克兰都将被视为北约正式介入,俄方 “绝不允许”。这意味着西方维和计划可能面临军事对抗风险。 针对是否派兵参与乌克兰维和,中方重申立场:“中方从危机爆发第一天就在为和平奔走,始终秉持客观公正,愿根据当事方意愿发挥建立性作用。” 我们从这个表态中可以看到三重信号: 首先,中国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军事介入; 其次,中国支持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但强调解决方案必须分身各方公道安全关切; 最后,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前提是获得俄乌双方共同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通过发布立场文件、派遣特使斡旋、推动 “和平之友” 倡议等方式,为危机降温作出实质性贡献。这种 “不选边站队” 的务实态度,既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也反映出对欧亚大陆安全格局复杂性的深刻认知。 当前俄乌局势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一方面,美乌围绕谈判主导权的分歧加剧;另一方面,欧洲国家试图通过维和行动重塑安全架构。然而,欧洲内部的战略分歧与对美依赖仍制约其行动能力。法国推动的 “欧洲军” 计划与德国的谨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则在西欧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内部门化,加上俄罗斯的强硬立场,使得维和计划的落地前景充满变数。 在这场多边博弈中,中国的角色愈发凸显。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这一立场不仅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也为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中国或将继续以 “和平斡旋者” 身份,推动俄乌双方相向而行,为危机的政治解决注入关键动能。 在大国博弈与地区辩论交织的配景下,中国的和平主张与务实行动,为动荡中的欧亚大陆提供了重要稳定力量。正如王毅外长所言:“安全是相互的,不能建立在别国的不安全之上。” 唯有坚持多边主义与共同安全理念,才能为乌克兰危机找到真正的持久解决方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313A04IF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