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晚,美国和乌克兰高级别代表团在沙特吉达的谈判结束。 随后美乌发表联合声明,乌克兰愿接受美国提出的30天临时停火。 而对于这个停火协议,俄罗斯方面明显更加的谨慎,表现要进行有条件的谈判。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如此有底气? 战争已颠末去了三年,俄罗斯的气力到底是强还是弱呢? 此外,如果俄罗斯同意了停火协议,会给俄罗斯带来什么利益? 俄罗斯的战场韧性与战略耐力从库尔斯克的攻防战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在军事方面到底是强还是弱。 乌军曾以“越境突袭”占领该州大部门地盘,试图以“俄领土换谈判优势”。 然而根据央视新闻的相关报道内容,在13日当天,俄罗斯国防部对外宣称,俄军乐成完成对库尔斯克州内梅洛沃伊、波多尔以及苏贾这三座城镇的收复工作。 这种“失地—反击—收复”的拉锯,暴露的不是俄罗斯的虚弱,而是其战争机器的适应性。 从初期的“闪电战”受挫,到如今依托本土动员、集中火力的“渐进式推进”,俄军已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斲丧战逻辑。 经济层面,西方制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 能源出口锐减、SWIFT系统剔除、科技断供,让俄罗斯GDP在2024年陷入负增长。 但数据之外,俄罗斯展现出惊人的经济韧性。 转向亚洲市场的能源商业、卢布结算体系的局部突破、军工产能的战时动员,使其避免了全面崩溃。 国际层面,俄罗斯的“孤立”表象下藏着战略纵深。 尽管被G7除名、联合国投票孤立,但其与中国的能源、军工合作深化,与印度、土耳其的“非对称外交”奏效。 更关键的是,战争暴露了北约的“外强中干”。 2025年北约对乌军援同比有所降落,成员国陷入“弹药荒”,而俄罗斯通过伊朗无人机、朝鲜炮弹的“灰色补给线”,维持着战场优势。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让俄罗斯在持久战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利益互换下的“默契游戏”2025年3月11日的吉达谈判,被视为美俄息兵的“关键转折点”。 美国以“恢复情报共享、军援”为诱饵,说服乌克兰接受30天停火。 俄罗斯则通过普京与威特科夫的闭门会晤,释放“有条件谈判”的信号。 表面上,这是美国“调停者”的胜利,实则是三方利益的再平衡。 对美国而言,停火是“止损”与“牟利”的双重考量。 2025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当局急需“俄乌和平”政绩。 同时,乌克兰承诺的“矿产资源协议”,让美国看到掌控欧洲能源命根子的机会。 对乌克兰来说,停火是无奈的“喘息之计”。 库尔斯克的败退、苏梅州的后勤压力,让乌军急需西方军援重整旗鼓。 这也折射出乌克兰的脆弱,那就是依赖西方援助的同时,不得不接受美国的“交易式外交”。 而俄罗斯方面,则是比较谨慎。 普京提出“停火必须伴随长期解决方案”,核心诉求未变,即乌克兰中立、认可俄控四州、排除北约介入。 停火对俄的“三重红利”尽管俄军于库尔斯克一路高歌猛进,但俄罗斯对于停火持“谨慎开放”态度,暗含深层战略算计。 其一,意在巩固所获战果,促使事实边界得以固化。 收复库尔斯克后,俄罗斯急需时间消化占领区,比如创建行政机构、迁移亲俄居民、铺设军事设施。 30天的停火期,足以让俄罗斯完成这些“战后基础建立”工作,从而将当前的“临时控制线”逐步转化为实际意义上的国界。 其二,以此分化西方阵营,努力拓展外交空间。 美国的停火提议,暴露了北约内部的裂痕。 欧洲众多国家受能源危机冲击,急切期望“及时止损”,而像沙特这类中东国家,则满心期许担当“和平调解者”角色。 在此情形下,俄罗斯借助与美国的互动交流,一方面能够防止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的舆论不利局面,另一方面还可拉拢中间权势,进而缓解制裁所带来的压力。 其三,争取喘息机遇,对作战斲丧节奏予以调整。 于停火期间,俄罗斯能够顺势开展部队轮换、补充弹药等工作,同时对后勤保障体系进行全面整顿。 结语站在2025年的节点,俄罗斯显然不是“失败者”。 它失去了欧洲市场,却开拓了东方伙伴,承受了经济阵痛,却锻造了战时经济体系,遭遇国际孤立,却在战场重塑了威慑力。 这种“弱中有强、危中有机”的状态,本质上是俄罗斯“大国底色”的延续,即以战略耐力对冲外部压力,以局部胜利巩固谈判筹码。 美俄在停火问题上的“默契”,并非源于善意,而是利益的合谋。 美国需要“体面退场”,俄罗斯需要“固化成果”,而乌克兰则沦为这场博弈的副角。 参考资料 光明网:美乌发表联合声明:接受30天临时停火 央视新闻:库尔斯克战局渐明:俄军强势收复要地 乌军被迫调整防线 环球网:普京:支持与乌克兰停火提议但许多问题需商讨解决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317A08GL2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