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在联合国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 我国外长一句定调后,台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 而这之中,“台海中线”则是其中最具争议的象征之一。 近年来,中国大陆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淡化“中线”的存在,而美国则在态度上表现得愈发模糊。 事实上,早在2022年8月,一段中国海警船穿越传统意义上的“中线”的视频流传开来,外界发现,美国的反应不再像以往那样倔强。 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首次使用“历史默契”的表述,取代了过去对台海“中线”的明确支持。 美国,真的退让了吗? “台海中线”的历史与现实1954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尔特·明茨在地图上随手划了一条线。 目标在于遏制中国大陆的军事力量,同时维持台海两岸的稳定。 这条线被称为“明茨线”,从北纬27度延伸到23度,横贯台海,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摆设的一部分。 这条线从一开始就未获得国际法依据,也未颠末任何正式协议确认。 大陆对此始终不予承认,明确表示台海属于中国内海,“中线”只是美国人为制造的政治工具。 在20世纪冷战高峰期,大陆军事力量有限,“中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岸直接冲突,也成为“台当局”活动的心理屏障。 然而,随着冷战结束,美国环球战略调解,这条线逐步边缘化,更多地成为一种象征。 中国大陆的军事力量不断崛起,“中线”的存在感也随之减弱。 近年来,大陆军机和舰艇频繁越过“中线”,表明对该线的实际否定。 大陆的军事行动与“中线”的瓦解2019年,中国大陆调派歼-11战机飞越“中线”,与台湾军机对峙。 这一举动不但是技术上的展示,更是对“中线”存在的一次公开挑衅。 2020年,解放军轰-6战机在台海南部执行长航任务,直接绕行台湾岛南部海域,将“中线”完全抛诸脑后。 到2022年,大陆的行动更进一步。 中国海警船公开在传统“中线”之西海域巡逻,并将相干画面发布至网络。 这些行动标志着中国大陆对“中线”态度已从不承认转向实际行动上的“磨灭”。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中国大陆军事力量的崛起。 近年来,解放军水师和空军现代化步伐加速,不但在数量上占据上风,装备的质量也有显著提升。 歼-10、歼-11战机,以及远洋舰艇的高频率摆设,使大陆具备了在台海周边实施强势行动的能力。 这种军事力量的对比,使台湾当局在“中线”问题上显得愈发被动。 美国态度的转变冷战时期,美国对“中线”的态度不停是倔强支持,认为它是维持台海局面稳定的关键。 然而,2022年,美国时任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在记者会上改口,用“历史默契”来形容“中线”的地位。 这一表述既未明确否认“中线”存在,也未像过去那样旌旗鲜明地支持它,透露出美国对台海问题立场的微妙变化。 外界分析认为,美国的态度变化是对中国大陆军事力量崛起的现实考量。 面对大陆频繁的军事行动,美国已经无力继承将“中线”视作维持近况的工具。 与此同时,美国兵舰在穿越台海时的航线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严格贴近传统“中线以东”,而是稍向不同方向偏移。 这种调解被解读为美国试图制止直接与中国大陆在台海发生冲突。 不但如此,美国智库的态度也在变化。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台海专家葛来仪在转发大陆海警船穿越“中线”的视频时,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冷处理方式表明,美国学界对“中线”的象征意义也开始降低。 台湾的焦急与未来的台海局面面对大陆的行动和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也希望“台当局”能早日看清现实。 两岸统一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只管,“台独”多次批评美国“不够硬”,认为其对“中线”的淡化等同于对大陆的妥协。 2022年,民进党甚至公开号令“美国对台支持保持强势”。 但随着大陆军事行动常态化,这种呼声显得愈发无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局面的变化不但关乎两岸关系,也影响整个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 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调解,或将促使东亚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政策。 而日本和韩国近年来加速军事现代化,显然与台海局面变化密切相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319A08X1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