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3月,中东局势再度升温,美国和以色列几乎同时在伊朗及其关联势力周边采取军事举措,引发国际高度关注。 美军无人侦察机频仍现身伊朗边境,甚至一度闯入伊朗领空试探其防空能力;与此同时,以色列空军对加沙地带发起猛烈空袭,目标直指伊朗的重要盟友哈马斯组织。 美以两国的协同举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拥有60万大军的伊朗在当前困境下又能坚持多久? 美以步步紧逼,直指伊朗影响力美国对伊朗的军事威胁并不新鲜,但近期的举措却更加频仍和直接。 根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的报道,伊朗空军在当地时间3月17日发布了一份声明,指出一架美国MQ-4C无人机在试图接近伊朗领空时被伊朗空军发现,并在与伊朗的F-14战斗机及侦察无人机遭遇后撤回。 很显然,美军无人侦察机闯入伊朗领空,其目的绝对不止于获取谍报。 多方分析认为,美军此举旨在测试伊朗的防空系统反应速度,并收集其军队部署信息,为可能的直接冲突积累战术数据。 此外,美国重新强化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从经济制裁到军事威慑,多管齐下,意图进一步压缩伊朗的区域影响力。 几乎同时,在3月18日,以色列公布,将重新对加沙地带发动空袭。 显然,以色列的目标也十分明确——那就是削弱哈马斯的作战能力,而哈马斯被认为是伊朗在中东的重要代理人之一。 这种举措不但打击了哈马斯,也间接削弱了伊朗的“反抗之弧”战略。 据报道,以色列在举措前已向美方通报,这表明其空袭可能是美以联合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逐步削弱伊朗的代理人网络,减少其在中东的地缘政治优势。 伊朗的困境:经济制裁与军事压力双重夹击尽管伊朗拥有约60万现役军队,以及大量中短程弹道导弹,这些武器足以对中东地区的目标构成威胁,但其整体实力正被经济困境所削弱。 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对伊朗重启严肃制裁,导致其石油出口锐减、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上升。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伊朗2023年的石油出口收入相比2018年下降近80%,经济持续衰退使其难以维持高昂的军费开支。 这种经济压力直接影响了伊朗军事上的应变能力。 一方面,伊朗需要维稳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则要继续支持哈马斯、胡塞武装等代理人势力,以维系其区域战略。 但资源捉襟见肘的现状使其难以兼顾两端。 假如哈马斯或其他代理人组织的能力被削弱,“反抗之弧”将面对严峻断裂,伊朗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可能遭受不可逆的重创。 霍尔木兹海峡与军事威慑的底牌伊朗虽面对重重压力,但作为地区军事大国,其手中仍握有几张重要“底牌”。 此中最具威慑力的便是霍尔木兹海峡——全球石油运输的咽喉通道。 若局势进一步恶化,伊朗随时可以通过布设水雷和快艇袭击等方式封锁海峡,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严峻冲击。 此外,伊朗的弹道导弹气力可覆盖包括美军基地、以色列主要都会在内的中东重要目标,为其提供强盛的区域威慑力。 然而,这些“底牌”更多是一种防御性威慑,无法为伊朗创造恒久的安全保障。 美以两国显然在试探伊朗的反击底线,逐步通过试探性举措削弱其军事和经济上的恢复能力。 而伊朗若不能尽快找到有效的应对计谋,可能会在这种持续消耗战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美以战略与中东局势的未来走向此轮美以举措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美国通过侦察机活动获取谍报,以色列则对哈马斯发起精确打击,两者共同试探伊朗的军事能力和反应速度。 美以的目标不但在于当前的打击举措,更在于为未来可能的全面军事对抗做好准备。 对于伊朗来说,困境正在加剧。 若其代理人网络被进一步削弱,经济压力持续恶化,其地缘政治优势将难以维系。 尽管伊朗有可能通过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强硬手段进行反击,但这种计谋不但可能招致更严肃的军事报复,还会进一步恶化其国际孤立的局面。 更大的风险在于误判或擦枪走火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令整个中东地区陷入新的战争周期。 这场博弈不但关乎美以与伊朗之间的直接对抗,也对全球能源供应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外媒:美无人机接近伊朗领空,与伊朗战机相遇后撤离-新华网 2025-3-18 新华社每日电讯:以色列缘何恢复对加沙地带军事举措-新华每日电讯 2025-3-19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321A08W04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