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察战略核潜艇时发表了一番强硬言论,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他宣称,俄军不光在常规战场具备全面优势,还将彻底击溃乌克兰军队。 这番表态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光由于其释放了俄罗斯的战争刻意,更由于普京选择在核潜艇上发声。 这一场景背后透露了怎样的战略意图? 俄军究竟还有哪些底牌? 核潜艇发声,俄军释放威慑信号普京此次视察的“彼尔姆”号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核潜艇隶属“亚森-M级”,是俄罗斯海军现代化的最新成果。 这种潜艇不光具备隐蔽性强、续航时间长的特点,还可发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具备极强的战略威慑能力。 普京选择在核潜艇上发表讲话,显然带有象征意义:即便常规战场无法告竣目标,核威慑依然是俄罗斯强有力的后盾。 核潜艇的作用在于确保核反击能力,即便在遭遇首轮核打击后,仍能从深海发动报复性打击。 这种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使核潜艇成为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力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普京通过视察核潜艇,不光展现了俄军在战略领域的实力,也传递了“即便西方升高冲突,俄罗斯依然有能力应对”的信息。 战场推进与经济韧性:俄军的双重底气普京在讲话中提到,俄军在乌东地区的战场表现持续稳步推进。 据他介绍,卢甘斯克99%的地皮已在俄军控制之下,而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三州也超过70%的区域被俄军霸占。 尽管乌克兰军队在西方援助下发起了多次反攻,但俄军采取的“蚂蚁搬家式”推进战术,让乌克兰的攻势难以形成决定性胜利。 独立战争研究机构(ISW)的报告也显示,尽管乌克兰在部分地区取得了反攻成果,但俄军在关键战略据点的控制力依然稳固。 而普京此次表态,无疑是对外展示俄军在战场上的持续优势。 相比乌克兰严峻依赖西方援助,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展示出了更强的韧性。 同时,俄罗斯作为全球能源大国,能源出口收入仍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反观乌克兰,根据国际钱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其2022年外债规模已占到年度GDP的89%。 这种经济困境,加上战场物资需求的激增,让乌克兰不得不依赖西方援助。 然而,西方援助的持续性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西方援助难以为继?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美国和欧洲的援助。 然而,这种援助是否可以或许恒久维持,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截至2024年2月,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430亿美元的军援,其中包括“海马斯”火箭系统、主战坦克等重型武器。 与此同时,欧洲的弹药生产能力也面临瓶颈。 此外,乌克兰能否有用利用现在的援助资源,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冲突的延长,西方内部对战争可能进入僵局的担忧逐渐扩大。 战场上乌克兰的表现,直接关系到西方是否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支持它。 焦点目标与会商博弈普京明确表示,俄军的目标是永久吞并克里米亚以及乌东四州,同时推动泽连斯基政府下台。 这一目标意味着,俄罗斯的战略方向并非仅限于通过战场胜利换取会商筹码,而是要在地缘政治上实现更大的战略优势。 这种目标的明确化,也注定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 普京的强硬表态实际上是对西方释放信号:会商桌上的让步不会来自俄罗斯,除非俄军以战场胜利来迫使对方妥协。 然而,对于北约而言,这种战略目标是不可接受的。 北约一再重申,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 未来走势:战争将走向何方?从当前局势来看,俄乌战争有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如果西方援助继续加强,乌克兰或许可以或许在部分战场实现反攻突破;但若西方内部因资源分配问题产生分歧,乌克兰将面临更大压力。 另一方面,俄罗斯依靠核武威慑和经济底牌,可能试图将战争拖入恒久化甚至“冻结冲突”状态,类似朝鲜半岛的停战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战争的最终走向不光取决于战场局势,还依赖于会商桌上的博弈。 普京的强硬表态只是一部分,更大的变数来自于西方是否会调解对乌政策,以及乌克兰能否在军事和经济困境中坚持下去。 普京此次在核潜艇上的讲话,释放了俄罗斯在军事与战略上的多重信号。 俄军在正面战场的推进、核威慑的展示以及经济韧性,构成了普京的焦点底气。 而乌克兰的未来,则悬于战场表现和西方援助能否持续之间。 对于全球而言,这场战争不光是一场地区冲突,更是一场关于秩序与力量格局的较量。 参考信息 观察者网 普京表态“再也不会轻信西方”,点名英国 中新网 普京:俄军已控制卢甘斯克99%的区域 人民网 2022年乌克兰外债占GDP比重上升至89% 观察者网 美媒:为援助乌克兰,美国陆军考虑从其他项目抽调资金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1A09H0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