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俄罗斯启动新一轮春季征兵,总数高达16万人,覆盖18至30岁适龄男性。这是自201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征兵,也是在俄乌冲突连续背景下,克里姆林宫对军事体量再度加码的直接体现。 早在数月前,普京就签署法令,计划将军队总规模扩充至239万人,将现役军人数量提升至150万。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内,俄军将增加18万现役兵力,一场深层次的军事重构已经展开。 “不会上火线”?答应与现实的连续拉扯俄国防部副部长、海军中将弗拉基米尔·齐姆良斯基公开答应,本轮征召的新兵不会被派往乌克兰战场。然而,自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已有多起征召兵死于边境交火的案例。早期“新兵不上火线”的答应,在战场现实中频频破裂。 在俄乌冲突的连续拉锯中,人员伤亡不断扩大,俄军在人力储备上的压力日益加重。当官方答应与现实摆设发生错位,社会的不安与质疑也在不断累积。 兵役关照无处不在,征兵制度全面数字化今年的征兵期将连续至7月。除传统的邮寄关照外,俄罗斯当局首次通过国家服务网站Gosuslugi推送电子征兵令。莫斯科市政平台mos.ru也在4月1日当天向市民发出征兵关照,征兵工作正加快向线上延伸。 征兵年龄上限从27岁提高至30岁,潜在兵员池显著扩展,年轻一代的生存节奏,被国家战争呆板以更高频率卷入。 面对战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俄罗斯青年寻求通过“替代性文职服务”规避兵役。但这一选项的可行性正变得愈发模糊。独立人权律师蒂莫菲·瓦斯金在媒体上直言:“每一轮征兵都像一场抽签,当局总能想出新办法补充军力。” 在政策不断调解、制度渐渐紧缩的背景下,逃避兵役的“灰色地带”也在被快速清理。战争的社会动员正趋于全方位、制度化、不可回避。 三次扩军背后:制度扩张与安全焦虑除了义务征兵,俄罗斯还在大量招募条约兵,并从境外引进外籍兵力。据媒体报道,甚至包括来自朝鲜的“支援队伍”。 这一系列补员手段的背后,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遭遇的连续性消耗。据BBC与独立媒体Mediazona联合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凌驾10万俄军士兵阵亡,而现实数字大概远高于此。 自全面战争爆发以来,普京当局已三次扩雄师队规模。2023年12月,俄罗斯国防部以“应对乌克兰战争与北约东扩带来的威胁”为由,再度上调军力指标。 在克里姆林宫的话语体系中,战争不仅是一场区域冲突,更是国家安全布局的核心环节。军队的规模化演进,正渐渐演变为制度层面的战略性再定位。 北约东扩应激反应:芬兰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