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红十字,在缅甸的乱局中,被打成了“可疑目标”。 4月2日,《纽约时报》披露了一条让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一支隶属中国红十字会的援助车队,在缅甸北部执行人道救援任务时,遭到了缅甸军队的实弹“迎接”。而消息来源,赫然是缅甸地方武装——德昂军。 原本以为是武装冲突区域的常规火并,没想到这一次,枪口却对准了手无寸铁的中国援助人员。 缅军:不是袭击,是“鸣枪”——开枪的艺术解释缅甸军方很快承认确有开火之事,但随即抬出了那块早已被打烂的遮羞布——“鸣枪示警”。按照缅军的说法,中方的9辆援助卡车挂的是缅甸当地牌照,未经军方批准,还“擅自”穿越了某个查抄站,拒绝停车。于是他们在距车队百米处“温柔地”朝天开了几枪,只是为了提醒,而非攻击。 仿佛子弹飞得再高些,就能洗清责任;仿佛在缅甸这片土地上,红十字的标志不再代表中立与救援,而是需要“特别交待”的“目标”。 德昂军“护送”返程,武装借中国“秀人道”事发地点位于缅军和德昂军接壤地带,曼德勒东北部瑙丘镇附近。按地理说,这是个“火药味和长处接壤处”;按政治说,这是缅甸内战剧场里最典范的一幕:谁都不是无辜者,谁都想把中国拉进自己阵营。 缅军先开了枪,事后又赶紧自作掩饰;德昂军马上跳出来“仗义执言”,说中方车队是在他们的保护下安全返回。一边把子弹扣在缅军手里,一边把“保护中方”这顶高帽往自己头上戴。人道主义成了他们“作秀”的配景板,红十字车队成了地缘政治的“道具车”。 救灾的标语响彻天,子弹却射向物资车中方此前才刚刚呼吁缅甸各派放下成见,全力救灾。然而现实却是,一头喊“救人要紧”,另一头在开火吓唬运送物资的人。 缅甸的军政府和地方武装,嘴上都念着和平、稳定、救援,手里却不离枪杆子和算盘珠。打着“安全审查”的旗号,对救命物资喊打喊杀,这不是无能的军纪,而是赤裸的算计。 中国善意被当成提款机?红十字会的车上拉的是救命药品与物资,而不是武器弹药,更不是谍报人员。这些物资是给地震灾民准备的,不分种族,不问阵营,却被当成政治投名状来摆弄,这种行径不是杂乱那么简单,而是道德停业。 缅军用“鸣枪示警”四字来搪塞,仿佛把实弹叫成“礼炮”,就能洗清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羞辱。而德昂军这边,一副“人民保姆”的嘴脸,却藏不住他们将中国救援当做“外交道具”的精明算盘。 这场荒诞剧的配景,是缅北持续的地震灾情、战乱与民不聊生。中国红十字会原本是冲着“救命”去的,却在枪声中狼狈折返。这不是“乌龙事件”,这是对国际救援规则的正面撕裂,是对中立原则的公然挑衅。 当人道主义沦为“火并捏词”,子弹比信任先到更何况,中国是缅甸最大邻国,数十年来在缅投资无数,修桥铺路、建电厂挖矿山,从来不是袖手旁观。而在这次地震后,中方第一时间提供支援,不问敌我,只为救人。缅甸军方却以“没打招呼”为由开枪,这不是管理不善,而是赤裸裸的“吃饭砸锅”。 中缅边境早已不是简单的“邻里纠纷”,而是一锅地缘政治的大乱炖,红十字车队此行成了最无辜的“撞锅菜”。 当红十字的车队在缅甸的土地上也要提防子弹,这说明:文明未至之地,理性与规则,只是纸上谈兵。而缅军的一枪,打的不是车胎,是信任;打的不是援助,是中国的面子——这个账,迟早要有人来算清。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3A05T9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