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中日韩“共同应对”特朗普对等关税 只能是美好愿景?亚洲团结起来为什么这么难?

2025-4-4 23:31| 发布者:admin| 查看:83| 评论:0

摘要: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启动其任内最激进的关税政策,在一场被特朗普称作“经济独立宣言”的关税重启中,亚洲再度成为最直接的冲击对象。从中国到东南亚,从日韩到印度,多国被统一纳入高额征税清单,仿佛一场覆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启动其任内最激进的关税政策,在一场被特朗普称作“经济独立宣言”的关税重启中,亚洲再度成为最直接的冲击对象。从中国到东南亚,从日韩到印度,多国被统一纳入高额征税清单,仿佛一场覆盖全区的“政策横扫”。然而,若将这份关税清单逐条解构,不难发现——这场外貌上的“统一惩罚”,实际上是一种精密设计下的非对称打击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的一场运动中发表关于“对等关税”的讲话。图源:法新社(AFP)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美国对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征税幅度明显分层:中国作为首要目标,被征收高达54%的惩罚性关税;越南与柬埔寨虽未被正式视为“战略对手”,却也遭遇了高达46%与49%的关税重压;印度(26%)、泰国(36%)位列中等打击对象;即便是日本(24%)与韩国(25%)这样的传统盟友,也未能幸免于此次高关税波及。

特朗普还对至少60个贸易伙伴加征了高额“对等关税”,称这些国家对美国产物征收了过高关税。图源:彭博社(Bloomberg)

这份名单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更深层的布局信号:美国并非仅就中美贸易逆差“对症下药”,而是意在对整个亚洲制造网络实行系统性压力测试。从半导体到纺织,从高技术中心品到低端组装链条,关税大棒所指之处,几无幸免。

特朗普对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大规模加税,外貌上是贸易赤字下的对等回应,实际上更像是一次带有明确地缘目标的经济再布局行动。这不只是关税政策的技术调解,更是一场企图重构环球供应链主导权的战略豪赌。

美国关税大棒对于亚洲国家的分层打击

在这场由特朗普政府重新点燃的关税战中,亚洲并没有被简单粗暴一视同仁地对待。相反,一套隐含分层逻辑的征税体系悄然成形,它如同一张剖面图,将亚洲国家在环球制造链中的位置、对美市场的依靠程度与自身的战略属性清晰分别开来。

根据关税幅度、对美市场依靠程度以及贸易逆差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四层打击逻辑

数据来源:白宫、经济复杂性观察站,贸易平衡和进口份额数字基于 2024 年贸易数据。

第一层:高逆差、高依靠——最直接的打击对象

此次关税升级中,冲击最为沉重的,无疑是中国与越南。这两个出口大国恒久在美国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同时也维系着环球制造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装与中心品输出角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对美出口量庞大、贸易逆差显著、产业链条深度嵌入环球网络之中。特朗普“经济对等”叙事将其定义为“不公平贸易”的主要对象,使其遭遇了高达46%至54%的惩罚性关税。

但关税的真正意图,并不止于简单的成本调节。它更像是一种对现有出口模式合法性的布局性否定——是将过往的制造逻辑定性为“失衡”、将由此支撑起的增长路径推入审判台的政治行为。这不是对数字的纠偏,而是对模式的整理。

对中国而言,这轮加税早已超出了经济层面的范畴,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战略遏制的意图。它不仅要挤压中国产物的价格竞争力,更希望通过持续施克制使环球制造链重新洗牌,从而削弱中国在环球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而对越南来说,这一轮打击则显得格外讽刺。作为“China Plus One”战略下最受青睐的承接国之一,越南在过去几年凭借地缘位置、成本优势以及政治中立姿态,吸引了大量原本属于中国的外资订单,一度被视为新一代“世界工厂”的候选者。但这统统在特朗普政府的新关税逻辑中被彻底重写。此次关税政策并未将越南排除在外,反而与中国一并纳入重税清单,显示出美国对整个亚洲生产体系的新认知:不论产地在哪,只要最终“出口太多”,就是问题。

第二层:产业承接者与地区盟友——暖和打击以控场

相较之下,像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则处在“暖和打击区间”。它们在美国产业链中所占比重虽不如中国与越南那么核心,但也在近年来成为替代承接者的重要力量。特殊是印度和泰国,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希望“规避中国风险”的制造资源。

恒久以来,日韩凭借在高端制造、精密零部件与半导体核心环节的技术优势,牢牢占据着环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也一度被美国视为遏制中国技术崛起的“前沿阵地”。无论是半导体装备中的光刻技术、化学材料,还是高阶芯片封测所需的微型工艺,日本与韩国都是环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上游供应者。

正因如此,美国在此次关税调解中对日韩并未“全力下手”,而是选择了一种“保留合作、局部施压”的有限惩罚策略。具体来看,日本被征收了24%的关税,韩国为25%,在高于美方基准关税的同时,仍明显低于对中国、越南等国的极端税率。

这种中心路线反映的并非美国的仁慈,而是一种制度性计算:日韩固然是同盟,但也是对手。它们既是美国打造“印太科技围栏”不可或缺的环节,又在某些产业节点上对美形成了隐性依靠压力。美国需要它们在技术与产业标准上“站队”,但也不容它们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日韩与中国的经济联结极其紧密。中国是日本半导体装备出口的重要市场,也是韩国芯片出口的最大单一买家。美国深知,若在经济上对日韩施压过重,可能会促使日韩企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削弱美国对高端产业链的掌控力。

第三层:低成本制造者——外围链条的牺牲品

然而,美国的征税逻辑并未止步于对大国和制造强国的打击。在整个关税清单的下沉部门,一批对美出口体量微小、甚至在国际媒体中极少被提及的亚洲国家,意外地出现在最高关税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与老挝——它们无一例外地处于环球制造体系的低端与边缘,却被施加了高达49%的关税压力。

从外貌看,这些国家并不足以威胁美国的贸易平衡;但从环球供应链的角度,它们却扮演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角色。特朗普政府显然以为,大量的中国资源可以选择这些低成本的经济体来重返美国市场,因此选择用极端的关税惩罚手段对这种“供应链绕行术”进行封堵。这是一种战术层面的“釜底抽薪”,目的不是重创本地经济,而是堵截制造业规避的最后通道。

这些国家成了环球制造网络中的“非主角受害者”。它们并不是这场对抗的始作俑者,甚至无法在宏观谈判中拥有话语权,但却因为身处产业链的“末梢枢纽”,在权力角力之中首当其冲。

第四层:边缘市场与战术观察者——制度模糊区的敲山震虎

与此同时,另有一类国家被悄然纳入了美方的战略视野中。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与巴基斯坦,固然此次所受的关税力度相对较轻,但其被列入名单的自己,已经说明美国不再将它们视为“安全区”的一部门。它们被纳入“雷达”之内,不是因为威胁性,而是因为战略敏感性。

这一政策设计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短期收益,而是一种制度性的敲山震虎。美国政府正在用一套清晰的“行为规范”重塑环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供应链中的位置与责任分界:要么选择高度服从与共同美国主导的产业格局,获得“临时性通行证”;要么承受关税、审查与规则重构所带来的恒久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预防性的制度规训,也是在告诉这些发展中经济体:下一轮冲击可能比现在更猛烈。

这场关税风暴的底色,远不止是经济账本上的赤字与盈余。它所映射的,是一个正在重塑的环球治理逻辑。在这套逻辑中,分层征税不只是贸易政策,而是治理方式的外化,是美国对环球制造体系进行再布局的手段之一。

亚洲国家可能“团结”吗?

尽管特朗普政府在形式上对亚洲“雨露均沾”地加征了关税,但这并不意味着亚洲各国的处境与反应具备可比性。“统一受压”这一叙事,自己就掩盖了一个更真实的毕竟:亚洲国家在环球供应链中的位置不同、对美依靠程度各异、与中美双方的战略联动基础也极不对称。

在这场以“经济独立”为名、以重塑环球制造体系为实的系统性打击中,中国无疑承受着最直接也是最深层的压力。它是目标,也是靶心。面对出口通道的不确定、核心技术受限、资源外流趋势加剧,中国的政策重心正敏捷从“稳定外向增长”转向“科技自立”与“内需拉动”。国家资源向本土高端制造倾斜,试图通过产业升级对冲脱钩风险,并重建一个面向环球南方的新出口重心体系。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遭遇冲击的阴影下,另一些国家却正在悄然书写另一种“战略套利”的脚本。越南、印度、泰国等地,过去五年间正是得益于“China Plus One”战略的东风,吸引了大量为规避地缘风险而转移的外资与产能。这些国家虽同样出现在征税清单之上,但它们所遭遇的关税,更多是“陪绑”于区域系统中的次生效应。在它们眼中,美国的对华强硬不无代价,但也带来了实打实的布局性时机——在环球制造链被迫重组之际,它们有望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生产基地”与“低成本替代者”。

图源:越通社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们在外交场上显得格外审慎。没有公开反对,也不愿站队。在制衡与等待之间,它们的算盘是清楚的:伤不致命,便可等待落点。

对于日本与韩国而言,情况则更加玄妙。这两个恒久的美国盟友,在经济层面与中国深度交织,在安全领域却又对美国高度依靠。它们既不能全然站在中国一边反对美方政策,也不敢在经济优点受损时对美国过于顺从。于是我们看到,它们在此次加税变乱中低调应对、话语审慎,只希望在不触怒华盛顿的前提下,保留与中国市场的合作余地。

印度则如一名机动的棋手,在“去中国化”与“替代战略”之间高调推进自己的环球制造目标。它不但试图在中美博弈中获得产业迁徙的资源红利,也希望借此增强其在亚洲区域中的议价权——不仅是作为替代者,更是作为未来规则共同订定者。

这一系列复杂盘算的背后,映射出亚洲国家在这场贸易战中的深层分利格局。它们的选择不是基于“共同体”的想象,而是精算自身的“盈亏表”。在环球政治经济博弈的现实中,没有哪个国家会因为道义感而牺牲其在下一轮制造链分配中的位置。有的国家在止血,而有的国家,正在想法从别人的伤口中接住流出的时机。

这正是现实世界运行的常态——不是不愿团结,而是无力在竞争中团结。

当然,并非所有亚洲政治家都对这种分裂视而不见。近日,新加坡《团结早报》登载了一篇来自韩国前外交高官李钟和的署名文章——《亚洲须团结一致才能经受住特朗普2.0》。他明确指出:

“特朗普2.0”可能带来的关税震荡,将对亚洲构成系统性威胁,亚洲必须敏捷创建协调机制,否则将再一次被迫担当由外部订定的贸易游戏规则。

李钟和发起,亚洲应以东盟平台为核心,创建应急性“贸易安全机制”,协调关税应对、信息共享与谈判筹码。他同时点名日本与韩国,称其应在中美之间扮演“协调性平台角色”,而非消极共同美方的单边制裁机制。

这表明:在布局性分裂仍旧存在的现实中,亚洲也正出现少数苏醒声音,意识到“各自为政”的代价可能远远高于政治妥协的代价。他指出,如果区域国家仍旧各自为政,最终将再次落入被动担当由外部订定规则的旧循环之中。他主张,以东盟为平台,应尽快创建告急贸易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关税应对,至少要构建出一个“最低限度的区域自保体系”。如果继续沉浸在彼此替代的幻象中,亚洲大概将在制度重构的大潮中集体失语。

然而,理性呼吁归理性呼吁,政治经济布局从不因一篇文章而改变。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战略反思是否能真正转化为行动共识?是否有国家愿意率先承担协调成本,放下竞争心态,实现最低限度的共同行动?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区域意志,能够在各自谋利的格局中,站出来为“下一轮环球化”夺取属于亚洲的话语权?从目前的迹象来看,这一共识仍远未成形。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消息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3A06Z8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