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最新贸易数据表现,2024年德美贸易额增至2528亿欧元,首次超越中德贸易额的2470亿欧元,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同伴。 这一反转标志着德国作为中国长期“黄金搭档”的经贸角色发生历史性转变。 过去中德在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深度绑定,但2023年以来,德国对华出口连续下滑,汽车零部件出口跌幅达12%,而同期对美贸易却逆势增长。 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全球财产链的剧烈重构,更凸显德国对华战略的“变脸”本质——从依赖转向竞争,从合作转向制衡。 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裹挟,也有财产竞争的升级,其影响远超传统意义上的美日韩博弈。 德国的“变脸”:从黄金搭档到战略制衡中德经贸合作曾被视为全球财产链分工的典范。 德国凭借高端制造技术,中国依托庞大市场和生产力,双方形成了“技术输出—市场消化”的互补模式。 德国车企全球销量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则长期入口德国关键零部件以支撑制造业升级。 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财产的崛起,这一均衡被打破。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以超60%的全球市场份额领跑行业。 比亚迪等品牌凭借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暴增(如比亚迪ATTO 3获评英国年度最佳电动车),直接冲击德国传统燃油车利润焦点区,展现中国智造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颠覆性力量。 德国对此的回应是“去风险化”。 2023年发布的《中国战略》明确提出淘汰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转而布局越南、墨西哥等替换供应链。 更值得警惕的是,德国对华政策转向的背后,隐含了与美国在新能源补贴、技术标准等领域的深度绑定。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540亿欧元补贴,吸引了巴斯夫、大众等德企赴美建厂,进一步减弱了中德财产链的黏性。 欧盟的“双刃剑”:保护主义与内部裂痕德国的转向并非孤立事件,其与欧盟对华政策的联动性日益增强。 2024年欧盟无视中方抗议,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试图遏制中国新能源财产的全球扩张。 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激活了欧洲市场”,强行加税将损害欧盟自身利益。 欧盟内部的分歧暴露了其战略矛盾:一方面试图通过贸易壁垒保护本土财产,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中国供应链的高效与成本优势。 例如,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主动提出“最低出口价”以规避关税,但欧盟委员会仍以“缺乏证据”为由拒绝,进一步激化矛盾。 这种“保护主义幻觉”不仅未能提升欧盟竞争力,反而加速了中欧财产链的脱钩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匈牙利电池工厂等举措,逐步绕过欧盟壁垒,巩固在欧洲市场的技术话语权。 中国的破局:财产链升级与多边博弈面对德国与欧盟的“变脸”,中国的应对计谋呈现双重路径:技术突围与多边制衡。 在技术层面,赛力斯与华为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聚焦赛力斯汽车旗下的AITO问界品牌,双方联合设计、联合营销,逐步打破西方技术把持。 在多边机制上,中国依托RCEP强化与东盟的中间品贸易,对冲对欧出口下滑的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摇晃”并未完全切断中德合作空间。 朔尔茨政府一面签署《中国战略》,一面仍支持欧盟推迟对华加税投票,表现其政策仍受经济利益与地缘压力的双重拉扯。 结语 当中国从“技术买家”蜕变为“技术竞争者”,传统合作同伴的警惕与制衡不可避免。 然而,这种转变也为中国提供了财产升级的契机——通过技术创新与多边机制,中国正逐步突破西方围堵,重塑全球财产链的话语权。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博弈的焦点并非“谁取代谁”,而是“谁能界说未来”。 德国的摇晃、欧盟的裂痕,恰好印证了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不可替换性。 面对变局,唯有坚持开放竞争、深化自主创新,方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参考资料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23年一季度德国对华贸易同比降落10.5%至647亿欧元,贸易逆差降至165亿欧元》 新华社:《综述|德国汽车业希望加强对华合作推动绿色转型》 澎湃新闻:《欧洲小国变身锂电一哥,匈牙利缘何成中企投资热土?》 新华社:《综述丨德企加强全球布局以应对美关税威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3A09IQ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