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立陶宛设立所谓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试图借此提高国际影响力。 然而,四年后的本日,立陶宛不仅因寻衅中国付出高昂代价,当初美台承诺的“合作红利”也迟迟未兑现。 曾经满怀等待的立陶宛,如今在经济与交际上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从经济损失到国际孤立2021年,立陶宛以允许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的方式,突破“一中原则”的交际红线。 这一行为迅速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中国交际部随即宣布将中立关系降为代庖级,同时召回大使,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含立陶宛零部件的商品被禁止进入中国市场,波罗的海小国的产业链出口几乎被掐断。 制裁的后果显而易见。 数据显示,2023年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额比2020年暴跌70%,木材、乳制品等产业因失去主要市场陷入困境。 此外,德国大陆团体等跨国企业因中国市场压力,不得不切断与立陶宛的供应链合作。 到2024年,立陶宛的逾期国债激增至470亿美元,占GDP的35%左右。 这些经济数据背后,是小国立陶宛为没守住底线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受打击的不只是立陶宛的经济,其在国际社会中也逐步陷入孤立境地。 2024年,欧盟暂停了在WTO内力挺立陶宛对抗中国的诉讼,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示,单一国家的问题不应该影响整体的中欧关系。 美国方面也早已转移注意力,将资源投向本国芯片产业,对立陶宛的困境无动于衷。 台承诺的经济支持为何成空?立陶宛在挑战中国的同时,也对“台当局”的经济承诺寄予厚望。 2021年,“台当局”声称将向立陶宛半导体行业投资650万欧元,并追加1400万欧元采购技术,还吹嘘立陶宛将成为“欧洲硅谷”。 这种“金元交际”一度让立陶宛政客信心满满,甚至放出五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创造数万高薪岗位的豪言。 然而,现实给了立陶宛当头一棒。 截至2023年,所谓半导体合作因土地审批、电力短缺等问题而停滞不前,“台当局”的投资额远低于承诺额度。 Teltonika创始人鲍科施提斯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愤怒表示,政府的承诺不过是“画饼”。 更讽刺的是,“台当局”还将部分本来用于半导体的资金转移到了无人机项目,进一步引发立陶宛国内的不满。 欧美盟友的冷漠态度立陶宛曾以为,美国和欧盟的背书能够为其涉台政策提供保护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立陶宛发现这些承诺并不牢固。 美国虽在2021年表示支持立陶宛与台岛的关系,但自2022年起,华盛顿的重心便转向实施本国芯片法案,对立陶宛的困境不闻不问。 欧盟方面也逐渐疏远立陶宛,尤其是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明确表示,立陶宛的困境不应阻碍中欧经贸合作的整体框架。 在这种情况下,立陶宛的交际处境变得愈发尴尬。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2024年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任后试图两边讨好,一方面宣称盼望改善中立关系,另一方面又继续向台当局施压要求兑现合作承诺。 然而,这种骑墙的交际策略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反而令其被多方质疑。 立陶宛的未来何去何从?立陶宛的现状为其他小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涉台问题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挑战“一中原则”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立陶宛本来可以通过务实的交际政策,在中美欧之间寻求平衡,但不切实际的冒险行为让其被踢出了“平衡游戏”。 不仅如此,美台承诺的经济红利迟迟未兑现,更让其在国内外两端受挫。 未来,立陶宛若想改善当前困境,必须认真考虑调整对华关系,并彻底摒弃错误政策。 中国的立场早已明确:恢复中立关系的前提是立陶宛必须采取实际办法,完全回到“一中原则”的框架内。 这场交际风波的结局不仅警示其他国家尊重“一中原则”的紧张性,也再一次说明,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小国一旦选错方向,后果难以承受。 参考资料: 海峡斲丧报:立陶宛陷入国家将要破产困境,开始向中国求救,中方会答应吗?2023-05-18 海峡导报:台湾半导体技术“奉送”立陶宛私企!王鸿薇爆是蔡英文下指令2023-07-04 直新闻:立陶宛想修复对华关系?缺乏诚意!丨北京观察 2024-11-26 观察者网:关于立陶宛,“欧盟暂停告状中国”2024-01-27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0A08Z3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