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乌克兰东北部重镇苏梅市遭遇俄军两枚弹道导弹袭击,爆炸发生在市中心最繁忙的街区,正值当地居民到场一年一度“棕枝主日”教堂活动。乌克兰内政部确认,袭击已造成至少32人死亡、99人受伤,其中包罗13名儿童。这是2025年以来乌克兰本土最为惨烈的单次袭击。 “敌人显然选中了人最多的时候、最密集的地点投放导弹,就是为了造成最大伤亡。”苏梅州军事管理局局长阿尔秋赫(Volodymyr Artyukh)这样描述现场状况。 两枚导弹,双重杀伤根据官方通报,俄军使用的是弹道导弹,其中第二枚弹头疑似搭载了集束弹药——这种杀伤方式堪称“地狱洒盐”,一旦在人群密集地带引爆,等于将数百颗小型炸弹洒在居民头顶,造成的破坏甚至比传统爆炸还要残忍。乌克兰总统府幕僚长叶尔马克(Andriy Yermak)直接痛斥:“这是蓄意屠杀平民。” 现场视频也印证了袭击的惨烈:建筑物支离破碎,街道上遍布血迹和尸体,救援人员在爆炸残骸中抬出一具具被紧急毛毯裹住的尸体。一辆被炸毁的无轨电车内满是焦黑,车内几乎无人幸存。 而且爆炸点相距仅200米,目标精准,分别击中教堂聚会会议区和附近的住宅、商店、学校,显然经过精心预判。 国际社会愤怒,特朗普却“觉得进展不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当天深夜发表讲话,怒斥俄罗斯“用恐怖拖延战争”。他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对俄罗斯施加更严肃的压力:“不要再抱有幻想,只有制裁才能制止导弹。”泽连斯基还指出,这场袭击发生时,乌方正单方面推行由美方提出的30天无条件停火协议,而俄罗斯在过去两个月里一再拒绝响应。 欧盟交际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表示,这是俄罗斯“在乌克兰坚持和平方案后,变本加厉的恐袭”。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迅速表态,认为“必须接纳更强硬措施迫使停火”。联合国乌克兰人道协调官马蒂亚斯·施马勒也罕见发表强烈措辞:“轰炸平民是战争罪,是对国际人道法的践踏。” 然而,与欧洲主流国家的义愤填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方面的态度——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特殊交际操纵之下。 就在空袭前48小时,特朗普的“特使”——房地产大亨出身的史蒂夫·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还在莫斯科与普京密会,时间长达4小时。当天返回白宫后,特朗普第二天评价会商成果时云淡风轻:“我觉得俄乌之间情况‘大概还可以’,你们很快就会知道了。” 这句“大概还可以”,听在苏梅幸存者耳里,恐怕比导弹还凉。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特使基斯·凯洛格(Keith Kellogg)随后发布声明称:“作为一名前军官,我知道什么该打,什么不该打。这次确实太过分了。总统特朗普正在努力结束这场战争。” “努力”的方式,是派一位地产商去和克里姆林宫真心实意。显然,“和平使者”的定义,在特朗普这届白宫有了新的解释:见完敌军统帅,结果换来一轮屠城,交际辞令里叫“大概进展不错”,现实中却是一地血肉模糊。 一场“会商”,换来多少尸袋?回到惨案自己,罹难者名单令人痛心。其中包罗苏梅国家剧院的音乐家奥列娜·科胡特(Olena Kohut),以及地方税务局副局长柳德米拉·霍尔杰延科(Liudmyla Hordiienko)——一个用音符慰藉人心,一个为国家管理服务,如今都倒在了毫无意义的袭击中。 而就在这些尸袋被抬出的同时,特朗普依然在镜头前展示他的“战略耐心”:“我们总得试试,不然怎么知道行不行?” 这场交际博弈的棋盘上,恐怕只有特朗普本人还在幻想“交易的艺术”可以横跨尸山血海。 战争还未结束,愚弄仍在继续当前,俄罗斯正在加强对苏梅地区的军事打击,甚至已越境推进至该州边沿的部分村庄。而过去24小时,俄军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赫尔松三地的袭击又造成至少8人死亡,18人受伤。战争仍在扩大,炮火未曾停歇。 这场“棕枝主日”的屠杀,无疑将成为俄乌冲突中新的转折点——不但因为其规模和惨烈程度,更因为它发生在一次本应带来和平的“交际努力”之后。 有人把祈祷当作保护伞,有人却把会商当作掩体——他们从会谈桌上站起,别人却再也起不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3A06U5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