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际刑事法院(ICC)迎来了一个戏剧性转折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机场被捕,并被押解至海牙。 这一事件不仅冲破了“大国元首豁免”的惯例,更让ICC这个长期被质疑为“纸老虎”的机构重新进入国际舆论的焦点。 然而,当ICC试图将同样的模式复制到俄罗斯总统普京身上时,却面对着法律和政治上的多重停滞。 杜特尔特被捕:ICC权势巨子的复兴还是国内政治博弈?杜特尔特的被捕是ICC近年来最重要的行动之一。尽管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了《罗马规约》,ICC依然依据“追溯条款”,对杜特尔特在任期间的“禁毒战役”展开调查。 这场禁毒行动导致数千名怀疑人在未经审判的环境下被处决,被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为“国家暴力”。 杜特尔特曾公开拒绝配合ICC调查,并以“主权至上”为由谴责ICC为西方干预他国内政的工具。 然而,在小马科斯政府的配合下,杜特尔特终极被捕。这一事件表面上显现了ICC的司法权势巨子,但实际上更是菲律宾国内政治博弈的结果。 小马科斯政府借助ICC行动削弱杜特尔特派系,同时向西方展示合作姿态。杜特尔特的被捕,更多体现的是菲律宾国内权力斗争的缩影,而非ICC权势巨子的全面复兴。 ICC的信心转向普京:法律与政治的双重阻力杜特尔特的被捕让ICC信心大增,但将同样的模式复制到普京身上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法律层面的管辖权问题。俄罗斯早在2016年退出了《罗马规约》,彻底切断了与ICC的法律关系。 这意味着ICC对普京的逮捕令缺乏法理基础。而菲律宾虽然退出规约,但杜特尔特被控告的恶行发生在退出前,ICC还能借“追溯条款”与菲律宾争论一番。但对普京而言,这一法律依据完全不存在。 其次是俄罗斯国内法律的掩护。俄罗斯在2020年通过《前总统保障法》,明白规定卸任总统享有终身司法豁免权。 这一法律设计直接回应了西方对普京的潜伏司法威胁,纵然普京卸任,启动豁免权剥夺步伐的复杂性几乎让司法干预变得不大概。 此外,俄罗斯的权力结构与菲律宾截然不同。普京在俄国内支持率长期维持在高位,掌控部队、情报机构与司法系统。俄罗斯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均不大概支持将普京移交海牙。这种高度会合的权力结构,让ICC的逮捕行动几乎无法在俄罗斯内部找到突破口。 国际司法体系的逆境:双重标准与现实挑衅ICC长期以来被批评,只敢对非洲国家领导人接纳行动,对大国领导人却鲜有实质性行动。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削弱了ICC的公正性,也让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ICC的历史记录显示,其逮捕行动主要会合于非洲国家领导人,如津巴布韦前总统穆加贝、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等。然而,对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领导人,ICC的行动屡屡受挫。 ICC对普京的逮捕令虽然象征着一种政治立场,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却难以突破法律与政治的双重阻力。 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既与ICC的法律局限有关,也与国际政治的现实密切相干。 大国领导人的运气更多取决于国内权力结构与国际气力平衡,而非国际司法机构的裁决。普京通过法律设计、舆论控制和军事威慑,构建了难以撼动的“威权安全网”,而国际社会对其逮捕的阻力,本质上是对俄罗斯核大国地位与环球影响力的顾忌。 从杜特尔特到普京:ICC的未来挑衅杜特尔特的被捕事件让ICC重新进入国际舆论的视野,但其可否以此为契机推动环球司法体系改革,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ICC对乌克兰战役的调查行动是其试图突破逆境的重要尝试。日前,ICC计划设立一个对乌克兰侵略恶行进行起诉的特别法庭,并已完成相干法律文件的准备工作。 这一行动不仅是对普京的直接法律挑衅,也被视为ICC试图提升自身权势巨子的重要一步。 然而,ICC的行动仍需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匈牙利等国的退出已经动摇了ICC的成员国基础。如果ICC无法解决双重标准问题,其吸引力和合法性将进一步下降。 同时,俄罗斯作为核大国,大概接纳包括核威慑升级或能源断供在内的反制手段,以掩护普京免受国际司法干预。 未来,ICC可否突破法律与政治的双重阻力,对大国领导人实施有效司法制裁,将直接影响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公信力。如果ICC仍无法摆脱“抓小放大”的双重标准,其所谓“环球正义捍卫者”的合法性将愈发岌岌可危。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3A03XJ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