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商业的漩涡里,澳大利亚上演了一出颇具戏剧性的“背刺”大戏,其主角无疑是位于西北海岸的达尔文港。 2015年,中国岚桥集团通过国际竞标,以5.06亿澳元获得达尔文港为期99年的租赁经营权。这本是一场合乎市场规则的双赢互助。当时,澳大利亚北领地财政捉襟见肘,而港口设施又亟待升级。岚桥集团的投资,不但缓解了澳方的财政压力,还为当地的底子设施建设注入了活力,货运量从1600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3000万吨。显然,这个合约对于两边都是一次美妙的邂逅。 但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在中美全球博弈的大配景下,澳大利亚态度急转直下,突然抛出了“收回达尔文港”的计划。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撂下狠话,表示澳政府在努力收回租给中国岚桥集团的达尔文港,他希望最好是在没有联邦政府参与的环境下达成协议,但如果不行,他们也准备强制征收。这种翻脸无情的行为,无疑在是一种不明智的赌博。 为何澳大利亚对这个原本稳固的商业互助突然“杀心大起”?阿尔巴尼斯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他们担心达尔文港会成为中国威胁澳大利亚甚至美国军事基地的“监听站”。不过,这种说法更像是一个政治借口,而非真实的安全忧虑。 实际上,美国的压力在这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尔文港离美军驻扎的军事基地不远,美国早就对中国公司在此活动表示过担忧。这次,澳大利亚再度对中企发难,不难看出是在向美国示好。美国在印太地域的战略布局非常需要澳方的配合,而达尔文港这个重要节点,自然成为了特朗普政府施压的对象。 其次是澳大利亚国内的政治博弈。眼下,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正面临连任压力。他需要借助强硬的对华态度来吸引选民的注意,以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将达尔文港题目作为反华立场的象征性变乱,不但能转移国内注意力,还能刺激民族主义情绪,为选战增加筹码。 然而,在追逐短期政治利益的过程中,他们似乎忘记了国际商业互助的基本准则——契约精神。这一局面无疑是对澳大利亚国际信誉的一次严重考验,商业条约和法律约束是国际互助的基石,一旦澳大利亚选择打破这些基石,将会怎样影响其未来的国际互助机会呢?对中国企业来说,此举极大地动摇了对澳大利亚投资环境的信心;对全球其他潜伏投资者而言,这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澳大利亚的政策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任何经济协议都可能被随意调头。 达尔文港的争取,不但是中澳之间的摩擦,更是一盘涉及多国利益的复杂棋局。美国借机夯实在印太地域的军事存在,而澳大利亚则希望借此站队获取更多战略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商业互助政治化的做法,最终势必会损害澳大利亚自身的经济发展。亚洲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占据其中的半壁江山。如果澳方继承以短视逐利的方式处理两国关系,势必会在未来的经济来往中自食恶果。针对此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一句话说透本质,明确表示不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不要把正常的商业互助政治化。 中澳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应被一场政治闹剧抹黑,更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蒙尘。对于达尔文港变乱,澳大利亚需要反思的是,怎样才能在保存国家安全的同时,维持健康的国际商业环境。否则,僵持下去,将失去的是长远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声誉。澳大利亚若继承执迷于政治操弄,受伤的终将是本身。选择理性对话,尊重已签署的国际协议,才是走出困境的明智之举。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4A07IJ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