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条关于日本地震预测的新闻刷爆了网络——将来30年内,日本南海海槽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概率高达80%,可能造成近30万人死亡。话音未落,日本长野就在一夜之间发生47次地震,加上之前缅甸、汤加接连发生7级以上强震,国内多地也几乎同一时间发生了多起地震。这一连串“组合拳”让不少人惊呼:地球开启了“震动模式”?这些地震是巧合,照旧大自然在敲响警钟? 地球按下“震动键”?先说说日本这个“地震大户”。4月18日晚上,日本长野县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地震“马拉松”,一夜之间连续发生了47次地震,最强的一次达到5.1级。这可不是普通的地震群,而是自去年能登半岛地震后,日本首次观测到震度“5弱”的强震。日本气象厅紧急提醒,将来一周还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地震。这场景,像极了灾难电影的前奏,让民气头一紧。 在此时间段之前,我国也地震频发。3月26日1时21分,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河北石家庄、廊坊、雄安新区,北京和天津部分地区都有显着震感。3月30日20时24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几乎同一时间,3月30日20时46分在广东茂名市高州市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虽然震级都不高,但频繁的地震活动照旧引发了大家的广泛不安。 放眼海外,就在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实皆市发生7.9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成为2025年迄今为止全球最强地震。有专业人员统计,缅甸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颗广岛原子弹,震源深度仅30公里的浅层地震让地表出现3~5米的错位,硬生生把足球场大小的地块撕成两半。更令人难以招架的是,主震后12分钟又来了个6.4级余震,这种“双震连击”的模式让周边国家绷紧神经——我国云南458户房屋受损,泰国清迈千年佛塔出现裂缝,连远在1600公里外的新加坡都感受到了显着震感。 缅甸7.9级地震的余波尚未平息,两天后(2025年3月30日)的北京时间20时18分,南太平洋汤加群岛海疆突发7.3级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仅10千米,震中位于火山活动频繁的汤加—克马德克群岛俯冲带。此次地震触发了美国国家海啸预警中心的红色警报,汤加海岸线附近一度面临海啸威胁。 日本超级地震是骇人听闻吗?更让人担心的是,日本政府抛出了“将来30年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概率80%”的预言,预估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惊人的29.8万,经济丧失或将超过1.8万亿美元。就连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都出面正式发文,提醒旅日同胞注意防范地震灾害。 为什么日本的地震风险这么高?简单来说,日本正好坐在三个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这些板块每天都在互相挤压,就像几头大象在抢地盘,稍微动一动就会引发地震。特殊是南海海槽这个区域,汗青上每隔100~15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如今距离上次已经过去近80年,能量积累得差不多了,随时可能发作。有人形容这就像一根被压到极限的弹簧,释放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南海海槽真的发生大地震,带来的可能不仅是地动山摇。根据模拟,引发的海啸浪高可能超过34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20分钟内就能淹没沿海城市。而且,地震还可能唤醒沉睡的富士山,形成“地震+海啸+火山”的三重打击。东京、大阪这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筑倒塌率可能达到23%,再加上日本老龄化严重,很多老人可能来不及逃生。电影《日本沉没》中的场景,将上演残酷的现实版本。 面对这高达 80%的特大地震概率,也有人不禁要问:地震预测究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照旧仅仅基于有限数据的大胆猜测?事实上,地震预测在科学界一直是个极具挑衅性的难题。尽管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先辈的监测装备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不停涌现,但要做到对地震的精准预测,仍旧困难重重。尽管日本政府依赖汗青周期模型(如南海海槽每100~150年发生大震),但东京大学教授罗伯特·盖勒指出,此类模型缺乏物理依据,无法准确预测突发性板块断裂。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远田晋次说得更直白:“地震活泼区的波动周期以百年计,拿几个月的非常说事,就像用秒针判断时钟快慢。” 其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震专家每年1月都会重新计算发生特大地震的概率,从2018年至今,这一概率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据《朝日新闻》报道,南海海槽发生“特大地震”的概率以每年不到1%的幅度逐年递增,今年观察小组推算出的概率为75%~82%,四舍五入后得出了“80%”这个数字,但这也只是一种预测而已。 实际上,在日本,政府定期发布地震概率预测,旨在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就像日本政府地震观察小组组长、东京大学光荣教授平田直说的那样:“我们(日本)任何时候发生地震都屡见不鲜,大家必要提高警惕,地壳活动可能将连续活泼一段时间。我们希望大众能时刻准备好。” 预言≠倒计时尽管预言惊人,但我们必须理性对待。地震预测仍是世界难题,80%的概率是基于恒久统计,并非精确到某年某月。这个预言的意义,更多在于提醒人们:高概率的地震风险,倒逼防灾意识的提升和防灾体系的升级。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也算了一笔账:2025年全球的地震活动其实比2024年同期还要少。地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2~14次7级以上地震,如今这个数字完全在正常范围内。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汗青压缩成一天,最近这些地震连一秒钟都占不满。我们之所以觉得地震变多了,主要是因为如今信息传播太快,加上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30公里)的震感更显着,给人造成的印象更深刻。 科学家说,地震其实就是地球在“喘气”。我们脚下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拼成的,这些板块每年都要移动几厘米。当它们互相挤压、碰撞到肯定程度,积累的能量就会通过地震释放出来。全球有两个著名的“地震炸药桶”:一个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汤加都在这个圈里;另一个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在缅甸和中国西藏发生的地震就跟它有关。 说到底,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自然过程,正如专家所言:“地球在呼吸,而非末日征兆。”科学认知与防灾准备,才是应对地震风险的最优解。 那么,面对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地震预警系统,是“第一道防线”。日本拥有全球最先辈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在地震波到达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如“四川地震预警”App等,已在多地推广应用,这次廊坊地震中,就有很多人收到了预警,实现了提前撤离危险区域。 除了继续完善预警系统,更紧张的是做好防灾准备,比如加固建筑、储备物资、常常演练逃生路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家里常备应急包,包内应包罗3天量的饮用水、高热量食品、手电筒、急救药品、紧张证件复印件等。在日本,家庭应急包的普及率非常高,甚至成为家庭必备的“标配”。 防震演练是检验防灾知识的紧张环节。通过演练,可以让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岑寂,采取正确的避险步伐。 平常还要多了解一些避震知识。最紧张的是,不要轻信那些“地震云”“动物非常”之类的谣言,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 站在地球的角度,这些震动不过是它46亿年生掷中的“小小波涛”。但对人类而言,每一次地震都是一次考验,一次对生命和科学的探索。我们能做的,不是“制服”地震,而是学会“与震共舞”,通过科学防灾减灾,将地震的丧失降到最低,让生命更有保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2A05YT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