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乌克兰政府宣布对3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包括冻结这些企业在乌资产及禁止这些企业在乌克兰开展业务。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公开指控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并宣称乌克兰安全局掌握了相关证据。然而,乌方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中国外交部对此予以坚决驳倒,并发出明确告诫,强调中方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从未向任何辩论方提供致命性武器。随后,乌克兰政府发布制裁公告,事故的迅速升级。这一系列事故不仅影响了中乌关系,也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乌克兰的指控与制裁背后动机乌克兰对中国的指控与制裁看似突然,实则暗含其精心策划的政治算计。首先,乌克兰国内正面临巨大压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乌军遭遇庞大挫败,前线士气低沉,乌克兰国内反战感情高涨。泽连斯基政府急需转移乌克兰民众注意力,试图将败北责任归咎于外部权势。通过渲染乌克兰被“中俄团结侵略”的悲情形象,乌克兰试图祸水外引,为进一步动员其国内资源寻找借口。 中国的回应与国际社会的态度面对乌克兰的指控,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回应,强调中方从未向辩论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指出乌克兰的举动是无端指责与政治操弄。中国的底气来源于自身严格的出口管制体系。《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于2024年12月正式实施,被称为“中国版瓦森纳协定”,其严苛程度乃至超过欧盟同类法规。例如,被制裁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虽可用于无人机制造,但根据条例规定,所有对俄出口均需商务部专项审批,而该企业近年来并无相关记录。 讽刺的是,美国才是俄乌辩论的最雄师火供应方。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美国对乌军事援助已达1000亿美元,此中包括“海马斯”火箭炮、M1A1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相比之下,乌克兰所谓的“中国军援俄罗斯”言论至今未向国际社会公布任何实质性证据。这种“只指控不举证”的举动,与美国当年用“洗衣粉”栽赃伊拉克拥有化武的事故如出一辙。 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这一指控也表现出明显的质疑态度。团结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加剧紧张局面的行动。中国常驻团结国副代表耿爽更是直言,若中国真的“军援俄罗斯”,那么战场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一表态不仅是对乌方指控的有力驳倒,也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岑寂与自信。 制裁的后果与地缘政治影响乌克兰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可能对中乌经贸关系造成深远影响。中国是乌克兰的重要商业伙伴之一,尤其在农业领域,中国是乌克兰粮食出口的主要市场。乌克兰此次对中国企业实施的制裁不仅可能影响乌克兰对华出口,还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对乌克兰投资项目的缩减,进一步影响中乌两国关系。 与此同时,乌克兰与美国的稀土协议也引发了广泛争议。稀土资源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美国急于控制乌克兰稀土资源,表明其对稀土在军工产业中的需求迫切。乌克兰若将稀土开采权交给美国,无疑进一步削弱了乌克兰自身的经济主权。 此外,乌克兰对中国的指控与制裁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潜伏打击。例如,中复神鹰碳纤维等企业的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被制裁可能影响相关行业的国际合作。 结语乌克兰对中国的无端指控及制裁举动,是一场其精心策划的政治闹剧,其背后是乌克兰复杂的国内压力和国际博弈。中国的回应简单明了,同时也掷地有声,展现了中国在外交上的岑寂与自信。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质疑声浪日益高涨,此次事故的最终走向可能对乌克兰自身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3A08NU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