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生进入演艺圈,长相一般却资源不断。 老戏骨跟她搭戏,导演请她当女主角,甚至在央视大戏里挑大梁。 14岁进入演艺圈以来,马藜总能接到好剧本,从业二十年始终有戏拍。 这不禁让人好奇:她到底有什么魅力?当不了"花瓶"的演员,究竟靠什么在行业里站稳脚跟? 而马藜的故事要从舞蹈教室说起。 1989年出生的青岛姑娘,从小有个空想要当舞蹈家。她的父母只是平凡的工薪阶级,虽然不明白女儿有如此想法,但冲着孩子的干劲,还是给她报了舞蹈班。 我们都知道,学舞蹈是十分辛劳的事,单单一个开胯,都能让人疼到哭。 马藜当然也疼,可跟身体上的疼相比,做不成舞蹈演员,才是更让她更担当不了。 经过十几年的训练,马藜成了一名专业舞蹈生,虽然离舞蹈家还有一段间隔,但凭着她对跳舞的执着劲,舞蹈家这个位置早晚是她的。 然而命运的迁移转变来得猝不及防。一次彩排中的意外受伤,让马藜的舞蹈梦戛然而止。 正当她为前程迷茫时,剧组抛来的橄榄枝意外开启了新世界。 14岁那年,她在电影《琴声暖洋洋》里演了个小角色,摄像机前的局促不安反而成了最真实的表演,这段经历让她印象深刻,也将马藜的留意力从舞蹈逐步引到了演戏。 从谢晋影视学院结业后,马藜开始跑组投简历,那些年她像块海绵,在各大剧组吸收着表演养分。 2009年与李幼斌合作时,这位新人演员整天泡在片场观察前辈怎么处理台词节奏,老演员们抽烟休息的间隙,她就蹲在监督器前反复看回放,把每个细微表情都掰开揉碎研究。 这种"偷师学艺"的笨办法,让她逐渐摸到了表演的门道。 不过真正让业内人士留意到她的,是2017年的《你好,旧时光》。 要演好只身母亲这个角色,对当时28岁未婚的马藜来说难度不小,她跑到小学门口观察接孩子的妈妈们,发现这些母亲的手永远闲不住——不是整理孩子衣领,就是往书包里塞零食。 这个细节被她化用到表演中,当镜头扫过她给"女儿"系围巾的双手时,那种天然流露的温情瞬间立住了人物。 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圈,马藜的生存之道也颇有借鉴意义。 她接戏有个"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和老戏骨合作偷师,三分之一尝试突破性角色,三分之一维持曝光度。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让她既能保持进步又不至于被市场遗忘。就像她在采访中说的:"演员就像打游戏升级,每次挑战都是经验值。" 与流量明星不同,马藜这类演员的竞争力在于"好用",剧本围读前就做好人物小传,现场从不因忘词NG,还能根据对手戏演员调整表演方式。 这种专业素养让她成为剧组抢手的"黄金配角",也逐渐赢得主演机会。 在《远方的山楂树》里,她需要从18岁知青演到中年母亲,跨度二十年的表演井井有条,团结作的老演员都夸她"心田有秤"。 不过长相平凡的演员想突围,总要付出更多代价,马藜至今记得某次试镜,导演当着全组人说:"你这张脸太平了,站人堆里根本找不出来。"这话刺激她开始研究微表情管理,对着镜子练习各种感情下的五官变化。 现在的她能在三秒钟内让观众从眼神变化读出人物心理。 所以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马藜的走红轨迹显得格外踏实。她没有爆款剧加持,但每年保持两三部戏的稳固输出; 从舞蹈房到摄影棚,马藜用了二十年时间证明:在娱乐圈这个修罗场,颜值或许能赢得开场,但专业和坚持才能笑到最后。 正如她在某次访谈中所说:"观众可能记不住我的名字,但记着我的角色,就是演员最大的成功。" 不久前,马藜参演的《陌上花开》在央视播出,别的还有一部新剧正在筹备,预计2027年上映。 现在来看,拥有众多作品的马藜,依然没能等到能火爆出圈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演员的常态就是这样,大多数人在本行业中默默耕耘,用心演绎着角色。虽然很可能不会被人们记着,但正是这些演员,撑起了影视行业的一片天。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4A06IJ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