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自建立以来,就是轮值主席国每年主理一次峰会,去年是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今年则由中国主理召开。 此前,王毅外长已经透露,今年的峰会将于秋季在天津召开,届时上合国家向导人将齐聚,让上合从中国再出发,构建更加紧密的运气共同体。眼看时间越来越近,近日中方就向一位久未参会的老朋友,正式发出了邀请。 日前,我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采访中,就被问及印度总理赴华参会一事。徐飞洪大使表示,中方非常欢迎莫迪总理出席此次在中国举行的峰会,中方也愿意同包括印度在内的各国人员,将这场峰会打造成连合、成果丰硕的峰会。 要知道,印度方面已经一连多年没有参会了,从2014年到去年,莫迪在10年间缺席了7次峰会,去年7月在阿斯塔纳举行的峰会上,莫迪再次以“国内议会日程辩论”为由未出席,改由外长苏杰生代为参加。 对于莫迪来讲,其之所以缺席,主要有四个缘故起因。 首先是中印边境问题影响。此前中印边境局势紧张,莫迪政府也将该问题视为了参加上合活动的先决条件,试图通过缺席来向中方施压。 其次,是印度存在向西方靠拢的趋势。近年来印度不停加强和G7等西方机制的联系,去年他虽然未参加上合峰会,但却高调出席了G7峰会。其想实现的,就是均衡与中俄的关系,低落对上合组织的依赖。 再者,印度“死敌”巴基斯坦,也是上合成员之一,两国关系紧张,也是莫迪考虑不出席的一大因素。 末了,就是印度对上合扩员的保留态度。上合组织近年来持续扩员,去年就采取了白俄罗斯。但是印度担心自身影响力被稀释,所以选择“冷处理”以示不满。 总之,对于上合,印度方面的心态非常矛盾且复杂。 然而,这一状况很有可能在今年得到改善。 在去年十月份,中印向导人曾在俄罗斯参加金砖峰会时见了一面。当时莫迪就亲自表态,称将全力支持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的工作,并愿意和中方在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和互助。 如此来看,莫迪来华参会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再加上当下形势和此前完全不一样了。 现阶段中印边境问题大部分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印方也多次主动向中方释放善意,中印关系很明显有所回暖。这段时间里,中印已经同意了恢复直航航班,也同意推进两国的人文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对印方影响更大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筹划,也将印度往中国这边推了一把。 对印度来说,这个时间和缓与中国的关系,既是基于经济对冲的急迫需求,也是地缘政治均衡的战略考量。 美国是印度第一大商业伙伴,去年美印双边商业额达1290亿美元,但特朗普对印度加征的“对等关税”,将直接威胁印度每年7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涉及汽车、化工、农业等关键领域。中国这边,作为印度第二大商业伙伴,去年双边商业额约为1300亿美元,在电子产物、医药质料等领域对印度出口占比超30%,扩大中印商业可部分对冲美国市场萎缩的打击。 再加上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的核心国家,其外洋投资在2023年增长至1600亿美元。印度亟需中国资本支持其制造业升级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以解决失业率上升和产业链转移问题。 从已往三年俄乌辩论中印度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其非常擅长左右逢源。所以在中美商业战背景下,印度也要避免自身成为美国“遏华的棋子”。印度长期参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当下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要求得到豁免的国家要共同美国围堵中国。而这种一边倒的政策,并不是印方抱负中的政策。成为美国的“马前卒”,只能侵害印度自身的利益。而通过向中国示好,印度既向美国展示“非美选项”,也为中美博弈中争取更多会商筹码。 更何况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反复无常,之后不排除出现印方主动低落对美关税,但仍被加征高额关税的环境。所以和缓与中国的关系,也有助于印度增强战略自主性,低落过度依赖美国带来的风险。 总之,印度和缓与中国关系,本质是在美国单边主义压力下的“避险策略”,此举不仅可以资助印度对冲美国关税带来的打击,还能有效吸引中方投资并稳定边境局势。中方这边,也期待印度方面能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卸下战略猜疑的重担,与中方一道在上合框架下重拾互信,到时候两个十亿级人口大国携手共进,将是对地区稳定与人类发展最有力的赋能。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2A06GH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