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卡尼当选加拿大总理,被特朗普点燃的举国怒火,会烧到加国华人吗?

2025-5-6 17:23| 发布者:admin| 查看:21| 评论:0

摘要:|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前总理语录:英裔也好、法裔也罢,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加拿大人!加拿大国族边缘的华人安省春来,大选幕落。如不才前作所述(特朗普霸凌点燃加拿大怒火:全国空前团结,连魁北克省都不闹独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前总理语录:英裔也好、法裔也罢,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加拿大人!

加拿大国族边缘的华人

安省春来,大选幕落。如不才前作所述(特朗普霸凌点燃加拿大怒火:全国空前团结,连魁北克省都不闹独立了)川祸当前,加拿大空前团结,搁置对自由党执政十年积怨,竟使政坛新人卡尼当选组阁。华人圈对此次推举结果亦反应不一。

单谈移民一件事,原籍陆港有无身份这两大因素便横亘加国华人群体之间。有身份的大陆移民更希望移民大减,房价不增,自享包租公婆的舒服;尚无身份的大陆移民呢,则广泛希望卡尼网开一面,租得廉房,抽得永居。至于港人,无身份者常哀“救生艇”之中止;有身份者,则更揣意识形态相干之关切。一时间,华社各个信息茧房内,舆情甚嚣尘上:一面瞩目渥太华,评头品足,忧心忡忡;另一面又相互割裂,可谓吊诡。然而,华社的自相矛盾、热火朝天,在加拿大国族主体面前,并不起眼

大选前夕,加拿大守旧党党魁接见华人政客

当年,皇家双语双文化委员会将加拿大的“建国双族”定义为英裔和法裔两族,并明确排除了他们口中的“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换言之,加拿大的国族,在一开始就是白人的国族。不消说,近百年移民而来的华人、印度人等群体更不会被包括在内。百余年前的排华法案逼得老华人将这天设为“侨耻日”,而就算在上世纪末,华人移民群体再添新移民的关头,温哥华、多伦多、万锦本地白人仍以语言、风俗、冲高房价乃至标识中文比英文显眼等为理由,掩饰其歧视华人的种族主义。

诚然,当局在近年来试图将移民群体的多元文化囊括进加拿大国族主义,给“双族”的内核添置多元的新衣,而华人文化与黑人、印度等移民文化一并被纳入了这“多元”之中。而这新的多元,又为加拿大国族主义添上复杂的今世色泽。

加拿大现代多元文化构想脱胎于“建国双族”:英裔、法裔

若要谈加拿大华人与加拿大国族之间的关系,起首,得找到两者在政经心脏的交集。而距多伦多唐人街不远的约克要塞,正是加拿大国族主义在安省的地标。1812年,美军攻入约克要塞,烧杀抢掠;英军且战且退,点燃武库,重创美寇。为反攻美军,英属北美军团在一年之后攻入华盛顿,付之一炬。这便是加拿大人津津乐道的火烧白宫一事的由来。百余年间,约克要塞由战场、军营变成了近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般的存在,惦记多伦多前辈忠守英伦,为王死战。亲英爱国,与白人至上主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团体,上期提到的“帝国女儿骑士团”也常造访此地,献花捐钱,为白人国族主义余焰拱火添薪。

为报美寇约克要塞之仇,英属北美军团火烧白宫

十余年来,为响应当局建设“后国族”、“多元”加拿大的号召,约克要塞悄然转型。质朴的军营陈列难以整改,纪念品商店便成了“多元”新政与国族主义的交汇之处。橱窗里,歌颂白人龙虾兵的书刊虽仍不少,但书签区竟摆上了一刀一个的“黑人历史很重要”的书签,新书区也摆上了加拿大原住民抗美故事。加拿大商店中陈列的华人相干册本,悉数与要塞历史、英美战争毫无关系,竟是《多伦多华人社群今昔》、《杂碎国》等华人故事。这样的错位感,堪称当今华人在加拿大国族构建中尴尬位置的表现。

册本封面:《杂碎国》 | 本书专谈老华人中餐厅故事

单论人数而言,加拿大都市中的华人早已不可小觑。在大温哥华地区,华人已达总人口的1/5,在大多伦多地区也逾1/10,但这近两百万华人在加拿大国族主义中却完全缺位。就算推崇多元文化的当局希望将华人包括进去,最终产生的结果仍有些风牛马不相及。也正是因此,华人移民,岂论新老,岂论贫富,岂论有无身份、操国语粤语,在加国主流国族认同中依旧处于边缘位置

加拿大移民打分系统认可的语言考试数量相当多,但对华人来说,颇为鸡肋

不似约克要塞中华人地位的尴尬,移民一事,在加拿大华人与“建国双族”之间,可谓紧张到火烧眉头。加国移民打分系统,想必华人新老移民,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而其中几十年不变的重中之重,恰是英语、法语成绩。渥太华虽长期鼓励法语人才移民,而胜选的卡尼更是承诺再施优惠,无奈对更熟识英语的华人来说,法语加分颇为鸡肋:法语既通,为何不移民法兰西呢?多少知乎、小红书帖子常鼓吹法语加分捷径,但能走这条阳关道的华人终究少之又少。剩下的同胞,或许正挤在雅思思培的独木桥上。

加拿大华人历史:从淘金苦力到加拿大新中产

同步美国西部大开发,华人移民最早进入加拿大可追溯至1858年卑诗省的淘金潮,但他们真正大规模涌入是在1870-1880年代,受雇构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和在美国修铁路的华工一样,加拿大华工,地位卑下,成了“苦力”(coolie)一词的来源。给华工的活,多且危险:凿岩穴、开隧道、铺铁轨,几无安全保障。数据显示,约15000名修路华工之中,数百人因工伤或疾病丧生。

直至本世纪初,老华人仍就排华耻辱据理力争,曝光渥太华种族主义丑恶

铁路竣工后,加拿大当局开始限制华人移民。1885年,当局出台了《华人移民法》,对每名华人移民征收50加元的“人头税”,此后税额不断上调,至1903年高达500加元(相当于其时普通工人两年收入)。尽管云云,华人仍旧想方设法移民加拿大,于是当局在1923年直接颁布《排华法案》,彻底克制华人入境。这一法案导致华人社区“断代”,许多在加拿大的华人夫君无法与家人团聚,形成了孤立的“唐人街”现象。

二战期间,加拿大当局意识到歧视政策不符合与轴心国泾渭分明的“自由民主”形象,同时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友邦,排华法案终于在1947年被废除,华人移民恢复。但由于《白人加拿大政策》(White Canada Policy)仍在起作用,华人移民数量有限。直到1967年,紧随美国,加拿大实行移民打分政策,华人方才再次涌入加拿大。

大温地区列治文市街景:华人移民深刻改变了城市的方方面面

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末,大量香港中产乃至富裕阶级开始移民加拿大。1986年,加拿鼎力大举推投资移民,吸引大批华侨携资前去。由是,移民人数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仅1994年,即有四万余名港人及近万名台胞移民加拿大。这一时期,也构成了今天多伦多、温哥华华人社区的核心人口。与此同时,其他华人移民数量亦逐渐上升。此后,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大陆移民人数由万余人翻了三番。此后五年间,又有约19万人自中国大陆迁入加拿大,超过了同期港台移民人数总和。时至今日,加拿大华人中,来自珠三角的人数已不足四成,但比例和影响力仍颇可观,反映出华人社区内部结构的持续演变。

九十年代老照片:华人移民落地多伦多

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赴加的华人移民,与早期劳工背景的华裔社区存在显著差异。相比十九世纪修筑铁路、淘金等底层奋斗史,新一代移民受过教育,家底更厚,亦乘上了亚洲经济腾飞的东风。但尽管生活优渥,文化适应身份认同的问题仍旧横亘在华人群体之间,未曾真正消散。

面对当下“多元”国族叙事,在矛盾中摇晃的加拿大华人

国族边缘徘徊的加国华人,在面对“多元”国族叙事伸出的橄榄枝时的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约克要塞本是加国“白人天下”的象征,但在大多伦多地区华人学生越来越多的当下,自动邀请唐人街代表到馆举办活动。而活动内容呢,与纪念品商店陈列的华人相干册本一样,也是与美加战史毫不干系:挥春、扇舞、包饺子。然而,据馆员反映,这些唐人街团体收到要塞这样有些风马不接的邀请时,却表现得有些感恩戴德,如饥似渴——尤其跟受邀黑人、原住民群体相比,太过热情

2023年,多伦多华社受邀在约克要塞表演扇舞

这如饥似渴的根源,恐怕正是加国华人政治实力与文化认同,远不能与经济地位匹配的长期不平衡感所致。且看22年皮克斯出品的电影《芳华变形记》。本片虽被誉为加国华人故事新篇章,也在小红书上激起了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取景寻踪热情,但与同样取多伦多为主要舞台,白人主导的《坏小子斯科特》系列相比,此片与多伦多可谓联系寥寥。甚至可以说,就算换一个华人聚居的美国城市,也丝毫不影响此片的文化根基。

在“多元”新衣的包裹下,加拿大华人一边接过橄榄枝,一边又在主流国族的冷眼中踟蹰徘徊,心绪惶惶。历史上长期遭受歧视的经历,使得这一群体在加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政治分野,直接塑造了他们今日在多元文化EDI(公平、多元、包容)议程上的复杂立场。经历过制度性歧视的华人社群,尤其老华人二代、三代,每每自动拥抱多元文化政策与EDI议程,希冀借此保障自身权益,杜绝历史重演。他们认为,支持原住民、黑人等的平权,是为整个社会争公正,也可为华人铺设坦途。

列治文华社反「毒品安全注射屋」大示威 ,白人女子高喊“回香港去”

然而,价值观相对守旧的另一些华人却难轻松融入这加国所谓“多元”的新文化。家教严谨、熟知孟母三迁典故的华人家庭,面对加拿大因“多元”而放宽大麻等管制药物使用的政策时,常以愤懑回应。当地方当局试图在华人聚居区设立“监督药物消费场合”,宣称可用“人道关怀”降低社会风险时,华人社群却走上街头,抗议怒吼,不愿让子女在毒品流行的街区长大。

加拿大守旧党(反对党)党魁支持华社反毒品注射屋

在加国“多元”社会的光环下,华人群体内部对这一概念的认同亦始终摇晃不定。尽管华人本就被加拿大划分为“多元”的一部分,而部分人积极附和多元文化政策,另一部分移民——特殊是立场方向守旧的——则对EDI议程持有本能的抵触。譬如许多香港移民就更钟情本港所行自由市场,对高税收当局福利等欧美左派政策嗤之以鼻,连带将涉及财政拨款平权雇佣等的EDI政策一并鄙夷。老一批港人移民与千禧年以来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在表面分歧之下,却在实用主义的根基上达成了隐秘的共识经济长处优先于社会理想,稳定的税收政策赛过喧嚣的进步议题。稳定、安定,胜于口号与变革。

中国女生出镜吐槽加拿大全是印度人

与此同时,加国一些华人社群对“多元”的态度更日常流露出割裂冷淡。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时可见针对大量印巴新移民的抱怨与排挤,其中颇带种族偏见。这些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常常詈骂印巴服务生不够卫生,抑或随手转发右翼白人怒怼印巴移民的短视频。

这样的感情延续到了更深条理:一些华人甚至认为,加拿大推行的“多元”,非但未能真正提升华人地位,反而加剧了将华人视作少数族裔、而非主流社会一分子的刻板印象。这样的观点正中加拿大守旧党政客下怀,因而守旧党党魁博励治亦自动向华社伸出橄榄枝。

至于老一代华人,尤其是那些曾亲历排华法案之苦、却靠着隐忍与勤勉打拼下生存空间的人们,他们对多元文化议程的怀疑则源自另一种心态。他们坚信,华人在加拿大的立足之道是依靠自身奋斗,而非寄望于当局施予的特殊优待。这种信念,使得他们对为其他少数群体提供“额外帮助”的政策天然生出排挤与警惕。

更甚者,部分华人担心,加拿大对灾黎、非法移民等群体的宽容政策,可能稀释社会资源,挤压自身的经济长处。这种对资源掩护与身份焦虑的感情,与国境以南美国守旧主义浪潮遥相呼应,成为泛北美华人守旧主义底色的重要来源之一。

安省长大的华裔巨星刘思慕演讲支持多元价值

移民危机未去,美国威胁又来。特朗普当局进一步撕裂了加国社会的脆弱共识。加拿大国族主义的多元新衣在2025年的内忧外患中逐渐消融,留下的仍是加拿大白人“双族”主导的核心文化认同。经历了倡导“多元”、试图包容移民群体的政策洗礼,加拿大原有的“建国双族”白人国族主义虽已被软化,不似南方邻居和欧洲老乡一般露骨,但它的内核一直未变。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动荡强化了官民对共同身份的执着追寻,间接边缘化新兴移民社群,也让“建国双族”的传统叙事重回聚光灯下。

本地谐星爱国新曲“我是加拿大人”:MV以白男为主体,略附几个少数族裔镜头

反美感情在民间一度弥漫,似乎临时遮蔽了对少数族裔的直接排挤。但蛛丝马迹表明,白人主导加拿大国族主义隐秘回归,又或许,从未真正离开。安萨里教授在分析近期出品的加拿大“爱国”歌曲时指出,大多数作品仍以英裔文化英语为加拿大身份的象征,对近年来当局力推的多元认同只字未提,更无意提及在反川防美运动中同样作出贡献的少数族裔。

安省华人守旧党联盟合照:白人政客站中央

同时,北美内资金与身份认同在美加两国间的隐秘流动,悄然重塑着加拿大的政治版图。尽管美国法律克制外国政治献金,加拿大华人通过资助美国智库(如哈德逊研究所)及非营利组织(如“华人权益促进会”守旧派分支),间接施加影响,早已成为公开的机密。加国内部,守旧党派(如联邦守旧党)与美国共和党长期维持着策略联动,部分华人社群的政治捐款亦在两国之间形成了隐性的流通网络。加拿大本地的守旧派华人政治行动委员会(如“华人守旧党联盟”CCCA)与美国的“华裔支持特朗普”组织(CATT)虽各自为政,却共享捐款人与议题议程,编织起一张跨国意识形态与资金共振的密网

地缘政治局势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中美加三角关系中的敏感事件促使部分华人社群以政治立场自我划界,转而强化守旧主义认同。微信、电报等社媒上的守旧派华人社群(如“北美守旧联盟”)覆盖了美加用户群体,广泛传播反左翼、反批判性种族理论(CRT)等内容,加深了跨国身份认同的形成。美国守旧派华人意见领袖(如电台主持人王湉)也通过演讲与自媒体,在加拿大华人中心产生持续影响,进一步稳固了意识形态同盟的跨境延伸。无独有偶,老唐人街与中国大陆主流的长久联系也逐渐深化,在大使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的华社链路间,不断深化。

多伦多大学中秋祭月活动传单

与此同时,加拿大华人移民群体内部,在文化认同、社会参与路径上,亦各有侧重。部分珠三角移民更倾向以“多元”为桥梁,既传承中华文化之美,也积极参与本地社会运作。他们在社区中推动汉服活动,在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祭典仪式,希冀于异国他乡延续文化脉络,并借此增进本地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在公共事务方面,他们亦踊跃参与推举、融入政坛讨论,试图以温和方式在加国“多元”叙事中发出华人声音。这类实践虽以文化自觉为出发点,但在与部分传统华社的理念互动中,亦隐现出代际地域背景所带来的微妙异同。对部分移民而言,与旧有社团保持适度间隔,并非割裂,而是一次重新诠释文化身份、再造公共形象的尝试。在多元共生的社会实际下,这种不喧哗的转向,映射出不同移民背景所带来的文化策略差异,也正是加国华人社群不断调整与演化的缩影。

这一切共同勾勒出一个看似多元,实则割裂的加拿大国族主义景观:在内外压力之下,传统的“双族”核心认同正在被重新唤醒,并在新的跨国社群网络和意识形态流动中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夹在其间的华人,也用千百种不同的方式求索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多伦多古琴社致力存续、推广中华传统音乐

加拿大华人在EDI和“多元”议题上的立场并不统一,或积极推动,或嗤之以鼻。这种分裂并非偶尔,而是历史经历、移民背景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华人社群曾是加拿大历史上受歧视最严峻的群体之一,但他们在如何应对今世多元文化政策上,抵牾不绝。支持者强调历史教训和族裔团结,而守旧派则基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因素,对EDI持怀疑态度。这种多样化的声音,正是加拿大华人群体政治成熟的表现,也反映了今世加拿大社会对”多元“议题的复杂思考。贸易战加拿大国族主义的新变化,既反映出危机意识下的团结需求,也袒露出加拿大认同构建过程中,在殖民历史帝国遗产之间反复拉扯积累下的深层矛盾。安萨里教授对贸易战当前的加拿大国族主义提出了精妙一问:目前加拿大“爱国”歌曲文化表达尚保持克制,但当美加冲突加剧,音乐中的炸药味是否会升级?这样的爱国主义会不会演变成“好战感情”?我要在这问题之后更添二问:反美怒火升级的同时,加拿大国族主义之焰是否会烧向华人等少数族裔?如若真的到了这个关头,加国华人又该何去何从?

本文作者:枫雪琴书斋、H博士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03A03DW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