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与欧盟迎来建交50周年。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为国际格局中两大重要力量,中欧关系的走向备受瞩目。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CGTN法语频道主播张希焱女士主持的圆桌论坛,与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研究员、地缘政治专家塞巴斯蒂安·德罗雄先生(线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王鲲教授一起共同探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共绘中欧关系新图景。 在圆桌讨论会上,我回答了如下三个问题: 目前,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您认为,中国与欧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哪些特点? 于佳:我刚才认真听取了德罗雄先生的发言,很认同他说的在经济范畴,欧洲与中国同样致力于构建多极化世界。我认为中欧经济合作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互补性与多样性。这两个关键词也正是中欧经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双方经济结构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作为环球制造业中心,提供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等高性价比工业品,以及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技术产品;而欧盟则在高精尖制造、服务贸易和技术创新范畴——如航空航天、医药产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其次,中欧经贸合作范畴不断拓展。从传统的消费品、机械、电子产品贸易,到如今的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范畴,双方合作连续深化,比如跨境电商Temu、SHEIN在欧洲的扩展。 别的,中国消费市场开放(如金融、医疗范畴)将吸引更多欧洲企业。目前欧盟对华服务贸易有相当大的顺差,教诲、旅游合作空间巨大。未来,中欧作为两大经济体,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维护环球供应链的稳固,是中欧经贸关系长期发展的保障。 未来,中欧经贸关系将继续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逻辑中连续演进。您认为,中欧双方应如何在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的同时,连续推进经贸合作? 于佳:确实,中欧经济关系时而面临竞争甚至摩擦。但我认为,双方应重点聚焦三个维度:规则、创新与互信。 首先,应以审慎态度管控分歧。贸易摩擦应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办理,尤其要避免问题政治化。 其次,应加强新兴范畴协同创新。例如,绿色金融与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中欧可共同构建碳定价机制;在数字治理方面,双方可携手订定数据跨境运动的国际规则,在安全需求与创新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第三,应超越双边范畴,中欧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共享发展红利。比如中欧可联合投资非洲港口建设,既降低物流成本,又能帮助非洲国家扩大出口——这种"三方共赢"模式将创造新的合作增量。 尽管近年来出现逆环球化趋势,但我坚信经济环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两大经济体,中国与欧洲将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这一进程可以或许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什么机遇和前景? 于佳:我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为中欧合作带来双重机遇。 首先是绿色经济的爆发潜力。中国可再生能源产能已占环球总量50%以上,欧盟需要与中国合作降低能源转型成本。同时,欧盟在氢能、碳捕集等技术范畴具有优势,这些技术与中国制造能力相结合,将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其次是数字经济范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环球第二,欧盟在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等规则订定方面具有优势。双方可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范畴的联合研发合作,并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弥合"数字鸿沟"。 总体而言,中国高质量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高度契合。未来,中欧完全有能力将经贸合作提升至全新高度。 以下是今日中央电视总台CGTN法语频道的相关新闻内容链接: https://francais.cgtn.com/news/2025-05-06/1919589680417284098/index.html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06A08XYN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