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印巴两国陷入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军事对抗。起因是克什米尔发生的一起血腥袭击,26名印度游客遇害,印度政府敏捷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随即发动代号“信杜尔”的空袭行动,对巴方九处目的睁开轰炸。可事态的发展却出乎莫迪政府意料。 在新德里鼓吹所谓“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同时,国际社会并未按印度预设的剧本行事。中国敏捷表态支持巴基斯坦主权完备,土耳其则为巴方调拨军援,沙特送上财政输血,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句“他们自己办理”,更是令印度交际颜面扫地。俄罗斯则干脆与中国举行了高规格反恐磋商,回避卷入纷争。 原以为能借“反恐”之名坐收战略红利的印度,没料到换来的却是一轮孤立局面。而就在此刻,印度的东侧边境,悄然响起了另一种回音。 “老战士”重出江湖,孟加拉国亮出威慑牌2025年5月5日,孟加拉国总统事务顾问、退役少将拉赫曼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措辞激烈的声明。他直言:“若印度胆敢全面入侵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有权考虑占领印度东北邦,并可与中国睁开战略互助。” 这不是普通网民的狂言,而是一位在汗青战场上与印军正面交锋、并赢得过胜利的军人所发出的声音。拉赫曼的军事履历堪称孟加拉军界的活化石。 时间回到1971年,印军在孟加拉独立战争期间攻其不备,非法占据博杜瓦村,长达三十年。2001年,彼时仍为孟加拉边防部队司令的拉赫曼发动突袭,率逾千士兵强行夺回乡村。印军随后反扑,拉赫曼再次组织反击,在三天的交火中击毙印军16人,俘虏2人,终极成功保住博杜瓦。那场战斗,成为孟印界限辩论史上少见的“以弱胜强”范例。 而如今,这位老将的再次出山并非偶然。2024年8月,孟加拉发生军事政变,颠覆了此前亲印立场明白的政府,新一届临时政府上台后,拉赫曼获任总统高级事务顾问一职,成为政军联合的关键一环。他的这番话,险些可以视作孟加拉当局的“预警信号”。 断水、放水,“地区不信任”激化促使孟加拉国转向的导火索,仍是印度自己点燃的那把火。 为打击巴基斯坦,印度不惜采用极端水利战术。一方面关闭水坝,试图断绝印度河上游水源;另一方面又突然开闸泄洪,向下游倾泻大量雨水,引发严峻灾害。这种“控制水权即控制生存”的做法,让本就对印度警惕的孟加拉国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毕竟,孟加拉的紧张河流如布拉马普特拉、恒河等均发源于印度或途经印度东北邦,这也使其对印度的水源控制形成高度依赖。一旦新德里在与巴基斯坦辩论中尝到“水战”甜头,未来是否会对孟加拉如法炮制? 在这种被动局势下,孟方不再选择低调忍让,而是主动抬高调门,亮出潜伏联合中国行动的选项,意在震慑新德里:印度若胆敢出手,我们也不是孤身一人。 印度的软肋正在裸露孟加拉的“东北邦威慑论”之所以引发巨大震动,根源在于印度这一地理结构的特殊性。 印度东北部七邦,仅通过“鸡脖子走廊”与本土毗连,一旦被切断,整个地区将陷入孤立。更关键的是,这片地区民族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反政府情绪恒久存在,是印度安全系统的“隐形火药桶”。 若再考虑中国与该地域的接壤优势以及中缅经济走廊的辐射力,若未来出现某种地缘压力梯度,“东北战略解耦”并非空想。 拉赫曼提议的,不只是一个军事幻想,更是一种战略摸索:东北邦是否真是印度的阿喀琉斯之踵?而这次信号的发出者,不是“北方威胁”的传统角色,而是南亚曾经的“藩属”,这无疑撕裂了印度一手营造的“次地区领导”幻象。 莫迪的“战略自嗨”从战略意图看,莫迪本想借恐袭事件重塑地域威信、打压宿敌巴基斯坦、同时拉拢国际支持。然而,现实的反馈却是三重失败: 军事上,行动未达决定性打击,反而遭遇巴方猛烈回击,印军已有战机被击落; 交际上,国际社会反应淡漠甚至倒向巴方; 战略上,激起邻国孟加拉的反印呼声,使印度的东部安全态势骤然紧张。 这种反噬,不仅让印度在克什米尔局势上陷入两难,更可能诱发一场“地区威信滑坡”。一旦失去周边国家对其强势姿态的顾忌,印度面临的,将不只是战线拉长,而是战略深度的整体压缩。 东风未起,门户先震1971年,印度以“人道主义干预”之名参与孟加拉内战,缔造出自己“次大陆霸主”的想象。2025年,拉赫曼以一句“夺回东北邦”,击碎了这场半世纪的迷梦。 莫迪自以为的战略博弈,终究没能掌握战局的主旋律,却意外敲响了边陲各国的集结号。未来南亚格局如何重塑,大概不在克什米尔,而在那个常年被忽视的“鸡脖子”止境——那里,已不再沉默。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07A03UO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